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对策

2024-09-03卢刚

唯实 2024年7期

江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对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念兹在兹、尤为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江苏考察,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把“环境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如火如荼,美丽江苏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美丽乡村是美丽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能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又让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江苏宜居宜业和美农村建设成效

江苏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三农”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持续彰显美丽江苏的“三农”底色之美。江苏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首次突破750亿斤,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养活了全国6%的人口,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有盈余”。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江苏大力培育优质稻麦、特色水产等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734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907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226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农村面貌不断刷新,持续彰显美丽江苏的“三农”特色之美。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2年,江苏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级达41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90%。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22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11.1%、15.9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连续四年获农业农村部延伸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其中太仓、睢宁发展经验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持续彰显美丽江苏的“三农”成色之美。2022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万元,稳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农民进城入镇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4%,二、三产业比重接近96%。省市县三级共选派15751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农业科技人员总数超1.2万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万个,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总结推广“马庄经验”,省级文明乡镇、文明村数量分别达371个、973个,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

二、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对照中央和江苏省委的决策部署,江苏在系统谋划推动“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方面,在遵循城乡发展规律上还有不足。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江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比如苏北地区有些偏远村庄,在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网等基础设施保障上还有不足,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上做得不够充分,亟待优化解决。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有的村庄会聚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有的会逐步同城镇融合,有的会逐渐衰落。往往越是基础条件差的村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亟须提高,而这些村庄又因为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容易消亡。如何准确把握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精准研判村庄发展态势,既加大投入抓紧干起来,加快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又不造成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是加快乡村建设的难点。

推进“宜业”乡村建设方面,在千方百计富民增收上还有空间。江苏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深厚,不少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比较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显著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矛盾。比如,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高,但相应的用工技能要求提高,需求量减少;有的地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占用了大量土地,但仅在“种”“收”两个环节需要较多人工参与,农村大量的低水平、低收入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还有的地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很好,但因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健全,出现富了老板、亏了老乡的情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如何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帮助他们靠勤劳双手致富,使他们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是乡村产业发展容易忽视的部分。

推进“和谐”乡村建设方面,在促进农村稳定安宁上还有短板。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乡村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有的村党组织管理松散,自身不硬,存在组织生活不规范、“四议两公开”“一委三会”等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民主协商不完善、群众参与不畅通、权力监督有缺失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村干部“年轻化、外来化、专职化”,学历高但对乡土人情不熟悉,和一些“老村长”相比在“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上还有差距。有的地方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安乡村建设等重视不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载体没有实质运行,村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文化活动匮乏,铺张浪费、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陋习时有发生。统筹兼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为乡村塑形也为乡村铸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在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上还有差距。近年来通过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后半篇”文章上。比如,农村“厕所革命”推进速度很快,有的地方完成率达到96%,但农村青年人大多在城镇就业,独居农村的老人因心疼水费舍不得用马桶;有的老人家中已经接通燃气,也因为省钱更愿意用土灶做饭,“建了”到“用了”还有一段路要走。苏北某村有村民反映污水管网没有接到家中,污水处理设施属于停运状态,投资300万元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成了摆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以往的考核标准仅为管网覆盖率而非接通率,2024年对此考核方式已进行调整。坚持乡村建设为民而建,协调各方力量,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科学机制,持续更新乡村面貌,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三、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书写美丽江苏建设农业农村新答卷,需要正视矛盾问题,深入剖析思想观念、投入保障、推进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和瓶颈堵点。

上级精神领会不够深刻。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掌握还不全面、研究还不透彻;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理解不深刻;对中央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江苏省委提出要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目标在贯通融合、全面落实上缺少深入思考。仍旧把“三农”工作当作普通的条线工作,认为仅仅是农口部门的事,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缺少战略性、全局性的思考谋划。

特色资源运用不够充分。对分区分类、因地制宜的理念贯彻不充分。有的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有的简单抄袭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或是生搬硬套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方式,种树、养花、搞垂钓,发展乡村旅游,但因宣传经营等能力不足,没有受众群体,建的乡村不像乡村、景区不像景区。乡村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没有发挥,乡村多元的价值没有挖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没有展现,“土特产”的文章没写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良好格局没有展现。

资金统筹使用不够科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简单地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城乡融合、工农互促意识不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几张皮”,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没有搞好衔接,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安排;许多政策资源和示范创建分散在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众多条线,各个县区、镇村基础不同,有的生态环境好,有的文化底蕴深,每个部门为了达到考核要求,选取建设的镇村不一,各自为战,容易出现九龙治水、撒胡椒面等现象,造成工作成效不明显。

组织体系运作不够顺畅。农村工作领导机构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有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还存在“局外人”思想,习惯于被动开展工作,上级有部署才干,对乡村振兴缺少主动思考推进,没有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制度的刚性约束不够,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近几年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未纳入省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导致重抓“三农”的积极性有所减弱。

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美丽江苏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篇章,必须坚持绿色、联动、特色化和全面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大家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高质量考核中的权重,扭转“GDP至上”和速度情结,真正让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继续抓好空气质量改善、断面水质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危废安全处置等工作,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使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坚持联动发展,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县域统筹,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着力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联结城乡重要节点作用,稳步改善一般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引导适宜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向镇域集聚,加快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遵循城乡发展规律,逐村研判,确定村庄的分类、定位、布局,对规划发展村庄预留充足的空间。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把握好时度效,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稳妥推进村庄撤并和农民进城入镇。

坚持特色发展,处理好“陆地黄”与“海洋蓝”的关系。深化对“经略海洋”的认识把握,统筹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将海洋和渔业、渔村、渔民纳入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发展。实施主要渔港升级、翻新、改造工程,不断提高渔港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渔港周边和岸线环境整治,做好海岸景观美化工作,塑造现代渔港良好形象。坚持从近海向远海挺进,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耕海牧渔,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海上生态大围网和大型智能渔场,推动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等实现突破。依托海、港、岛等资源元素,大力发展海岛旅游、邮轮观光、渔村民宿、海洋垂钓等新业态,带动渔民持续增收致富,加快建设美丽海滨渔村,让海洋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特色亮点。

坚持全面发展,处理好“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坚持“五大振兴”一起抓,在做强产业、富民增收的同时,同步推进基层组织、人才队伍、乡风文明等建设。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先进人物和乡贤宣传,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孕育农村社会良好风尚。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革除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