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做 “无”的工作

2024-09-05苗嘉琳

中学生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裴娜,吉林省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培训部中小学心理健康、班主任教研员,副教授,教育博士在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吉林省教育厅普通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吉林省教育厅中小学班主任大赛评审专家;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负责省内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的教研工作和国(省)培计划工作;为省内外中小学教师讲授多场国培、省培讲座;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多篇教育和心理类文章。

采访手记:裴娜老师很爱笑,聊天时她总是微笑着,虽然隔着屏幕,依然被她的善意与亲切感染。在裴娜老师的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力量和向内探寻的勇气。她以持续的自我成长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探索研究热情,实践着最初接触心理学的那份初心。

曾有人问我,心理学是算命吗?

您为何选择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当初选择学习心理学是非常偶然的。高考时我对这个学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有一些“朦胧”的兴趣。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又正处于青春期,心里会有很多丰富的感受和想法。自己对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当时学校并没有心理健康课程,老师也不具备心理专业能力去帮助学生调整情绪和压力。

从那个时候起,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心理学”的种子?

是的。后来大学就报考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过去我们的学校和家庭都比较缺乏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教育。社会情感能力是与认知学术能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如何更好地与自己、他人、社会进行互动,解决和处理自我、他人和社会问题。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几乎是完全缺失的,父母那一代人自身不具备也不可能给予我们相关的教育。但也正是这种自我感悟反思探索的经历培养了我,让自己具有了些微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当年报考心理学专业的时候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当时并没有。那个时候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并不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学科。有一次大学放假,我坐火车的时候,有一个人听说我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就把手伸出来,让我给他看看手相,哈哈。现在说起来是一件有点好笑的事情,但当时确实在很多人的经验认知层面会认为心理学就是算命的,包括我父亲当时也开玩笑说,你学这个专业将来是不是要摆摊算命。

心理学这些年迅速发展,现在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您带着少年时的困惑和好奇,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您觉得收获大吗?

收获是非常大的。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为宗旨。我前几年一直以“师生积极人格品质养成与发展”为主题在国(省)培中为中小学教师讲授专题讲座,也会把积极心理学原理与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索和反思。

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乐观的角度和观念去看待人生事件,这确实可以调整心态。但我喜欢追根溯源,随着思考研究的深入和个人经验的增多,我逐渐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复杂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人的积极心理的一面,是否过于片面或逃避了人性的真实性。这就像教育工作者一味地教人做善良的好人,这样教人是否是真的在对人好,有没有可能害了人家。理想的教育乌托邦是我们的追求,但现实和理想难免有差距,教育者努力在做的就是弥补差距,但我们也确实不可忽视或无视教育现实。

因此这些年我逐渐开始倾向关注心理动力学,就是精神(心理)分析。心理学的其它流派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情绪疗法等,这些我总觉得没有触及到人内在心理最根源、最深层次的地方,这些心理学流派的原理基本都是在意识层面进行工作的。精神(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则是从潜意识层面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世界,这就为触碰到人心理活动的根源提供了可能。

不得不说目前我非常认可这句话,即“精神分析目前仍然是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最好模型”。如果将积极心理学和精神(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融合起来,我觉得将非常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更深入地关注潜意识层面的心理之后,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命运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可能改变的,所有人都是具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倾向的人,人人都需要持续的精神(心理)分析来滋养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精神(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是另一种积极心理学。它的理念为处于痛苦之中的人带来了福音和希望。为自己而去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说人格决定命运,那什么能决定人格呢?人的潜意识其实决定了人的人格。潜意识中的匮乏性需求会导致心理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如不能被觉察、辨析和处理,就会进一步导致消极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产生人格障碍倾向或神经症倾向。如果潜意识层面的内容能够上升到意识层面被觉察和分辨,个体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产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那么相应地,人格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个体生命就会向一个更和谐、更自洽的方向发展。

善于反省之人,更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所成就

您常提到一个词“反思”,您觉得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反思是很重要的吗?

对,反思、反省是很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不是通过聪明和蠢钝来评判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某一个人擅长某种能力说明这个人在这方面的智能比较发达。其中他就提到了内省智能,他认为内省智能比较发达的人是比较适合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更可能成为优秀的心理学家,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

是的,听您的分享,您的个人经历可以说就是探索、内省、再探索的过程。

我虽然喜欢深度思考和反省,但距离加德纳所说的优秀心理学家的道路还是隔着高山和大海的。我也鼓励一线老师去不断探索和反省,自我成长是优秀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自我探索和反省会帮助个体逐渐找到影响自我人格的根源性症结,然后打开这个症结,会让人格有一个突破性的成长,心灵更加自由。心理咨询过程强调“助人自助”也大概是这个道理吧。

“二八定律”助心理老师“以少胜多”

我们在和心理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也了解到,目前许多学校里的专职心理老师比较少,面对一个学校几百上千的学生,很多时候心理老师会感觉力不从心。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呢?

先说一个例子。不久前,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心理老师找到我诉说她的苦恼 一个几百人的学校只有她一个心理老师,校长让她上心理课,可是,既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具,要什么没什么。当时我就问她 “你是觉得资源不够吗?”那位老师点点头。但其实资源是够的。

可是看起来真的不够呀!

看起来是不够,那是因为心理老师常常会让自己陷入到“具体”的误区里。目前学校里的学生多、心理老师少的这对矛盾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心理老师就要转变思路,更关注如何搭建、构建身边的资源。

心理老师的资源不只包括心理课堂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校内的教师团队资源,包括校长、德育老师、班主任老师、学科老师等。那么首先,心理老师要针对本校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案,接着向校长汇报,得到校长的支持,接着让教师们参与进来,让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心理教育的场域。

心理老师更像是一个统筹者。

没错,心理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更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做好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二八定律”说的是在学校里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也许占20%左右,但他们其实是需要更强的专业力量去干预的,这个力量和资源将会是80%。可当下学校心理老师的精力及时间更多地分配到了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活动中去了,这80%的常规工作,也占去了他们80%的能量和资源,如遇到复杂的个案,往往会感到透支的疲惫,专业资源分配不太合理。

那么心理老师应该如何去做呢?

心理老师确实需要做个体咨询、课堂授课,但却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进去,这是不切实际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心理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的协调和沟通也很重要。比如一个孩子他出现了心理的波动,咨询之后发现是他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出现了困难,那么他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这个时候心理老师需要做出一个支持方案,这就需要用到教师资源,把这个孩子的学困情况反馈给数学老师。

调动起学校内的所有资源,甚至包括打饭的阿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他们能够在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的时候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心育教学生态。

听您这样分析之后,立刻觉得心理老师的工作虽然庞杂,但是有了“抓手”,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心理老师在协调调动校园内资源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实际工作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设立心理副校长的岗位。这是很好的尝试,会为心理老师对校内资源统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非统一教材,才更适合心理教学

在帮助心理老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您觉得效果好、老师收获多的活动是什么?

海南省在2023年做了“读书会”这个平台,收获很多。现在网络是很发达的,许多老师从看书变成了听书。看书和听书是不一样的,看书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而听书更多是听别人的思考,这是一种喂养。我们还是期待心理老师的专业成长能够通过自己看书、思考,形成扎实的专业能力,因此搭建了这样的“读书会”平台,把老师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读书、分享。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收到很多惊喜,有些老师录制了40个案例的相关视频,又与现实工作相链接,进行工作的迁移。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心理老师的热情、创意和激情。

刚才提到一个心理老师的苦恼,她说刚到一个新学校,没有统一的心理教材。心理课堂需要统一的教材吗?

我个人是反对统一教材和课本的。心理是变化的,针对不同的人群,有共性的问题,也有某一个群体中的个性。比如,同样是15岁,但城市中产的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留守在家乡的孩子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是不一样的。

学校的心理老师要面对的是本校孩子成长中问题的小环境,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教材去做,那肯定是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么多年来,全国也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我建议心理老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参考和借鉴市面上的教材。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有人说,如果父母算是一个职业的话,很多家长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的。父母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但很多时候这份爱意的表达却未必恰当。不少家长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变成了此刻的“鸡娃”,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比孩子成绩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长,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应该侧重关注他成长的哪些方面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个性,我只能就普遍的成长特点聊聊自己的想法。现在学业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家长们所说的“鸡娃”,在小学阶段,其实更多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长本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更注重培养孩子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能够成为一个勤奋的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且有毅力坚持下去,保持这种热爱。在小学阶段能够让孩子树立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一件事儿的自信心。比如,一个孩子喜欢踢足球,当他比赛失败了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陪伴他接受失落的心情,鼓励他去面对挫折,而不是遇到了不满意的成绩就指责、批评孩子。批评和指责并不会让孩子的心理成长,反而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负向反馈。

了解了孩子,才不会那么在意“结果”“成绩”,而是真正地帮助孩子的心灵成长。到了初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就更强了吧?

初中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是二元的,非黑即白。有自己的看法,有点自负自满,但遇到困难又会感到自卑,聚光灯效应很强。与初中孩子相处,对家长也是个挑战,要从和小孩子沟通转换到和一个半大的孩子沟通。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一样了,沟通的方式也要调整。家长要更尊重孩子,用平等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所谓的叛逆和成长的风暴,我们要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 他们会叛逆,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挑战规则、探索边界,会去思考“为什么指定这样的规则”,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尝试。家长用成年人的心态、阅历,来陪伴他和引领他就够了。

高中阶段的孩子在一定的探索之后,心智会更成熟一些,他们对家长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高中生会更成熟一些,他们对平等的要求更高,更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价值。在面对学业负担和生活困扰的时候,希望有人能够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

感谢符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多,谢谢您!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