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命运藏在企业家的生活方式里
2024-08-27秦朔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jW2U9bLmJ6abU9W4QrEAix.webp)
2021年,我写过一篇《企业兴衰的20条简易判别法》,包括“企业领导人的办公室面积,与企业兴衰成反比”“读书多少,与企业兴衰成正比”“对员工人格的尊重程度,与企业兴衰成正比”等,我发现,生活和行为有度、有序、不过分的人,能走得更远。
前几天,听著名管理学者、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教授讲“一把手的数字化领导力”。他认为“读书多少,与企业兴衰成正比”这一条最重要。
他分享了亲自调研的三一重工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当时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每天下班后,1小时运动,1小时加班,1.5小时学习,凡是看了好的文章、好的书籍就让高管团队一同学习,学习完每个人要写300~500字心得,写数字化日记。
为防止高管让秘书写心得,他要求高管必须脱稿发言,并进行排名。每周的高管午餐会,30个高管要回顾当前数字化转型项目的问题,周六扩大到80多个高管,月例会让更多的人参加。如果不是一把手亲自带头,要打破路径依赖是很难的。
一位金融机构负责人也提到,企业一把手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家庭,可能是比财务报表更重要的依据。他们已开始探索,对企业实控人的人品、诚信、作风进行画像,作为贷款增减的依据之一。
“就算企业目前业绩还可以,但如果实控人忘乎所以,将来也会出问题的。那我们就要谨慎一些,调降一些额度。”
我是赞同这样的防风险思路的,即我们可以从企业领导人的生活方式推演到企业的命运。
这里举几个和吃饭有关的例子,以作正向的说明。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先生是我20多年一直学习的人,我去看他,就一起在他办公室吃中饭,两人通常是三菜一汤,比如:西红柿蛋汤、花菜炒肉、清炒菜心、炖蛋,再加一碗米饭。他滴酒不沾。
正泰集团创立于1984年,今年是40周年。我到其杭州总部参观时,中午在小餐厅吃自助餐,菜是普通家常菜,不超过十种,另有主食、汤和水果。我听介绍,集团创始人南存辉经常忙得连到小餐厅的时间都没有,他在办公室吃更简单的托盘装的盒饭,吃得还特别快。
牧原集团是以生猪养殖为核心的综合型现代化集团。我今年春节前去调研,中午先到南阳市的方城县吃烩面,本地几位经理陪同,剩的一点菜他们都打包,说公司要求不能浪费。晚上在总部和集团高管吃饭更让我开了眼界,上菜前,一位高管自己先充值了1000元作为抵押金,服务人员根据进度决定还要不要上更多的菜。等全部光盘结束,拍照片上传,1000元退回。这不是做给谁看的,就是他们的文化,也有制度保证。
去年12月我到比亚迪深圳总部,在礼宾楼餐厅一个房间吃饭,墙上一个镜框里写了这样一段故事:2021年2月2日,王总与多位高管在礼宾楼召开晚餐会,讨论公司战略目标。礼宾楼准备了两盘饺子,每盘饺子里都包了一枚硬币作彩头。第一盘荤饺子,大家请王总先夹,王总第一口就吃到了硬币,大家惊呼“王总好运气”。第二盘素饺子,王总让大家先夹,看看谁能中第二份彩头,没想到等到最后,还是他吃到了硬币。大家纷纷鼓掌,称道王总名副其实好“福气”。
这是比亚迪的文化。而王传福本人只要在公司,基本在办公室吃饭,非常简单。
不是要倡导企业领导人都在办公室吃盒饭,但多年来,我判断一个企业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通过领导人的个人行为习惯。我发现,做制造业的优秀企业家,吃饭基本在公司或工厂食堂,常常边吃还边开会。
在这些企业家身上,我会觉得,他们可以接续到中国商业文明的血脉中,上接先贤之力量。
(摘自“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