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08-28刘凯贾韶千李思阳
摘 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人们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深刻理解“三种精神”科学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该文分析得出“三种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融性、在教育方式上具有互补性,并创新提出“课程重构、文化浸润、实践育人、数字赋能”的四维融入路径,从而实现“三种精神”对高职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功能。
关键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76-04
Abstract: The spirit of model workers, labor spirit and craftsman spirit are vivid manifestations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are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s that motivate peopl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work hard and start businesses. On the basis of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spirits",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three spiri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onsistent in training objectives, compatible in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complementary i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a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cultural infiltr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is proposed, 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influence and value guidance function of the "three spirits" 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model worker spirit; labor spirit; craftsman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1],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逻辑关系
“三种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人们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奋斗、追梦前行的不竭动力。有鉴于此,我们应当深刻理解“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并准确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
(一) “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上述内涵界定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三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第一,劳模精神集中反映了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价值追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体现的是职业素养,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体现的是工作作风,是指为了实现目标能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在实干中创新,在创新中实干。“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的是人格境界,是指心甘情愿、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不追求功名和私利[3]。
第二,劳动精神集中展示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崇尚劳动”就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对劳动者的尊重体现。“热爱劳动”就是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自觉自愿劳动、积极主动劳动。“辛勤劳动”就是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是对劳动过程及劳动能力的充分肯定,是实践过程中的行动状态。“诚实劳动”是对劳动者品德的客观规定,表明劳动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遵纪守法,不投机取巧、不偷奸耍滑。
第三,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群体特有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品质追求。其中,“执着专注”是精神态度,是指长久专心于自己所认定的事业,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精益求精”是品质追求,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对产品、服务的质量不断完善,追求极致。“一丝不苟”是自我要求,是指做事严格认真、态度严谨[4]。“追求卓越”是工作信念,是指永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永不停滞于当前状态,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
(二) “三种精神”的逻辑辩证关系
“三种精神”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主体来看,劳模精神来自于劳动模范,即广大劳动者群体的杰出代表,工匠精神主要面向拥有专业特长的技能人才、工匠人才,而劳动精神则是针对全体劳动者。不管是劳动模范、还是工匠人才都属于劳动者群体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理应是劳动精神的一部分。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基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部分劳动者群体特有的品质,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殊性特征,是劳动精神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升华[4]。三是价值导向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劳模精神是中国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示范引领性;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所具有的职业精神,体现了专业性和职业性。
二 “三种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三种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卓越的价值追求和成功的育人经验,契合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培养要求,使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融性,在教育方式上具有互补性。
(一) “三种精神”的培育目标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
“三种精神”是激励人们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体现在对自我的完美要求和对职业的价值追求,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高职院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大力弘扬培育“三种精神”,目的在于引导高职学生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5]。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培育;“树人”就是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虽然教育载体、方式方法不同,但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 “三种精神”的内涵特征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高职学生为教育对象,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实现自身角色的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6]。在人生观教育方面,重点在于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力求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创造活动中实现的,与“三种精神”倡导的“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未来”不谋而合。在道德观教育方面,重点在于培养高职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而“三种精神”正是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凝练与深化,同时也包含于个人优秀品德之中。因此,“三种精神”的内涵特征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相融性,“三种精神”培育应当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三种精神”的培育路径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互补
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相比较,“三种精神”培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强调在劳动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培养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和意志品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讲明白,使道理更具说服力、信服力,就要在过程中注重理论性、系统性,这样难免给人留下灌输说教的印象。为了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需要积极探索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育方式,使高职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三种精神”培育的实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可以互为补充、相向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三 “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将“三种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历史使命。这就需要适应时代要求,把握育人导向,通过“课程重构、文化浸润、实践育人、数字赋能”四维融入路径,引导高职学生把“三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课程重构: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是将“三种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思政课对“三种精神”的弘扬具有天然的使命。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从学理层面向高职学生阐释“三种精神”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以及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找出思政课程中能够体现“三种精神”的相关知识点,重新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再次,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走进课堂,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让高职学生近距离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劳模风采,从而加深对“三种精神”实质的理解[7]。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讲授人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章节时,可以将“三种精神”有机融入其中,重点阐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等职业品质和价值理念,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将“三种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劳动育人导向,把“三种精神”培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在选编教材、集体备课、组织课堂教学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块设计,将“三种精神”有机植入进来,以求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8]。另一方面,专业实习实训也是培育“三种精神”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三种精神”只有与实习实训相融合,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高职学生才能够真正领会“三种精神”的内涵,也才能够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高效融合,严格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建立实习实训“双导师制”,并将“三种精神”纳入学生实习实训考评体系,培育高职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二) 文化浸润: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将“三种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将“三种精神”的内涵要义附着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并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显现出来[9]。为此,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将“三种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景观设计、环境布局之中。例如,教学实训场所建设中体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环境布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生活区域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优势,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劳动教育主题宣传标语,将“三种精神”融入公寓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校园场所利用宣传橱窗、显示屏、校园文化墙等载体开展“三种精神”主题宣传,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10]。
二是将“三种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物质载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与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趣味性强,更好满足高职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因此,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进学生对“三种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例如,组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专题宣讲活动,启发学生依靠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让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11];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种职业体验活动,让高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既能近距离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又能在劳动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形成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
(三) 实践育人: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是将“三种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离开了劳动,社会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因此,高职院校要将“三种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统筹校内外资源,引导高职学生走进生产劳动一线,访企业、进社区、走乡村,增进与普通劳动者的感情,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自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敬业”上升为“精业”,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行家里手,从而为走入社会作好职业和思想准备。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劳动体验等途径,培养高职学生劳动情怀、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是将“三种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三种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目标导向和价值指向来看,高职院校“三种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2]。高职院校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三种精神”有机融合,为高职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一方面,要将“三种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情怀,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13]。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将“三种精神”融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中,引导高职学生敢于、善于、乐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培育和弘扬“三种精神”。
(四) 数字赋能: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
一是搭建“三种精神”网络宣传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抢占新时代网络宣传阵地,以数字技术赋能“三种精神”培育。要紧扣学校专业特色,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打造“三种精神”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报、网、端、微、屏等为一体的传播体系,如开设“三种精神”网上专题专栏,定期发表有关弘扬“三种精神”的人物事迹和专家观点,并设置评论区精选优质留言;利用微信、微博的多元互动功能,开展校园劳模、技能大师、工匠达人网络投票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劳动模范。
二是丰富“三种精神”数字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充分挖掘“三种精神”内涵与价值,开发一批精品微课、优秀课件、教学案例等学习资源,打造立体化思政云课堂,让更多学生参与平台学习,共享优质思政教育资源[14]。鼓励高职学生以身边劳模代表为原型,主动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劳模文化微视频、微电影,从而增强其对“三种精神”的情感认同,自觉做到“入脑”“入心”“入行”。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以数字化技术重现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将企业实训课程搬进“云端课堂”,实现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的双向联动,校企协同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四 结束语
总之,将“三种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刻理解“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找准其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积极探索深度融合新路径,以“三种精神”引领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培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20-12-11(1).
[2]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3] 李睿祎.“三个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N].工人日报,2020-12-14(7).
[4] 彭维锋.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5):208-217.
[5] 党印,李珂.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62-63.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 田鹏颖,刘康.“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49-51.
[8] 刘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109-112.
[9] 彭维锋.创新探索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思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30-31.
[10] 陈婷婷.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路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21(3):20-24.
[11] 郑兴.高职院校“三种精神”有效融合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2(2):59-61.
[12] 王隼.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75-80.
[13] 王海亮.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与劳模精神契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4):144-147.
[14] 花苑,张伟.学理·价值·实践: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三重视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6):21-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研究”(EJA210410);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专业实践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2021JSJG638);淮安市社科研究高校思政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2022SZA02)
第一作者简介:刘凯(1985-),男,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