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光
2024-08-26陈红
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既有展现杰出人物贡献的伟大故事,也有关于“小人物”的平凡故事,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甚至有着抹不掉的弱点,但是他们身上同样闪烁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下面,我们就结合《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以及《台阶》三篇文章来分这些“小人物”,挖掘他们身上彰显出的大品格。
■阅读思考1
文章中的哪些刻画可以体现这些“小人物”的平凡?
【探究文本】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杨绛《老王》
【分析明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名字是很重要的存在,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志。阿长却没有自己的名字。“长”并不是她的姓,“阿长”也不是她的绰号。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大,相反长得“黄胖而矮”。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是先前那个女工的名字。后来阿长接替了真阿长,人们便习惯地叫她阿长。名字如此随便被安排,说明她地位卑微、无足轻重。但对这样的命名方式,阿长好像并不在意,也没有反抗意识。别人不尊重她,她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说明她非常麻木。由此我们可以说阿长是一个无名无姓、身世孤苦无依、活得没有尊严的小人物。
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他不仅在生活上异常艰难,而且在精神上也孤独、受人歧视。老王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作为单干户,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这份工作并没有任何保障,但为了生计,只能勉强支撑下去。“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表明老王身体状况不好。有人说他“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乘客也“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既写出了周围人的冷漠,又从侧面写出了老王处境的艰难。与此同时,他住的地方是“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这些说明他的居住条件很差。此外,他几乎没有什么亲人,无依无靠。由此,我们可以说老王是一个身体有残疾、无依无靠、生活艰难的小人物。
■阅读思考2
文章中的哪些关键句段可以体现作者对这些“小人物”的情感?
【探究文本】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分析明确】
阿长是一个可怜卑微的普通劳动妇女,但在“我”心中,她是伟大而可敬的。她虽然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却对童年的“我”倾注了满腔的爱。她丝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在“我”的成长历程中,阿长对“我”有着重要影响,而“我”竟然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又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我”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永安她的魂灵”,以此来表达对阿长的深切感激以及怀念之情。
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老王觉得获得了尊重与温暖。因此,一生孤苦的老王,在临终前给杨绛送去了香油和鸡蛋。这香油和鸡蛋不仅代表了老王对杨绛一家的谢意,还表现了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但是杨绛在接受老王的馈赠时,对老王的理解还局限在物质上,虽然有感激,却仍像往常一样给老王钱。很明显,老王把杨绛当亲人,而杨绛只是把老王当熟人,没有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他,曲解了他的心意。所以,老王去世后,杨绛对老王感到深深的愧疚。
■阅读思考3
文章中的哪些细节刻画可以体现这些“小人物”身上的光辉?
【探究文本】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台阶》
【分析明确】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绘图的《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且“念念不忘”的书,然而叔祖的“疏懒”,别人的“不肯真实地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漠不关心。虽然“我”有压岁钱,但是书店远得很,一年当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说明想得到《山海经》极其不容易。阿长是一个没文化的保姆,连简简单单的书名都读成了“三哼经”,她只会用“有画儿的”来形容《山海经》,可见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本书。那么她又是怎样成功地买到这本书的呢?作者没写。但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的信息去想象这一路上她遇到了多少困难,遭受了多少嘲笑。当她买到书时,她首先感到的并不是长途奔波的疲惫,而是能够满足“我”的愿望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她从蓝布包里拿出《山海经》的那一刻,成了“我”心中一道无法磨灭的印记。其实不论阿长迷信也好、愚昧也罢,都深藏着她对“我”的关爱。这就是一个平凡到连名字都没有的“小人物”阿长身上彰显出来的大品格。
《台阶》中讲道,在“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房屋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而建一间高台阶的新屋就成了父亲的目标。为此,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工作。文中用“捡”“塞”等动作写出了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准备之认真和为实现目的之执着,借“一块砖”“一片瓦”“角票”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来体现父亲建造新屋的漫长和不易,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来说明父亲的准备是有规划的。面对台阶低的现实,父亲没有怨天尤人、轻言放弃,而是默默地、一点一滴地准备,这种勤劳、务实、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作为普通农民的父亲身上彰显出来的最闪耀的品格。
▶小结:作为中学生,不管是在课文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像鲁迅笔下卑微却有“伟力”的“长妈妈”、杨绛眼中不幸却善良的“老王”以及李森祥心中一生普通却勤劳务实的“父亲”一样的平凡人。虽然他们都是小人物,但是他们身上闪现的大品格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其实,普通人一样可以活得精彩,小人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光芒。
(作者任教于沈阳市第一八四中学,系沈阳市初中语文朱敏南名师工作室成员。本文为沈阳市规划课题“‘三融六域’深度学习提升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