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慈善的5+4+5
2024-08-24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这是新修改的《慈善法》的第九十六条的内容,也是新修改慈善法的一大亮点。
近日发布的《社区慈善议题扫描报告》概述了我国社区慈善的发展,并对各地社区慈善发展经验以及国外社区慈善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接下来如何推动社区慈善提出了发展建议。
这,也是行业首份关于社区慈善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社区慈善的五个内涵、四大类参与主体和五种运行方式。其中,四大类参与主体既有实体的慈善组织,如慈善会、社区基金会;也有惠及社区资源的蓄水池,如社区慈善基金;还有社区资源流转载体,如慈善超市等;以及社区服务载体,如社区慈善(志愿服务)站点等。
社区慈善越来越被关注
我国社区慈善立足社区、动员社会、服务社区,历经多年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开始的社会救助补充力量,到“全民慈善”“人人慈善”,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根基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部门文件首次使用社区慈善概念是2015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对于社区慈善的定位是社会救助的补充力量。社区慈善最早的定位是募集社会资源做好困难人群救助,随着我国社会救助模式发生变化,导致社区慈善模式也跟着改变。近几年社会救助已经从资金或者物品救助的模式,走向“物质+服务”的复合型模式。这就意味着社区慈善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仅是物质援助,愈发强调面向社区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如对困难家庭提供心理服务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在此背景下很多地方把社区慈善置于社会治理的框架下进行理解。最典型的是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其中基层治理模式叫“三治融合”,即自治、德治、法治。在指导意见中,“德治”部分强调发展慈善事业,赋予了社区慈善新的意义、使命和内涵。社区慈善不再是社会救助的补充力量,而是衍生出在推动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动员社区参与、社区培育、社区营造和构建社区社会资本的功能。从慈善事业转型的角度而言,各个城市强调“全民慈善”“人人慈善”“人人公益”,核心是让慈善回归真实的社区生活,所以在促进慈善事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社区慈善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社区慈善内涵主要有5点
对于社区慈善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社区慈善是一种慈善形态,通过慈善的手段和机制聚集多种资源,解决社区居民和社区发展的问题,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发展。
2.社区慈善能直接观察包括慈善在内的多种措施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成效,也是最能直接体现慈善参与度的方式。
3.社区慈善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建立社区共同体,运作机制是社会动员,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民是主角,社区社会组织或政府力量、基层力量都要为他们摇旗呐喊。
4.社区慈善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慈善实践机会,培养居民现代化的慈善认知,为居民关注和思考公共议题提供培养基础。
5.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家和社会精英,也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来积极参与,形成人人慈善的汪洋大海。
社区慈善主要参与主体有4类
1.慈善会,社区基金会。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区县级慈善会数量最多,为2206家;乡镇街道级慈善会755家;村/社区级慈善会273家。
截至2021年8月,全国已注册的社区基金会总数达到170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西南地区。其中,上海市86家,广东省37家,江苏省14家,四川省9家,北京市5家。
2.社区基金,专项基金。截至2021年10月底,广州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18个,其中在市慈善会设立的96个、在各区慈善会设立的有322个。苏州市96个乡镇(街道)、565个村(社区)建立了“社区慈善基金”。成都更是遍地开花,在各类慈善组织设立近800支社区基金。
3.慈善超市(社区慈善服务站)。慈善超市从传统的慈善物资发配等单一运营功能,逐渐转型升级为数种运营模式共存的产业化状态。其中,上海慈善超市发展走在前列,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市慈善超市共有233家,覆盖了214个街镇(乡),基本实现基层全覆盖。
4.社会工作站。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1万余个,5.3万余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7个省份实现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17个省份覆盖率已超过50%,全国覆盖率达56%。
社区慈善运行方式主要有5种
社区慈善的运行方式主要有5种:社区需求供给式、企业供给式、慈善组织供给式、国家与地方政策供给式以及混合式。
社区供给式的核心问题来源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实践过程中受到专业能力比较弱、内生性倡议耗时比较长等因素挑战,所以现实中社区需求供给式的社区慈善发展比较缓慢。
发展较快、需求多样的是企业供给式和慈善组织供给式,其特点是为社区慈善带来外部资源、专业服务的供给机会,但也面临如何有效平衡供给、实现各个利益相关方需求的挑战,还存在如何获得社区成员的信任和支持的问题。
最有特点的是国家与地方政策供给式,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各级政府希望通过发展社区慈善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与保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行动非常快、覆盖面广,但也容易受到挑战,比如项目可持续性、供给依赖性、服务质量和成效把控等。
目前我国的社区慈善发展多属于这种,尤其是建立社区基金会和社区基金为载体的社区慈善。
据统计,三分之二的社区基金会在成立时,原始基金由政府直接出资,三分之一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由于不同基层组织领导支持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社区慈善的发展参差不齐,有快有慢。
社区慈善发展的中国路径
我国社区慈善发展路径不同于西方,在社区慈善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了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地方性行业性组织或者是枢纽型组织,尤其像地方慈善会,与政府联动,积极响应抚育并孵化了社区慈善发展的人才、资金、运行机制、服务标准等基本要素。
政府与行业组织的联动造就了社区慈善发展的中国路径:政策介入-行业响应-社区行动。
此外,资源统合、链接与主体联动助力了社区慈善发展,各个地方的社区慈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比如广州市借助的是相对成熟的社工体系,由此发展出“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的社区慈善发展模式;成都市通过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直接把社区慈善嵌入基层社区治理当中;上海市则是充分发挥城市优势,把慈善超市打造成了上海慈善事业的名片。
所以社区慈善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规律,它深深嵌入各地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区慈善融入社区文化中才能成功发展起来。
社区慈善的未来
对于社区慈善的未来发展,要以改善居民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互动良好的基层政慈、政社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慈善组织各自的优势调动、协调社区内外资源,合力提升居民福祉水平和社区社会发展水平。
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放宽对社区慈善组织的注册资金、场地限制、认定标准等要求,对优质组织免税免检,同时,鼓励大型慈善组织直达社区或者透过社区慈善组织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
引导、鼓励发展枢纽型和服务型的社区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建立多主体、各资源间的联动机制,还可以考虑将福彩公益金优先返还支持社区发展,完成“由民到民的慈善闭环”。
同时,要建立慈善的统计制度,尤其是社区慈善统计制度,以准确全面呈现中国式的慈善图景。
(来源:深圳市慈善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