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以汉唐自居,却失汉唐气度
2024-08-27许倬云
明代恢复了汉人统治,却丧失天下国家的气度
朱明立国,在宋代两度亡国、蒙元征服中原之后。战争杀戮与异族奴役的痛苦记忆,使汉人不能不有“人”“己”“内”“外”的区别。因此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
明太祖开国时的形势是,北边与西北方蒙元余部还在,东北需要防范契丹、女真族的同类,也需要预防高丽、日本的潜在威胁。太祖不忘打天下时“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稳扎稳打,以保守汉人帝国为第一优先的目标。因此,他设定“锁国”的原则,对北方草原采取的策略是筑长城,对南方海防采用的方法是“不许片板下海”。只有宋代划在界外的西南地区,取自蒙元梁王,还有发展余地。
日后,朱明也确实在西南部颇多经营,由太祖义子沐英及其子孙世袭,镇抚当地土著的少数民族部落。终有明一代,汉族人口不断移入西南,并在川、桂、黔、滇各处开通道路,垦拓山地;也经过羁縻政策,让土司自治,然后改土归流,最终将其融入帝国版图中。
对于边疆以外的地区,太祖拟定过一份邻近藩属名单,命令后世子孙不得向这些国家用兵。
实际上,明代与其他国家也颇有战争。明代初期,安南国发生了内乱,新国王不愿意向中国进贡,而且侵犯边境。因此中国发动大军,在安南成立交趾布政使司,将其收为内地。可是,后来还是让安南独立,只是要求他们承认中国是宗主国。
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则是发生在万历年间,十六世纪初期,日本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行文朝鲜,要假道朝鲜攻击中国,使中国接受日本的统治。朝鲜不接受这一道命令。日本发动大军十余万人进攻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中国花了三年时间,和朝鲜合作击败日本。丰臣秀吉病故后,日军退出朝鲜。
这两次战争,和过去天下帝国的同心圆结构下的国际关系并不一样,毋宁是近代主权国家之间在帝国主义体制下的争夺霸权。
对于海外,郑和下西洋虽说是宣扬国威,不算征服,实际上郑和船队在遭逢当地抵抗时,也会俘虏当地的国王——例如在锡兰山国,其国王就因为不愿意接受中国船队,而被俘虏。
明代的禁令是,一般老百姓不许私自出国,历史上曾经多次记载,有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年老思乡,需要向政府请求回国才能得到许可。从上述几个例子来看,明政府界定自己与海外的关系,是既不内又不外:只要愿意朝贡,就算是“内属”,然而却不允许自己的国民前往这些号为“内属”的地区。
明代的朝贡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官方贸易:进贡的藩邦除带来贡品之外,也顺便带来他们的土产在口岸发卖;明政府给予进贡船队的赏赐,其价值通常多于贡品。
除此以外,一般的民间商贩只能以走私的方式进行。郑和下西洋EHzGPKEJ+WTBEJ4JokK4EC7/e6XrA/U48KYbjnNiAOQ=以后,明代就再也没有过政府主持的海洋活动。所谓“海禁”政策,时开时闭,并不稳定。明代甚至没有征收关税的常设单位,只是以派遣宦官的方式,在几个主要的海港收取进口的船舶税。
永远增加的地税,让贫民成为“流寇”
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在明代晚期对国家就有显著的影响。蒙古草原上的鞑靼已经衰微,可是东北的满洲却成为主要的边患。政府国防支出大量增加,都由一般平民负担。
北方的普通老百姓已经在贫穷的边缘,怎能再担起永远在增加的地税?于是,大量贫民转变为流民,然后成为所谓“流寇”。为了剿寇,政府又必须加征税赋。南方富足,可以承担得起,在北方,流寇遍地,以至于最后攻入首都,导致明代的覆灭。
在流寇流窜的时候,流民的大军一旦进入淮、汉以南,就忽然消失。这一现象正说明,南方富足的都市颇有可以吸收无业流民的能力,而北方的广大农村却穷而无告,除了铤而走险,别无选择。
南方不是没有战乱,从太祖时代,“倭寇”就出现了。他们是日本南北内战中失败一方的武士,在海外活动以谋生计。他们之中,能贩卖的就是“商”,不能贩卖的就是掠夺的“寇”。自从大洋航道开通,外商的船只进入中国,除了西洋人会派遣大商舶以外,海岛的各国——尤其日本,都会投身于海商贸易中。
重利之下,中国的商人也会参加走私活动,主要是将中国的商货从小口岸运到海上,或者经由附近的外国海港,转贩给西洋外商的大船舶。这些中国的走私商人,既然并没有得到官家的许可,遭到官家的取缔和民间的对抗,就形成了所谓“海盗”。
所谓“倭寇”,其实常常是日本人和中国私商的联合组织。倭寇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南方从浙江到广东的口岸。明代政府也以很大的人力、物力,取缔这种海上活动,其实成果有限。南方受到倭寇之乱的地区,大致都在海岸附近,并不进入内陆。
文化精英屈服于专制君权之下
回到文化方面,明代极度专制的君权,使大部分的文化精英屈服于君权之下。可是,也有一些具有道德勇气的学者和官员,以性命维护儒家的人本理想和谏箴的传统。
从明初的方孝孺到明末的东林党,许多可敬的人物舍生取义。思想方面,王阳明学派兴起,着重心性自由,一矫朱学对人际伦理的坚持。明代晚期,阳明之学分出许多支派,其中最值得注意者,乃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民主思想和方以智等人的科学观念。可惜,清王朝入主导致又一次君权高涨,不容许这方面再有更多的发展。
蒙元时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不高,因此许多人将精力放在实用的项目上。有明一代,记载工艺、农技、水利、医药等方面的典籍数以百计,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茅元仪的《武备志》等。
这些书籍反映了中国生产能力在当时世界上位列前茅。甚至于中国邻近的高丽、日本、安南等处的工艺水平,也各有专长。过去的战争大多都用冷武器作战。中国发明火药为时甚早,主要用于节庆和娱乐。
然而,在宋代火器已经用在战争,虞允文在采石矶抵抗金兵的战役,就是凭借火器取得胜利。蒙古西征,火药已经作为常用武器,而且蒙古人使用阿拉伯人的抛石器,将火药投射破城,这是原始的炸弹。
在欧洲历史上,因为炸药作为攻城的武器,可以摧毁封建领主的城堡,封建社会随之崩解。当时,东方和西方都使用炸药。在明代晚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带来了他们制作的大炮和火枪,其设计、功效都超过中国传统火器。中国人因此必须设法取得西方的火器。从人类热武器的发展史而言,在这一个关口,中国的设计不如西方,于是在战场上,中国终于被西方击败。
这一段中西武力的消长,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到了清代,西方的火器不断改进,中国的热武器则始终停在原有的水平,西风终于压倒了东风——这是世界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取得主宰地位的关键。
总结而论,明代固然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却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到了清王朝时,这一遗毒被另一征服王朝继承,中国又沦为征服之地。
(摘自 “许倬云说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