APP下载

隐藏在伤口背后的“秘密”

2024-09-05武金红

中学生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亚文化人际生理

非自杀性自伤,是主观上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不以死亡为目的一种行为。学生自伤原因并不单一,主要涉及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民族文化层面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自伤原因,为实施干预提供精准靶点。

个人层面因素

在神经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与自伤行为有很大关系。高神经质人格经常会感到焦虑和愤怒,面对压力大的事件容易冲动,更容易有自伤行为。

童年期的创伤经历,经历过性虐待或躯体虐待的孩子,儿童期躯体、情感、性虐待,情感、躯体忽视,家庭功能不全等类型会增加自伤行为风险。儿童会潜意识地沿着童年创伤经验对当下的事情做出判断,如同预设好的剧本,相同情境触发消极的情绪反应,用自伤进行逃避。

情绪调控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个体感受到非常多的消极情绪,且情绪调节策略非常有限时,或当个体出现述情障碍,无法正确地表述自己的情绪感受时,往往启动自我攻击。

学生个人层面的心理退行,有部分自伤学生内心住着一个需要无条件被照顾和满足的孩子,遇到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就会感到害怕、无助,渴望得到十分的满足,得不到就会生气,认为身边都是坏人,同时觉得自己很无能,内心充满挫败和愤怒,启动自我攻击,通过自我身心攻击,守住仅有的掌控感。

人际层面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家庭或学校不能提供温暖且抱持的环境,父母教养方式过于专制、溺爱等,亲子关系冲突严重、同伴交往矛盾引发校园欺凌、师生冲突中的师源性心理伤害、有着自伤行为的不良同伴榜样等,都可能引起自伤。

有的学生通过自伤行为去获得内心的诉求,试图让自己被看到,引起关注和重视。例如,孩子想休息或去看心理医生,父母会觉得孩子是“没事儿找事”“叛逆”“逃避学习”。孩子认为把问题严重程度升级到自伤,父母才会重视,他们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帮助。

人际层面因素是导致自伤的最大诱因,心理辅导老师要透过自伤现象,找到人际层面原因。

社会亚文化影响

网络自伤,是时下正在发生的一种自我伤害途径,排查自伤原因时,一定要重点关注。网络自伤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网络模仿、匿名发布、发送或者分享有关自伤的内容。在亚文化圈子传播之下,有的学生认为自伤行为很酷、很时尚,是勇敢者的游戏,带着猎奇心理去尝试。尽管全世界都在亚文化社区、APP等平台标注“禁止未满18岁学生进入”,部分学生还会应用技术手段来圈子里围观、模仿实践。

青少年一旦在诱导下实施自伤行为、开启自伤模式,难以把握尺度,不能自我停止,反复操作与实践,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有的青少年意识到自伤行为具有持久性,会感到羞耻和内疚,这些感觉可能导致参与自伤的孩子产生更多的自杀意念。这类网络自伤游戏,容易引起同伴效仿和跟风,影响和伤害很大。

社会亚文化提醒我们: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需要全员参与。教育者要与时俱进,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早些发现问题、主动干预,以免从个人行为泛化为小团体行为。

自伤行为本身的功能性

自伤行为为什么存在?因为有效。它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生理疼痛、伤口、血。这份有效性表现在,生理疼痛代替心理疼痛。

心理疼痛是什么?

美国自杀学之父施耐德曼将心理疼痛定义为,在心灵和内心感受到的受伤、痛苦、酸楚和伤害的感觉,是一种极度消极情绪的内部体验。心理疼痛时,会沉湎于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折磨、被孤独寂寥感填满。特点是:极度消极,无法忍受,无法停止。

一个特别好强的高中生,因为亲子关系问题严重,无法和父母沟通,发生矛盾后无法缓解时,心里就会特别难受,她用小刀划胳膊的“生理疼痛”代替这份心理疼痛。后来她发现,汩汩鲜血流出来时,让她感到特别幸福和享受。

自伤发生时,生理疼痛会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伤口上;生理疼痛立即占用认知资源,与心理疼痛所占用的通道竞争资源。当认知资源和注意力都转移到处理生理疼痛和伤口时,个体就会停止加工消极情绪、反刍思维等造成心理疼痛的问题。

自伤发生后,内啡肽系统被激活,内啡肽的分泌,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生理疼痛,同时可以减轻心理疼痛,并带来“很舒服的感觉”。

人是趋利避害的,自伤在一般人眼里是有害的行为,在很多自伤的青少年眼里却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代替心理疼痛。对于自伤的青少年而言,生理伤害小于心理伤害,两害相权取其轻。

自伤行为本身的功能性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当心理疼痛发生时,鼓励学生寻找安全的方式阻断心理疼痛、获得内啡肽,替代自伤,及时求助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疼痛,疗愈自己。

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自伤背后可能藏着“大boss”,比如抑郁、焦虑、强迫等。当前心理学界基本认同自伤与自杀是本质不同的行为,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行为动机:自杀者意在求死,自伤者意在求生。

一个初二女生,经常在自己的手腕和小臂处划出新旧交错的伤口,她伴有反流性食道炎,晚上睡不着、起床困难,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做事拖延磨蹭,情绪低落半年之久,父母在老师的建议下,转介到医院。医生诊断该生患有抑郁症,半年后抑郁症治愈。回归学校的她,抑郁情绪消失了,但是自伤行为保留下来。

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要及时转介就医,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心理疾病治疗好了,自伤行为却保留下来,学生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我们依然要对保留下来的“自伤”行为与问题这一部分做好心理辅导。

自伤带来的“好处”“快感”只是暂时的,绝不可默许。孩子要自我觉察,父母要重视,教师要警惕,携手积极干预。自伤对青少年心理的破坏力是惊人的,用这个简约的途径去缓解心灵的痛苦,孩子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挡住了自己去学习更有难度、更长效的方法和真实的世界相处。反复自伤的孩子,疼痛阈值会升高,久而久之还会逐渐失去痛觉,加大自伤力度,增加自杀风险。

每一个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背后,都藏着属于自己的心理动因,自伤的诱发因素,也是自伤的维持因素,只有找到动因,有针对性地制订策略,这些因素得到改变,才会打破反复自伤的魔咒,改变固定的自伤行为,进而打开内心求生的通道,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亚文化人际生理
打破生理“平衡”
搞好人际『弱』关系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