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三重考量:认知、方向与实践
2024-08-30张世昌常实
摘 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秘密武器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可以从三个逻辑维度进行把握。认知层面上要明确其在工作中的地位,即:它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它是了解实际情况的重要手段,它是克服工作“本领荒”的有效方法。方向层面上在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把握住“四个要”的基本原则,即:要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展开,要一贯坚持问题导向,要广泛深入群众,要严格做好制度保障。在实践维度上,领导干部要秉承“领、实、深、细、准、活、效”的“七”字口诀,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
关键词: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7 — 0068 — 05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密码,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和展现良好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说,正是因为善于调查研究,我们党才解决了许多历史性、关键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更要将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特别是党员干部要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做好样子,通过调查研究提升本领,解决问题,让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认知维度:领导干部要明确调查研究在工作中的地位
认知体现着对规律的把握是否准确,对矛盾的认识是否全面,行是知的表达,知不对,则行难成。领导干部在认知上能否对调查研究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决定着其在工作中对调查研究的态度和使用成效,也影响着整体工作的开展。
(一)政治定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很容易发现,调查研究与党的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当我们重视调查研究时,党的事业发展就比较顺畅,而当我们忽视或轻视调查研究时,党的事业发展就比较曲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全党率先开创了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先河,为我们党传承调查研究打下了的良好作风基础和榜样标杆。在此时期,无论是开展武装斗争,还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毛泽东都十分注重以调查研究作为依据,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都是他根据实地调查总结出来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但牵头统编了《农村调查》一书,还亲自起草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推动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成为了党员干部提升本领的必修课,为推动全党的事业发展,促进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调查研究对于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克服一些重要矛盾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时期我们党主要开展了两次大调查,一次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科学制定党的八大的系列文件,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中央先后派出了数十个调研队伍赴全国各地区开展大规模调查,以此更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毛泽东在八大召开之前先后听取了34个部门的汇报,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广泛参与了各项调查和聆听了各类汇报,最后毛泽东根据调查结果总结撰写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为当时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另一次大调研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在1961年指出“今年这一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没有调查研究是相当危险的。”[3]1961年也被确立为“调查年”,全党领导干部被要求到基层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等就是基于此次调研提出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所取得的系列重要成就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先后多次赴国内外各地开展调研,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就是根据中国实际,在不断总结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他看来,调研是跳出本本,践行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步入新时代,我们党更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党中央就出台了面向全党干部的“八项规定”,其中第一条就针对调查研究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地开展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要决策的提出无不凝结着其调查研究的心血和智慧,如他所言“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4]
总之,回顾过去,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取得各项成就的重要法宝,着眼未来,立足岗位,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这样其岗位效能才能充分释放,党的事业也才能蒸蒸日上。
(二)岗位定位: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的重要手段
“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5]通过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可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深入了解特定领域或特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为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它也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及评估政策、项目或措施的有效性和影响。从具体实践来看,调查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能够提供客观、准确的事实依据,帮助我们了解现实情况,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发现问题和需求: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关键症结,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和趋势,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决策和政策: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和政策,以达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目标。评估和监测效果:对政策、项目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了解其影响和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能够发现社会问题、痛点和需求,为社会进步和创新提供动力和指导,并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为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能力定位:调查研究是提升干部本领的有效方法
调查研究对于提升干部的业务能力具有显著效果。首先,调查研究有助于领导干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领导干部能够全面而准确地了解组织、部门或社会的现状。这种深入了解能够使领导干部更加清晰地把握问题、难点、需求和资源的全貌。其次,调查研究能够提升领导干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运用系统分析和科学方法,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及其原因,并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参与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能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再次,调查研究有助于领导干部制定政策和决策的依据。调查研究能够获取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政策制定的基础。通过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领导干部能够更好地定位问题和目标,制定出更合理和科学的政策措施。最后,调查研究有助于领导干部快速掌握实践经验和方法。通过参与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能够接触实践中的问题,了解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这将丰富领导干部的实践经验并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调查研究对于领导干部立足岗位克服“本领荒”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领导干部获得更多信息而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而提升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制定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且通过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累积,推动职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大幅提升。
二、方向维度: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向瞄得准,问题才能解决得快,调查研究不能是“走一走,看一看”的形式化,它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具有系统思想和问题意识,否则容易做无用功。毛泽东就曾主张“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时,他还特意强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6]
(一)调查研究要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展开
中心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职责的核心,从大的方面说,领导干部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从小的方面说,要立足岗位以激发工作效能为中心。而调研就要围绕自身工作这个中心展开,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能,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和群众,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
一是要明确现阶段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协调好长远目标和当前任务的关系。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工作,领导干部面临的工作都是千头万绪,如果对当前中心工作定位不准,容易本末倒置,既取得不了实效,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阶段性工作是长远工作的基础,领导干部需要明确现阶段中心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任务、项目,或者是一个战略目标或重大决策。此外,还要注重协调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任何中心工作都是多个小中心聚集而成的,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意识,为长远的中心工作下好先手棋,在明确并完成当前中心工作的同时,做好长远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长效性。
二是要明确研究的中心目标。中心目标是研究的核心目的,它与中心工作紧密相联,能够解决难题、提升效能或为决策提供必要支持。明确中心目标有利于干部聚焦核心问题,避免盲目收集信息和分散注意力,确保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明确中心目标还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帮助其深入了解关键问题和核心需求,进而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同时,明确中心目标还能有利于筛选更精准的、有价值的信息,确保调研的有效性,最终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
(二)调查研究要一贯坚持问题导向
调查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被动开展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问题而主动开展的,无论哪一种调研都必然与问题密切相关,可以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直接目的。具体来看,在调查研究中,以问题的视角来审视,领导干部需要把握住四点:
一是要有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说调查研究要“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7]具备问题的敏感性既是对干部开展调研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调研取得实效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注重科学分析、深入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拨开现象的迷雾思考问题的本质,找到真问题和问题的真根源。
二是带着问题去调研。问题越大,调研的促动力越充足,带着问题不是带着所有问题,而是要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一般来说,越是问题尖锐,就越需要调查,越是问题突出的地方就越需要调查。
三是调研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探寻问题的意识,二是要有揭露问题的胆识。如果能看到问题但是不敢把问题摆出来,那也是白发现。领导干部要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就要敢于碰硬问题、真问题。调研不是走秀,领导干部要以“四不两直”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设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切现场。”这样才能更准确、更高效地发现问题。
四是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破除发展上的阻碍。我们讲“调查研究”,这既是一个组合词,即“调查”+“研究”,也是一个整体的实践行为。调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只调查不研究便不能看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领导干部要注重调查,更要注重研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在不断调研中完善对策。
(三)调查研究要广泛坚持深入群众
党的各项工作本质上都是群众工作,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群众的满意度。深入群众可以帮助领导干部真实了解群众诉求、关切和意见,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8]
首先,要注重经常到群众中去实地调研,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集体讨论等形式,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直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意见。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其次,要注重倾听群众声音,群众声音是民意的表达,这些声音包括群众的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等。通过与群众的谈话交流或通过浏览网络、接待上访等主动了解他们的观点、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工作的期望。这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
最后,要注重关注群众利益,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领导干部要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重心。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关注民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使工作更符合群众的期望和需求。
(四)调查研究要严格做好制度保障
完善调研制度,建立长效稳定的调研机制,是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调研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工作制度和工作惯例,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是建立明确的调查研究程序和规范,包括调研的目的、范围、方法和时间表,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二是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或部门,即完善组织保障,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等工作。该机构或部门应具备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和技术支持,以确保研究的专业性和质量;三是制定保密和数据安全措施,确保调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的保密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合理安排数据的存储、备份和访问权限,同时要遵守相关的隐私和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四是建立研究伦理和行为准则,保护被调查对象的权益和隐私,确保调研过程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五是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为调查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人力和技术支持,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六是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调查研究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纠正。总之,通过做好制度保障,可以确保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可信度,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既是一种规范要求,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三、实践维度: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七”字口诀
(一)领:领导干部要做好垂范引领
“领”指的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践行调研。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9]首先,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调查研究导向,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正确理解其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调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宣传和个人利益。其次,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亲自参与调研工作,充分了解问题和需求。通过亲身参与调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感受和期望,从而更好地作出决策和推动工作。再次,做好示范和引领,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和影响他人,激励团队和身边的人积极参与调研工作,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调研工DxiZlZaKHaP4vF4J5kpkZ7hpaQ+6N15uyvxLp1DWnfA=作,领导干部更要做好示范引领。最后,领导者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保持学习的态度,关注调查研究的新方法和技术。领导干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调研能力,从而更好地引领和推动调研工作的发展。
(二)实:密切联系群众展开调研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辉煌无不得益于群众的创造、探索和智慧,群众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所以调研就是要践行好如何问计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调研是否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抗战时期,我们党有一些干部调研不注重联系群众,甚至轻视群众,毛泽东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错误表现,对此他批评到“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哪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10]古人讲“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进行调研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践行群众路线,如何将调研落到实处其解决之道就是如何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总之,密切联系群众可以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改善干群关系,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深:深入基层一线展开调研
求“深”是对群众路线的更高要求,群众路线不是说接触的群众数量多了就达标了,而是要深入接触、了解,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上网查,不深入实际,也有自认为很熟悉情况,不屑于深入实际调研,这都是认识不足的体现,不深入就无法了解问题的真正根源,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深”也体现着“真”,调研中领导干部想要听到真话就必须要深入基层,走在“舒适区”可能听到的都是赞美声,习近平总书记曾建议领导干部针对调研制定一条“只谈问题不谈成绩”的规矩,这也是一种有助于深入实际听到真话的策略。领导干部要想更深层次的了解问题,就必须持续深入的调研,有时候问题可能是在反复沟通中才逐渐清晰的,所以领导干部要亲自、多次到基层一线实地走访、观察和交流。了解基层人员的工作过程、挑战和需要的支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要注重与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建立联系和合作,共同参与工作、交流经验。这有助于建立更为直接的沟通渠道,更好地掌握实际情况,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四)细:做好调研的准备工作
细致是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不但在调研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细致的分析,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更要做到细致,它甚至影响着整个调研的效率和质量。有些年轻干部因业务不熟,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便急于“出征”,到了调研一线,不知道从何着手,面对突发问题时更是手忙脚乱,容易陷于被动。而也有一些“老手”干部,愿意当“甩手掌柜”,一切工作交给下属或新人,自己则听听汇报,大致看看现场就完事,由于没有掌握实质信息,往往对问题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这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可能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其实,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多,比如定位研究对象和问题,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法和方案,熟悉要调研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和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案等。总之,良好的准备工作是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前置步骤,能为后续调研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准:找准调研的重点方向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找准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要提升调研效率就必须要找准方向。“准”在调研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研的具体目标或对象,如我们讲拜人民为师,但特定问题有特定的群体,例如想了解庄稼种植就得拜农民为师,想了解医患矛盾就需要调研医务工作者,这是最简单的找准对象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做好判断,确定调研的范围和深度,清晰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明确调研对象的结构关系。并且尽量吸纳各方意见,多与专家、同行、群众交流。另一方面在调研获得了诸多信息后,要准确判断有效的、有利的、核心的信息是什么。这需要综合考量上级要求和自身决策所需要的支撑信息或数据是什么。此外,找准调研的重点方向,还应该注重时间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的调研目标,确保调研工作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六)活:采取灵活方式展开调研
“活”意味着灵活,宽松,它和“紧”是相对的,任何调研工作都会受到一定的资源限制,毕竟工作是有成本考量的,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政策资源等,这就倒逼领导干部必须要善于灵活变通,在有限的资源内最高效的实现目标,因此领导干部既需要对“现货”资源有清晰认知,也需要对未来可能的“期货”资源有理性分析。从获取信息的途径看,可以充分激发群众的潜能,通过宣传教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协助调研顺利完成;也可以借鉴经验,纵向的历史经验,横向的同级(部门)经验等。从信息的获取方法上看,则可以多维度考量文献研究、实地走访、问卷、专家咨询、座谈交流、观看影像、数据分析等多种途径。灵活变通,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升工作效率。
(七)效:调查研究务求取得实效
实效性是调研的终极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11]简单来说,调研的实效性就是问题解决的怎么样,综合来看,调研的实效性考量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现,它不但包括调研过程的顺利与否,还包括信息的准确性,方案提出的精准性,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和时间性等标准。对于领导干部来看,要想让调研取得实效,从调研的目标确定、方案设计、信息获取与筛选、信息分析、调研总结、对策报告、推广与采用、持续跟踪等,这些环节都要考虑到,这就需要在调研的业务能力提升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或者团队,注重科学方法和沟通技巧,统筹全局、精准把握细节等。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6.
[2]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1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84.
[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27,526.
[5]尹双红.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N].人民日报,2023-04-10(04).
[6]郭德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57.
[8][11]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7,116.
[9]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91.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