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如何被糊弄

2024-08-27

领导文萃 2024年15期

钱能是明朝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有名的太监,他奉成化皇帝之命,镇守云南。皇上不放心下边的官员,就派那些经常在自己身边工作的太监下去盯着。应该承认,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明朝的官员经常糊弄皇上。问题在于,钱能之类的最后预备队也乐意被收买。

当时,云南有个姓王的人,靠倒卖槟榔发了财,当地人都叫他槟榔王。钱能听说了,便把这位姓王的抓起来,道:“你是个老百姓,竟敢惑众,僭越称王。”槟榔王深知这个罪名的厉害,不惜一切代价消灾免祸,史书上说他“尽出其所有”,才逃过这一劫。

明朝的中后期,存在失业问题。人多地少,人口过剩,在生存资源的竞争中失败的人们,最后沦为流民。追究起来,明朝很大程度上就亡在流民手里。没有流民,老百姓安居乐业,闯王恐怕只能当个小团伙的头头,甚至闯王李自成本人也不会去闯。钱能啃净了槟榔王,其作用正是制造李闯王。性质如此要命,皇上又是怎么对付钱能的呢?

御史和镇守太监都是皇上的制度性耳目,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监督的关系。成化六年(1470),巡按云南的御史郭瑞给皇上写报告,专门汇报镇守太监钱能的情况。郭瑞说:“钱能刚强果敢,大有作为,乞求皇上圣恩,怜悯云南百姓,永远令他镇守云南。”耳目把皇上糊弄了。蒙骗皇上又怎么样?蒙了还不就是蒙了。

钱能糊弄皇上连连得手,就开始打交趾(即越南)和云南少数民族的主意。钱能派出的亲信惹出麻烦。朝廷担心了,就派有名的清官、右都御史王恕去云南调查。王恕向皇上奏明实情。钱能立刻托自己在皇上身边的太监哥们儿活动,将王恕召回。王恕很快被调到南京监察部当领导,钱能之围立解。钱能回北京跟皇上说了王恕的坏话,自己则当上南京守备,比云南镇守太监更显赫。钱能最终也没出什么事。

即使励精图治的弘治皇帝,也经常被人糊弄。弘治十七年(1504),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奉命去山东曲阜祭孔。回到北京,李东阳给皇上写了份汇报。李东阳是当时的大笔杆子,这份上疏广为传诵。

李东阳的上疏大意如下:臣奉命匆匆一行,正好赶上大旱。天津一路,夏麦已经枯死,秋禾也没有种上……盗贼猖獗,青州一带的治安问题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的路上满是流民逃户……东南是富裕之地,承担着税赋的大头,一岁之饥就到了这种地步……臣如果不是亲自经过这些地方,尽管在政府部门工作已久,每天还接触文件汇报和各种材料,仍然不能了解详细情况,更何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平民百姓的情况,郡县不够了解。郡县的情况,朝廷不够了解。朝廷的情况,皇帝也不够了解……

李东阳说的大意是不错的。按照他的说法,老百姓和皇帝之间只隔了两道信息关卡,即郡县和朝廷。实际上,在充分展开的情况下,老百姓和皇帝之间隔着七道信息关卡。直接接触老百姓的是衙役,这是第一关。衙役要向书吏汇报,这是第二关。书吏再向州县官员汇报,这是第三关。州县官员向府一级的官员汇报,这是第四关。府级官员向省级官员汇报,这是第五关。各省向中央各部汇报,这是第六关。中央各部向内阁(皇上的秘书班子)汇报,这是第七关。信息到达终点站皇上面前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站,这还没有算府、省、中央各部的科、处、局和秘书们。

更何况,信息经过各道关卡的时候,必定要经过加工。在无数信息之中,选择什么,忽略什么,说多说少,说真说假,强调哪些方面,隐瞒哪些方面,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说得清楚,说不清楚,都是各级官吏每天面对的选择。在权力大小方面,皇上处于优势,官僚处于劣势。在信息方面,官吏集团处于绝对优势。封锁和扭曲信息是他们在官场谋生的战略武器。难道有谁能天真地指望钱能向皇上汇报,说我最近成功地完成了敲诈勒索么?

《万历野获编·补遗》说到的嘉靖末年,上边的恩宠和下边的贿赂互相促进,作者说,他没听说过向皇上揭发贪官污吏之类的事情。这意味着监察系统的全面失灵,皇上整个瞎了。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上,弘治皇帝恰好走在半途。100多年后,1644年4月24日,李自成兵临北京。25日午夜刚过,崇祯皇帝把自己吊死在那棵树上。崇祯最终怨恨的是不断糊弄他的官僚集团。直到他上吊前的几个月,他的首辅(宰相)周延儒还狠狠糊弄了他一回,把一次根本就没打起来的战役吹成大捷,然后大受奖赏。

(摘自《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