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版把关人到学术经纪人: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延展
2024-09-03蔡英辉
[摘 要] 编辑职能从把关人拓展到学术经纪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拓展方向是搭建学术传播平台、追踪学术前沿和参与价值共创。科技期刊编辑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做好把关人基础上担当学术经纪人角色,力求整合学术资源,多模态立体化满足服务社会需要。编辑欲要成为合格学术经纪人,需营造知识服务场景、引领学术方向、发挥知识传播效用、构建学术共同体,促成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知识价值转化和科研成果服务社会。
[关键词] 科技期刊编辑 知识服务 出版把关人 学术经纪人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3-0051-08
From Content Gatekeepers to Academic Agents: on the Functional Exten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
Cai Yinghui
(Academic Journal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29)
[Abstract] The functional extension of journal editors from content gatekeepers to academic agents,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path is to build an academic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rack academic frontiers, and participate in value co creation. Editors should gradually shift from behind the scenes to in front of the stage, expanding their functions on the basis of being good gatekeepers, and providing academic agent service, in order to integrate academic resources, meet the needs of serving society. To become a qualified academic agent, editors need to create knowledge service scenarios, lead academic directions, leverage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build academic communiti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into productivity,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value, realiz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serve societ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 Knowledge service Content gatekeepers Academic agents
知识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图景,有赖于知识产出和成果转化的相辅相成。当前人工智能(AI)、大数据、ChatGPT等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科技期刊发展格局和期刊编辑职能。随着出版环境和信息技术变化,期刊编辑的把关人职能受到一定挑战;在面临技术更新、平台数字化、沟通方式多元化的情境下,编辑职能要做到坚守本职功能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结合,即由期刊守门人向学术经纪人转变,在提升专业素养和做好质量把关的同时,主动“走出去”联系学界和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引领学术方向、推进学术传播、促成学术成果转化,适应形势变化和应对时代挑战,在期刊内容生产和学术创新中发挥作用。本文聚焦编辑职能转变,认为编辑在论文发表、质量审核、学术规范和技术创新中发挥把关职能的同时,要拓展学术经纪人职能,在学术增值服务方面发挥更大功能。编辑要转换思维和承担学术经纪人角色,培育优质稿源、推动学术交流和为作者、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建构知识服务场景和媒介服务以便更好服务社会、推进科研创新。
期刊编辑职能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持续转变。既有文献分析视角各有不同,有从历时态分析编辑职能延伸,探讨编辑手段、服务理念等方式的转变[1];有基于案例认为编辑要驾驭大数据,在营销推广、数字出版等过程发挥更大作用[2];还有从数字出版[3]和网络环境[4]角度分析编辑的职能变化,认为编辑要提升技术素养和服务意识[5]。现有研究认为编辑职能转变是常态性的,但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强调技术影响,对编辑本体作用重视不足;对编辑服务职能相对忽视;对编辑的价值取向和经验关注不够,激励作用发挥不足。编辑处境多较为被动,未从赋能增效、出版经纪人等角度深入阐释,对编辑的服务社会、助力科研功能未予发掘。学术经纪人理论并非无源之水,1996年就有观点提出编辑学者化、经纪人化[6],认为编辑要做好经理人[7]、经纪人[8],另有研究从经纪人视角证实编辑在服务学术中的作用[9]。学术经纪人契合编辑的职能转化方向,在科技期刊持续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过程中,编辑要主动从学术经纪人角度发挥学术引导、信息传播和全流程服务功能,整合数据资源和案例信息,通过深度参与学术过程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共创,不断拓展学术前沿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1 科技期刊编辑职能演变的逻辑进路
每逢出版业有重大变局发生时,编辑职能总会随之变化。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巨大变革,分析编辑职能拓展方向,或可减少编辑工作中的困惑。
1.1 编辑职能演变的历时态分析
编辑的产生源自社会分工,编辑职能受社会环境、技术水平、政治因素、经济文化等影响而不断变化。梳理编辑职能转变可以发现,“信息筛选和编辑加工是基本职能,选题策划和营销是新生重要职能,数字技术使编辑职能升级,编辑若要胜任则必须提高媒介素养”[10]。近代编辑成为独立职业,源自晚清工业化发展,纸媒等传播学术思想载体的兴起,1792年创刊的《吴医汇讲》系我国科技期刊的萌芽,1900年的《亚泉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编辑职能随着期刊覆盖范围的延伸而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对期刊界乃至出版业影响深远,编辑要从数据资源把控角度调整职能,提升运用大数据能力和知识服务水平,推出学术精品、促进科技思想传播和提升期刊影响力。当然,在编辑职能演化过程中,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这可能影响科技发展进程,是矢志追求的目标。
1.2 编辑职能转变的现实驱动
科技创新对编辑职能有着重要影响,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下,期刊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将引致编辑职能转变。首先,技术发展驱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境下,数字出版成为期刊更新迭代的核心动力,学术编辑作为期刊的核心力量,需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拓展职能,将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与日臻完善的期刊出版流程紧密结合,扩大期刊美誉度,提升学术内容质量。其次,学术增值服务驱动。当前知识付费成为普遍共识,编辑在稿件筛选、发送外审、对接学者、加工出版等职能之外,要基于学术经纪人视角兼顾资源整合、信息服务和成果推介,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优势,在信息供给、引领学术潮流、学术传播、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作用。最后,用户市场驱动。“科技期刊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11],期刊经营能力、市场拓展水平也应受到关注,有科技期刊以尚未市场化为由拒绝拓展编辑职能并非明智之举。学术经纪人是通过特定途径居中协调,推进学术资源整合,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术团队创造力和影响力,以此获得激励的个人或团体[12],契合市场需求和社会服务目标。期刊管理者要推进出版内容、发行渠道和经营模式转型,编辑则提升学术素养、编辑能力和主动求变,在期刊发展中发挥更多主导作用。编辑团队要树立学术经纪人意识,为读者、学者和作者在学术传播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2 职能坚守:期刊编辑的出版把关人功用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编辑职能有选题策划、稿件甄选、组稿审读、编校加工等,把关职能贯穿其中,以此满足科技期刊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编辑把关是对文章质量负责,要审核政治方向是否正确,判断学术成果能否达标;要检验实验数据为真、研究方法科学、结果可重复,避免出现学术不端撤稿的情况,质量把关作用不容忽视。
2.1 编辑把关职能的阐释
从质量把关角度而言,“把关人”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Lewin)于1947年提出。当前编辑把关职能主要是:对知识内容的审核,对出版质量的把控,对学术规范的坚守,分析学术价值。第一,内容审核方面,编辑把关是信息审核和成果传播的过程,审核作品内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促成科技成果为人所知。第二,出版质量方面,编辑在海量稿件中鉴别精品,在稿件初审、复审程序中提出中肯意见;对出版物进行编辑加工,推动稿件通过审核并见刊,提升稿件质量。第三,学术规范方面,编辑把关也是在净化学术环境,淘汰不符合学术规范的作品尤其是涉嫌抄袭的论文。第四,考量学术价值,编辑要判断学术价值是否契合期刊定位,检验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度;通过数据挖掘和科学理性决策,查询文章和影响因子、科研支持项目、荣获奖项、同行评议等,识别作者科研水平和能力,形成作者研究能力画像。
2.2 编辑把关职能的持续深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编辑仍要加强政治把关、法律伦理把关和有效信息把关。第一,即便AI技术日新月异,也很难对政治标准作出判断,编辑仍需“锻造数据分析和价值发现能力、提高智能环境下的把关能力”[13],做好政治把关和标准判断,分析论文是否有违社会公德,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第二,法律伦理也是信息技术难以判断的,比如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论文曾投稿《自然》(Nature),就对编辑的法律知识和伦理观念形成挑战,科学研究不能突破法律界限。第三,编辑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持续优化编校技术和采编手段,依循体例规范判断研究方法是否有效,快速查找数据来源、验证实验结果,从蛛丝马迹中甄别有效信息,从亿万数据中辨明真伪,把控出版物质量和避免造假,推动学术产业链繁荣发展。
3 从把关人到学术经纪人:编辑职能拓展方向
科技期刊编辑对科研的作用是:“引导研究方向、规范研究流程、保证研究质量、服务社会需求”[14],编辑要做好把关人,主动革新思维和顺应数字出版趋势。编辑传播学术思想、追踪前沿动态、参与价值创造,是承担学术经纪人职能和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此为职能拓展方向。
3.1 以期刊平台为枢纽,传播学术思想
编辑在做好内容把关基础上,以期刊平台为枢纽推进学术思想传播。编辑依托期刊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深度开发文献、识别读者需求、优化内容分发、助力学者科研、提升传播效果、解析并反馈传播效果”[15],搭建作者、读者之间的沟通平台,甄选出有效信息服务社会。第一,编辑熟悉国家政策导向,有超越学科窠臼的视野,可以通过期刊社建构的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知识服务,在信息供给等方面发挥学术经纪人作用。第二,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攻关目标并不会直接转化为科研动力,要有专业团队构想和付诸实践。编辑可以在做好审读的同时进行知识服务功能拓展,这也契合学术经纪人职能。第三,优质期刊社为编辑提供平台,鼓励编辑与学者团队增强互动,争取优秀稿源和拓展市场渠道,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部编辑将学术经纪人概念具体运用,认为“学术期刊作为交流的媒介和平台能够把学者与受众联系起来”[16]。编辑熟悉科技成果使用范畴、推介手段、市场需求情况,了解专利保护和促进成果转化的方法,转型为学术经纪人有天然优势。第四,在学术思想和信息技术更新迭代的情境下,编辑基于学术前沿促成社会和学者团队沟通,商讨拟定重点选题,提供学术争鸣平台;聚焦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学术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改造,与审稿人、学者和读者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产学研更好结合、社会需求得以满足,这符合大众对编辑知识服务身份的认知。
3.2 围绕科研建构服务链,追踪学术前沿动态
编辑按照守门人原则把关论文质量,以服务科研为导向、向学者团队提供服务网络,追踪学术前沿动态。第一,编辑职能要随技术发展持续更新,推进科研发展和搭建信任合作平台,促进知识汇聚、信息共享、成果应用,夯实学术创新的基础。如“《自然》(Nature)杂志希望发表的是能够反映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论文”[17]。第二,编辑对学术发展前景有敏锐的洞察力,科学预测评估知识产权应用前景,与科学家商榷研究方向。高锟1966年7月在《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s)发表《介电波导管的光波传送》,论文刊发日期成为光纤通讯诞生之日,编辑和审稿人关注研究计划,对推动光纤发展颇有助益,直到35年后还进行学术沟通,是合作的典范。第三,学者思维理念持续更新,已刊发学术作品却呈静止状态,关键在于科学家和相关人员的不懈坚持和推陈出新。编辑对学术团队情况较为了解,为学者提供研究方向建议,此乃超越期刊界别而服务学术发展。第四,编辑通过选题方向影响学者团队,持续追踪前沿和挖掘学者潜力,充分传播创新思想和信息知识,这是编辑职能遵循学术规律的体现。
3.3 拓宽知识服务范畴,参与学术价值创造
编辑利用处于价值链枢纽的优势,推介学术团队和提供学术增值服务,助力科技创造价值。第一,编辑要“重构为文化选择者—文化创新者—文化把关者—文化推广者……文化推广者就是说编辑也要做商人,做文化商人”[18],这并非鼓励唯利是图,而是从知识服务角度出发,推进文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编辑顺应学界潮流和观点碰撞趋势,拓宽职能范围,推进科学普及。第二,学术推广和打造学术品牌。《物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介绍,日本多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文章主要在《日本应用物理杂志》(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京都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的杂志发表[19],这有助于系统品牌打造和持续创新推动。第三,从知识服务来讲,编辑应跟进学术发展和科技应用情况,传播知识和交流信息。缘于信息不对称和技术评价不成熟,学术产出与社会需求错位。“美国有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和专业化的成果转化队伍,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作为桥梁将科研人员与产业界紧密联系起来”[20]。因此,要打破学科壁垒和促成科研团队整合资源攻关,实现科技研究与商用价值的融合发展。第四,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发布平台,让科技成果顺利面世,解决信息梗阻、促进资源整合、夯实合作基础,让学术资讯及时发布、科研成果迅即获知、市场试水及时反馈,推动理论创新、倡导学科交叉、力促成果转化。
4 学术经纪人:编辑服务社会的路径探析
编辑职能拓展到学术经纪人,要持续了解社会需求,借助数字媒体提升沟通水平,为国家集聚人才,推动学科发展,协力推动知识社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
4.1 打造知识服务场景,推进学术服务社会
《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为科技期刊和编辑指明了发展方向。编辑职能拓展是适应时代变化,发挥编辑专长来解决学者不擅长事项的需要。有学者对商业规则不熟悉、对专利估值不清、对权益认识不到位,从而对研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正是编辑职能拓展为经纪人的可为之处。编辑依托期刊社推进服务体系升级改造,聚焦学科“为科研生命周期各环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21],搭建学术资源整合和交流平台;与学者团队建构互动关系,持续与学者合作。编辑要在学术发展中起到引导和护航作用,充分发挥黏合剂功能,研究国家科技导向和寻求政策支持;规范研究流程和确保论文质量,敦促学者把学术作品打磨得日臻完善,推动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
搭建服务网络,在知识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功用。编辑要勤走高校和科研院所,了解社会需求、发挥引导功能,做到联系知名专家和发掘新秀并举。审时度势推进科研创新,促进学术效益提升和科技影响力发展。搭建交流平台以促成学术成果沟通,让市场对学界情况有所了解;及时更新学术思想和维护专家库,围绕主题形成专项学术梯队,开发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衍生产品;联系编委推荐优质稿件,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学界观点,让学术产品的附加值体现出来。
4.2 科学选题引领学术方向,整合推介学者团队
科技期刊编辑是学科前沿资讯的传播者,承担启迪新知和知识传递的作用。第一,学科之间本应互补,却由于分工过细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编辑职能拓展在于整合学术资源、打破学术藩篱和引领学术发展,“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法,使增值服务的效果最大化”[22],让学术产品以最佳的姿态呈现。第二,编辑确立目标、规范方法、完善程序、总结规律,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追踪科技前沿,明确选题方向引导学术潮流。第三,从学术氛围营造来讲,编辑对青年学者多些鼓励,增强学者沟通交流,推动学者持续研发和汲取新知,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者和编辑精诚合作,定期研讨选题方向,共同推进学术品牌塑造,推动学术产品进入市场。第四,主动调整定位和创新服务理念,敏锐识别科技创新作品,从复杂现象中抽丝剥茧,接纳有独立见解论文,拒绝庸俗之作,在审稿过程提出有益修改意见,帮助作者提升学术水平,推进学术创新。
期刊编辑为科技创新提供标准服务,推介学者团队及其学术思想。第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在相当资本投入的前提下,完全市场化运作,深挖细分需求、销售推广服务,获取收益也推动着不断创新服务”[23]。可见期刊和编辑不必受当前运营机制束缚,要重视学术产品市场营销和市场需求,为学者和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第二,编辑依托期刊社为科研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定期与前沿学者联络,专业团队对应相应专家,吸引重量级学者刊发文章,做好服务接洽工作,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同时推介学者思想。第三,编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扩大学者学术作品传播的空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术推广;与学术团体和其他传播平台等密切合作,为有潜力的学者争取在专业年会(如地理学会、光学学会等)发表学术观点的机会,提升学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四,优化成果发布路径,推动学术信息共享、数据集成有效。在优化成果展示平台过程中,推进学者与社会的交流沟通,保证科技产品经受检验。
4.3 发挥知识传播作用,增强期刊和学术出版竞争力
编辑要发挥桥梁和信息传播作用,在学者和社会之间牵线搭桥。第一,期刊编辑要有公义格局,在推进学术产品策划、宣传、推广以及选题、约稿、宣传过程中定向发力,形成编辑、学者、读者的良性互动,让学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第二,鉴于学术产品聚集在实体市场或网络平台展示,海量信息汇聚、参与企业良莠不齐,需要筛查出有实力的学者团队、适合市场需求的学术产品和有资质、有意愿承担的企业,促进人才和学术产品充分展示,以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第三,信息征集层面,编辑追踪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建议学者团队研发时就面向企业需求,通过专利转让和技术服务产生实际收益;多途径搜集需求、汇聚各方意见,了解大众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所在,通过网站、公众号和现场访谈等促进互动;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服务”[24],创新方式方法进行信息服务。第四,推进学术信息共享,操办学术会议拓宽学术沟通渠道、促进学科融合;推动学者产出与企业应用有效衔接,促成志同道合者信息互通,探知消息并预防出现学术不端,让知识传播和成果转化之路更加顺畅;培养潜在长期读者和用户,推动学术成果转化、科技产品和版权输出,让信息传播为科技发展助力。
编辑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学术出版更有竞争力。第一,“《科学》(Science)的编辑对创新成果具有卓绝的预见性和高度的敏感性”[25],这也是其能够成为著名学术期刊的原因之一。我国科技期刊持续参与国际竞争和创办英文刊,努力融入国际学术主流;若能第一时间介入科技成果产生过程并使之刊发、推动成果转化,显然会更好地推动学术传播和产生更多经济收益。第二,我国期刊与国际一流期刊尚有差距,欲吸引高水平稿源,要与科学家同呼吸共命运,“加强科技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寻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共赢”[26]。从国际广泛承认的知识产权收益来讲,编辑作为学术经纪人,要帮助学者抉择可能创造收益的学术产出,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保障学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促成其获得合法收益。第三,编辑要有全球视野和法治观念,助力期刊在科技界更有竞争力,避免出现短视和套利现象,从客户评价、社会反馈、销售数据、损耗情况得出结论,感知民众需求和加强学术推广。第四,编辑携手学者共同发力,打造学术品牌和增强期刊竞争力,确保学术作品经得起检验,提升学术成果影响力。
4.4 助力学术共同体建设,知识成果转化见成效
编辑职能关键在于服务科研、服务学术,要有期刊社、科研团队和编辑通力协作。第一,缘于学术发展有不同路径和方向,编辑要发挥协调沟通优势,促成学者团队跳出思维窠臼向交叉领域推进,建构起各方同心合作的事业共同体。第二,编辑要深入思考阻碍学术发展的原因,从内因层面查证,推动学者和企业求同存异和联合确定研发目标,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推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期刊社整合编辑团队力量,为科研团队和企业提供“包括风险领域知识图谱、风险知识智能分析与检索以及风控方案推荐等形式的知识服务”[27];让学术产品更多为人所知,让学者的知名度大增、让市场对科技产品了解,提供更多适应社会所需的服务。第三,学术共同体建设与期刊集成发展并行不悖,因此,要依托期刊社通过上下游联动拓展产业链,如爱思唯尔身兼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提供商多重角色,旗下有《柳叶刀》(The Lancet)等医学期刊,建有临床医生(ClinicalKey,CK)全医学平台,对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编辑要提升鉴别水准和综合素质,配合期刊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要求,将以期刊为载体的学术产品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
编辑职能要促成知识服务社会和科技价值回归。第一,学术研究不能筑于空中楼阁,光有好的作品还不够,还要有成果转化和实际收益;“期刊编辑需要强化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8]。第二,从服务社会角度而言,编辑发掘新知识新思想,策划组稿让学者的思想为人所知;探知科研院所产出的科研成果,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向读者和企业推广;培养探查学术水平的能力,确保学术产品真实可靠。第三,从转化路径来讲,要保障发表路径通畅顺利。如5G极化(Polar)码是土耳其埃尔达尔·阿里坎(Erdal Arikan)教授于2008年发现,把论文发表在IEEE学会的期刊,华为工程师将之工程化后多方合作形成5G标准,这是产学深度合作的典范。因此,编辑要运用学术会议、技术研讨会、商品交易会等平台,告知专家专利转化过程中的风险,甄别成果可靠性;促成科研成果惠及民众,这是对学者、学术产品和社会等关涉各方负责。
5 结 语
编辑集研究、策划、生产、传播等角色于一体,职能从出版把关人到学术经纪人方向拓展。编辑职能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可承担学术经纪人职能,在搭建交流平台、推进学术传播、成果转化方向发力,促进知识服务社会。本研究将学术经纪人引入期刊编辑职能,路径探索仍需持续深入。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编辑深度参与学术产品生产和输出过程,持续拓展职能以适应知识服务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 释
[1]黄欣.试论编辑职能及其“棱镜效应”[J].中国出版,2014(17):47-50
[2]韩啸.大数据下编辑的理念创新与职能定位[J].中国编辑,2019(3):50-53
[3]许华芳.期刊编辑在数字化转型道上的职能转变[J].编辑学刊,2016(6):80-84
[4]吴燕.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出版科学,2015(1):27-28
[5]刘江霞,朱莹.智媒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编辑学报,2021,33(12):620-624
[6]居维清.刍议科技编辑学者化、记者化、经纪人化[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1996:192-194
[7]张倩郢.出版融合发展时代学术编辑的职能转化与回归[J].出版发行研究,2018(4):49-52
[8]姜莱.学术期刊编者服务作者的“经纪人模式”研究[J].当代经理人,2020(2):49-51
[9]陈未鹏.学术出版经纪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新定位[J].出版科学,2017(1):56-59
[10]徐静,刘冰.与时倶进的科技期刊编辑职能[J].编辑学报,2016,28(2):95-97
[11]尤笛.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用户服务创新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33(1):24-30
[12]蔡英辉.学术经纪人:论出版社编辑的职能再拓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9(11):44-49
[13]杨涵,张小强.论人工智能应用给学术期刊编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编辑学报, 2023,35(3):258-262
[14]赵维杰.科技期刊与科学研究:并肩前行、荣辱与共[J].科学通报,2018,63(19):1849-1851
[15]李媛.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 1183-1190
[16]沈丹,李海中,来向红.社科学术期刊的运营创新:基于社会影响、社会效益与社会评价[J].新闻世界,2022(9):51-55
[17]田学文.怎样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1):92-96
[18]郝捷.从文化分工看编辑职能的增强与演变:兼谈当今编辑的价值创新地位[J].出版科学,2009(1):34-36
[19]王佳雯.科技期刊发展离不开科学家支持[N].中国科学报,2016-11-03(001)
[20]张宇庆.科研经纪人(组织)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31-32
[21]翁彦琴.科技期刊新兴增值服务模式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35-641
[22]姚萍.利用编辑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探讨[J].编辑学报2014,26(S1):6-8
[23]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通报,2020,65(9):771-779
[24]高虹,郝儒杰.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现实境遇、多重影响与有效应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0): 1255-1261
[25]任汴.知识经济与科技期刊编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1):103-105
[26]朱作言,梅宏,刘徽,等.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通报,2022,67(3):221-230
[27]杨波.风险事件驱动的企业知识服务模型及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10): 100-109
[28]顾凯,邹栩.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及自我调整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 499-501
(收稿日期: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