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探索
2024-08-28陈蕊红黄伟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林高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路径。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以“三夏”劳动实践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为例,围绕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评价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劳动教育育人成效,以期为农林院校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农林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029-05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even is an inevitable path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o re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How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he vital iss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provinci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the laboring practicing course of Summer Harvest, Summer Management and Summer Sown, as the example, we explore the practice system of labor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sources,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security system, so a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laboring practicing cours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l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这些重要论述振聋发聩、语重心长,这是新时期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为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3],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发展素质教育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呼唤,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林高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秉承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方针,先后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建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并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和改进耕读劳动教育,实现本研贯通的“西农”劳动教育特色实践体系,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传统劳动教育课程,如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具有80多年传统的“三夏”劳动实践课程在继承学校劳动教育优良传统,传承耕读文化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构建具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色、引领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新体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夏”劳动实践省级一流课程为例,围绕课程教学模式、劳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实施策略,构建以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4-5],以期为农林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 农林院校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 涵养知农爱农情怀
作为农林高校,依据学科特色优势,结合农业、农时、农事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进行农事认知和操作。有的农林院校学生存在学农的不分稻麦棉,通过“田间活教材”的授课形式,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习性有初步的认知,通过田间实际操作和亲身参与,增强农林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此涵养农林院校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
(二) 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向农业行业输送生力军的重任,劳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农林院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丰富,可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把课堂搬到试验田,金色田里开设“劳动课程”,在劳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意涵的理解。学生在巩固课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专业知识实践在农业生产一线,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以此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人才。
(三) 正确劳动价值观培植
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下田亲身劳动、体验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以及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更深切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幸福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同时在实践锻炼中磨炼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精神,以此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坚忍不拔的劳动品德,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最终培育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时代新人。
(四) 有助于农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作为农业高校,“立德树人”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坚定学农爱农涉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涉农高校具有较好的劳动教学资源,可在学生田间劳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在劳动出力、出汗中培养其动手能力,通过穿插讲述一代代育种学家扎根土地,不惧艰苦,默默奉献创造无数个奇迹的感人事迹,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情系“三农”的科学家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知农爱农热情,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农林学子的价值塑造和情怀教育,以此提高农林高校学生立德树人成效。
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夏”劳动实践课程体系探索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三夏”劳动实践课程是我校面向大一年级开设,人人参与的一门劳动实践必修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建校之初,就肩负“兴学兴农”之重任,农学专业学生就开始与老师一起走进学校的试验田,进行“三夏”劳动实践和农业科研实习,不断传承耕读文化。“三夏”主要指在夏季农忙时节,让学生走进试验田体会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收获,以及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的夏播和夏管的一门劳动实践课程。随着学校的发展,这项活动逐步覆盖到全体师生中,夏秋两季全校学生都要参与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锻炼课程,形成了普遍重视劳动、人人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建校之初“未建系组先建场站”的筹建方略奠定了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基础。新时期,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秉承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方针,教学团队深度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将我校具有80多年传统的“三夏”劳动实践课程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引领农林高校劳动教育范式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 着重顶层设计,已逐步形成分类型、分层次,研教相融的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三夏”劳动实践课程是我校延续了80多年的劳动教学传统,新时期教学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着重顶层设计,将多学院、多学科、多类型的教学内容重新凝聚,形成了以“三夏”劳动实践为扭带,把农事认知、劳动教育实践、科研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西农精神传承、安全教育及未来农业等内容进行高度融合,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教育实践新体系、新内涵。
1 设置通识课程,实现本科教学全覆盖
打造以“三夏”劳动实践课程为核心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实现本科教学全覆盖。该课程以“知农爱农,学农兴农”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为教学目的,作为全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通识类劳动实践课程,在全校一年级新生中进行开课,每年授课人数达5 000余人,实现人人参与“三夏”劳动实践。从授课形式、课程管理、课程互动和课后监督等方面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劳动实践教学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事通识知识和劳动基本技能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情怀,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并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以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西农精神传承,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全面发展,以此培养具有坚实农业基础的高素质知农、爱农的农业人才。通过“三夏”劳动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西农精神传承,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是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2 多角度分类教学新模式
该门课程授众人数多,涉及全校所有专业,学生人数多范围广,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需求不同,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学团队设计了多角度“三夏”劳动实践课程分类教学模式。依据我校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分类别;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对课程知识体系分类别;依据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课程教学目标分类别的分类教学模式;形成以认知学习、实操体验、劳动锻炼和科研探索等的进阶式课程体系。例如,指导教师根据非涉农和涉农专业对学生分组、分类,入驻教学团队。对于非涉农专业,注重学生的农作物认知学习教学;对于涉农专业学生,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植等。如参加劳动实践的学生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分批分组进行小麦收获、去杂、脱粒及运送等劳动锻炼过程;学生除了参与紧张、忙碌的夏收劳动中之外,根据专业不同,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夏季作物的播种、管理工作当中。如除虫、施肥和灌溉的各个环节,以此增强学生学农本领,提高劳动技能等。
3 多课堂多学科融合,研教相融的教学新模式
该门课程在丰富教育载体,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将多门学科、多种类型的教学内容,同实践教学基地入驻的20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100多个科研团队重新凝聚,每个科研团队自然构成教学团队,按照教学设计承担“三夏”劳动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可根据专业和研究方向选择教学团队进行劳动实践,构成“研教相融”的教学模式。
(二) 耕读文化、劳动实践锻炼、科学研究初体验,育人元素与“三夏”劳动有机融合的劳动教学实践新内容
1 农事农耕理论和认知学习
本课程设置形式丰富的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农耕农事理论知识和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进行农事认知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通过专家教授田间现场的示范和带动,让学生对农业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知;在农学院、园艺学院、葡萄酒学院等标本区了解作物生长形态特征,在实践中认识作物,观测记录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等。如通过学生参观农学院标本区100多种禾本科植物的“田间教材”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及二粒小麦的形态特征,讲解小麦的演化过程,让学生了解远缘杂交是形成异源多倍体新种的重要原因,杂交育种是培育新品种的最有效方法。
2 沉浸式参与现场劳动
该门课程秉承“教民稼穑”之为,在农业科研生产试验的关键时期,把专业课堂、劳动课堂搬到试验田,把专业知识实践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学生全方位沉浸式参与到现场教学、田间劳动过程中,使每个学生基本掌握作物播种、品种选育流程,熟悉作物田间管理等技能。如学生同老师一起参与小麦、油菜等田间育种材料的收割、选株、运输、脱粒、考种和种子晾晒等劳动过程,在学生出力、流汗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的劳动态度和田间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 科研体验
根据实践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科研团队进行劳动实践。学生与知名教授团队一起参加田间的试验种植、收获及管理工作,感悟感受科研甘苦,激发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通过劳动过程中的科研体验,最终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如在小麦实际收获中,有的学生感慨到“连抖落小麦根部的土壤和捆扎实验材料等都有讲究,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深切体会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艰辛”。
4 科研探索
每一年通过开展作物高产竞赛,从开始的种植计划,品种选择、种植密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控和田间日常管理,到最后收获拟开展的测定指标等全程由学生自主设计,每个小组配备一个指导教师,同样的面积、同样的管理水平下进行比赛,最后看谁的产量高,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种科研探索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劳动动手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探索能力。
5 以专业为引领,引入课堂思政,恰当融入育人元素
劳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西农精神等育人元素,如通过“一麦相承”为苍生的中国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赵劳模”赵洪章院士,“东南窑文化”奠基者李振岐院士等一代代农业科学家在田间开展小麦杂交、抗病等育种科研工作的真实事例为课程教学示例,学生劳动在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曾经工作的田间地头,接受劳动实践的同时自然融入育人元素,鼓励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不怕苦、不怕累、扎根黄土、情系“三农”的劳动精神,攻坚克难、无私奉献、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艰苦奋斗、改良品种、兴农富国的爱国精神,并以此鼓励学生勇做西农精神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三)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开展。农场下辖曹新庄试验基地、农作一站试验基地、北校西区试验基地等6个区域,现有土地2 150.71亩(1亩约等于667 m2),温(网)室26 338.4 m2。试验农场内各类农作物科研试验基地、教学试验标本区、资源圃、标本室、科研实验室及可开展实操课程的多功能活动室、报告厅、会议室、教学实验室等,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是传承“西农精神”的主阵地。该农场作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及陕西省大中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单位,每年接待本科生、研究生来场站开展“三夏”“双百”劳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面向全国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农业科普认知,农场每年接待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科普活动近万人,拓展了农林院校服务社会的新功能。同时,该课程拥有一支高水平、有责任心的教学管理队伍,试验农场实行总农艺师负责制,每一位农业技术人员都是田间活教材。
(四) 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课程教学效果实行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贯穿劳动实践全过程,依据考核细则,从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时间、劳动过程、实习报告和教师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同时通过“三夏”劳动实践征文比赛,发现劳动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等激励政策,提高学生劳动热情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学生课堂评教和课堂内容评价,学生教学反馈,提高劳动教学成效。
(五) 健全的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每年开课之初都会举行课程工作动员会,课程启动仪式以及安全教育等内容,党员先锋车队,“三夏”公交专线为劳动实践学生提供通勤服务,“绿豆汤送清凉”的消暑爱心行动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由学校负责牵头,教务处、各学院、团委、场站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和校医院等各部门联动、协同管理的一套有效的管理保障体系。
通过以上教学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新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合理优化、有机重构,不断增加教学深度和广度,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新体系(图1)。
三 “三夏”劳动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三夏”劳动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秉持“教民稼穑”之为,深耕劳动育人,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劳动热情,以践行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教学方针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把知识“写”在大地上,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教育模式,同时将贯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已任”,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的要求落到“三夏”生产劳动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上,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一) 涵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建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
“三夏”劳动实践自课程开设以来,始终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贯穿于课程全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劳动锻炼中得到很大提高。如在科研教学实践基地,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分享通过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使学生对杂交育种这节实践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大田小麦杂交后代的选择与收获的现场教学和现场劳动实践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让学生体验到虽苦犹乐的劳动精神,并以此弘扬尊农意识;学生沉浸式投入到集体劳动现场,在体验劳作大汗淋漓的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在劳动实践中加深认知,激发劳动热情,增强了学生劳作后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情怀,劳动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劳动过程中课堂思政的植入,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扎根黄土、情系“三农”的科学家精神,以及磨炼顽强意志的西农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以上终将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提供支撑。
(二) 形成“四个一”的范式劳动教育特色实践体系,成为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品牌
“三夏”劳动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秉持“教民稼穑”之为,深耕劳动育人,践行劳动精神,形成了我校独有的“三夏”劳动实践课程,已逐步构建起具有西农特色、引领农林高校劳动教育模范式的实践体系。在重塑劳动育人课堂,课程教学内容,沉浸式劳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形成了一套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曹新庄试验农场为中心的,下辖6个试验场站的一个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科普研学基地。建成了由100余科研团队组成的一个研教融合师资雄厚的教学平台。形成了教务处、场站管理处、各学院等部门联动协同管理的一套有效的组织保障管理体系。“四个一”的范式劳动教育特色实践体系,已逐步构建起具有西农特色、引领农林高校劳动教育模范式的实践体系,成为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品牌,并终将助力我校“双一流”及卓越农林人才标杆建设。
(三) 劳动教育社会效应明显
“三夏”劳动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凸显了农业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优势,每年“三夏”收获季节,曹新庄试验农场试验田都会呈现出师生齐上阵,“三夏”劳动忙的实践教学场面,该门课程已成为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弘扬“西农精神”,推动“劳动育人”的重要载体,2021年获批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该门课程也受到了外界媒体的高度肯定和关注。“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农科城的麦收很另类”“麦田迎来青春风,西农大开展‘三夏’活动”等我校“三夏”劳动实践场面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政府网、人民网等媒体纷纷得到报道,引起师生和社会强烈反响。如2019年新华网对“三夏”劳动实践发表了一篇《麦田里的大学课堂》报道,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点击量50余万次,被我校师生称为“收了80多年的麦子,一下子就火了”。2021年6月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千名师生共同在田间收小麦的视频在网络热传,有网民质疑学生劳动有“作秀”之嫌,并批评部分同学不懂小麦收割常识“连根拔起”,面对网络对小麦采样收获的质疑,学校师生积极参与话题评论,对质疑用专业科学知识回应并进行科研科普讲解,赢得了一场正向的宣传热搜,各大媒体、报纸、微博等点击量和关注量达到1.9亿,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效果显著。
四 结束语
总的来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夏”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理念先进,注重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科研素养的培植,是科研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形成了校级领导带头,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全校师生齐上阵的“三夏”劳动实践锻炼场面,师生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农劳动教育模式,已成为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品牌。该门课程经过8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运行、教学资源、组织管理模式、实施方案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开展劳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可为农林院校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育人效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6.
[3] 吴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16):12-15.
[4]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5]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三夏’劳动实践课程”(陕教[2021]107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专项“‘三夏’劳动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Z1050122001)
第一作者简介:陈蕊红(1975-),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实践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