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文科生开始用GPT工作
2024-08-22失重
第一次听说ChatGPT的时候我还在爱尔兰留学。
爱尔兰本就是一个小众留学国家,我申请这儿的学校纯粹是为了摆脱文科生身份。本科的时候,社媒上连年对文科生唱衰,加上就业艰难,我萌生了文转理的想法。详细收集资料后,我发现爱尔兰紧缺IT人才,转专业难度也很低,足以让我实现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于是在这个阴雨连绵的国度,我成功从常年霸榜“天坑”学科的英语专业跳到了人机交互专业。
这是个新开的专业,我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个“转码”专业,读研之前,还干劲十足地自学了6个月代码。结果真正开学了我才发现,这只是拿来圈钱的半文科专业。等待我的不是代码,而是和本科一样数不清的文献和论文,与理科相关的,可能只有学科名字上那个“机”字,其余的都是传媒方向的UX/UI设计和社科类的数据分析。我内心十分抗拒和失望,老师上课也不听,课后布置的作业都懒得完成。
正当我的“转码”生涯宣告失败之时,2022年底,GPT3.5在海外声名鹊起。我第一次打开GPT的页面时,只是抱着玩玩儿的想法,在键盘上打了一个Hi,它却立刻热情地回应我,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便试探性地问了一个学业上的问题,它滔滔不绝言之有理的回复,一下点燃了我的使用热情,就此,AI这扇新大门缓缓为我打开。
我是十足的体验派,对于从前的我来说,AI只存在于偶然看到的新闻或书本里快速掠过的知识点中,我一直以为它离我们普通人是如此遥远,无数技术的壁垒横亘其间,而GPT的出现如推土机一般将这些壁垒夷为平地,让普通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神奇之处。
刚开始使用GPT,我并未专门学习如何给它下达指令,只是把它当作朋友传达需求。我把老师给的论文要求生硬地照搬过去,居然得到一篇篇远高于我自己写作质量的论文。当时GPT刚问世,没有反AI侦察工具,学校也还没有发布禁止使用的规定,交上去的论文虽然没有斩获高分,但一个不劳而获的B,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了。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作弊行为,毕竟一项全新的工具出现,最先使用的人不可否认地会吃到一些红利。我更多地是沉浸在拥有了一个如此便利的新工具的喜悦中,并且思考如何让它带给我更多方便。
随着和它的交流日渐顺畅,我开始将GPT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出我想去的国家和城市以及我旅游的风格,它会帮我设计一个环游欧洲的路线,很合理;提供两篇租房群转租的帖子和我房子的基本信息,它会帮我写出更吸睛的Facebook转租文案;给它我的个人信息和想申请的工作岗位,它尽职尽责地写出申请不同工作的cover letter。它像一个全能私人助理,入侵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对它过度依赖。它像一把双刃剑,我已经无法想象没有它的日子。在使用它的能力日益提高的同时,其他如组织文章或耐心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却日渐下降。我无法想象,假如有一天AI被禁止使用,我还能像之前一样沉下心来完成一项工作或生活里的任务吗?
直至现在,我也没有系统学习过GPT指令,但就像一段友情的持续需要高质量的沟通一般,如果期待它输出符合预期的答案,自然也得先给出足够详细和清晰的内容,再一点一点磨合。
举例来说,当我需要撰写万字长文时,我会把自己当作GPT的导师,从主题到结构到内容,分步引导它输出。这样一来,完成一篇文章,至少需要和它沟通几十上百个来回。如果只想一次性把文章要求丢给它,它给出的反馈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很多使用者也对GPT嗤之以鼻。
GPT需要重复的说明、细节的指导,如果使用者自己对需求的内容都没有理解到位,指令下达不清,GPT是很难变成会读心术的X教授,而把你的需求完整呈现出来的。和GPT的交流,就像是在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之间,需要建立起有效沟通,这不仅需要耐心,还要表达清晰,让对方能够理解。
GPT4出现时,我刚回国,在一家小企业实习。与GPT3.5相比,GPT4理解复杂文本的能力有了显著优化,生成的内容也更准确和连贯。在同一个对话框中,它最多可以记住大约6.4万个词的对话,相比3.5的8000个词,它更像拥有记忆的可以流畅沟通的“人”了。
并且GPT4内嵌了各种插件,方便用户实现各类功能,例如文档处理、数据分析、自动化编程等,使用起来更加如虎添翼。使用这些插件,每月需要近200元人民币的会员费,不过我还是觉得物超所值,毕竟,在GPT4的帮助下,我的实习生涯变得异常轻松。
我实习的部门叫综合管理部,顾名思义,干的都是一些书面形式的杂活。做会议纪要时,我会开着语音转文字软件,等开完会后,把隐去关键信息的文字,一股脑丢给GPT,让它帮我整理成条例分明的会议要点;制作介绍公司的PPT时,我会用插件把公司宣传手册的PDF上传给GPT,让它帮我整理好每一页的内容以及配图思路。其他如公众号新闻稿、周报、月报,这些固定风格和模版的内容,我一般是给GPT提供模版和信息,再让它优化成领导需要的版本。
有了GPT的帮助,原本3天时限的任务,最短可以在30分钟解决,而我则利用大量业余时间研究,如何能结合自身优势,用GPT开展副业。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利用GPT赚钱的方式,基本都是教人如何开通账号,学习指令,而国外的朋友则开始用它的API开发插件赚钱,或者帮自己完成编程类工作。
我自己用GPT帮人美化过论文和学校申请材料,也用它整理过雅思口语资料在线上帮人提高口语。不过,因为客源极其不稳定,我自己又三分钟热度,这些副业最终还是宣告终结,但我也知道,GPT的潜力远不止于此,AI发展代替普通文字工作已是大势所趋。
考虑到自己不甘平淡的性格,我放弃了留在老家安稳生活的机会,来到深圳找了一份国际销售的工作。我认为在未来,AI很难取代为人提供情绪价值的岗位,销售算是其中一个。作为一个毫无外贸经验且错过校招的应届生,我在2023年底这个求职地狱阶段,依然通过社招,在两周内拿到两个薪资尚可的offer,GPT功不可没。
求职时,它不但针对每个岗位的要求帮我修改简历,还根据我给出的公司官网网址和信息,帮我准备了面试内容,甚至还进行了文字版模拟面试。拿到offer的我,在暗喜的同时也有些心虚,这算是我真实的能力吗?在工作中我还能如此倚靠它的帮助吗?
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为一个外贸新人,我进入公司的第一件事是被要求做出一份详尽的目标市场分析报告。在谷歌浩如烟海的庞大信息库中,GPT帮我抽丝剥茧提炼出了市场关键信息。AskYourPDF和Webpilot是我用得最多的两个插件,我把市场和代理商的相关报告及介绍PDF上传给它,它迅速而规整地帮我分析出关键数据和趋势;把相关公开网址给它,它通过提取和总结,为我提供市场动态和专业见解。在它的帮助下,竞品分析、市场概况、趋势预测,这些原来复杂繁琐的工作,都快速完成了。
最后,我在进行第一次汇报时,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夸赞。目前,我还会用它帮我写针对不同客户的开发信;面向不同平台的产品宣传贴,帮我把产品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方便记忆。
已经重度依赖AI的我,开始好奇国内职场使用GPT的情况。前段时间,我在社交媒体发帖讨论此事,得到的反馈是,有的公司因为怕数据泄露禁止使用GPT;有的鼓励使用GPT的公司,会在员工传授经验后裁员;更多的普通职场人士想搭上AI的快车,却因重重限制,只能止步门前干着急。
发帖后不久,专注于生产AI芯片的英伟达公司股票暴涨,后来号称碾压GPT4的另一个语言模型Claude3也强势发布。看着AI时代的瞬息万变,我庆幸自己没有被时代甩得太远,能熟练运用GPT,眼下倒是独特的优势。
其实普通人学习使用GPT和GPT插件的门槛并不高。我学习的方式是,先明确自己目标,再去搜索需要的插件,在使用中学习,这样的效率总是最高的。更高的门槛可能是语言——因为用英文和用中文下达指令,得到的反馈质量仍然差距较大,所以我会尽量使用英语和它沟通。
4个月前,GPTs问世,通过它,用户可以不使用代码,只给出逻辑清晰的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基于GPT4的强大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插件,并发布在GPT商店里。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使用这个插件,开发者就能获得收益。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可以成为程序员。我也试过用GPT写代码,只要能足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加上一点看得懂代码的基础,它能快速完成普通水准的粗浅代码,对于开发一些小程序或者插件已经足够了。无形之中,我甚至完成了自己当初“转码”的目标。
我如今正在摸索,如何利用GPTs创造副业。毕竟没有了技术的壁垒,任何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对我们文科生来说何尝不是一次解放。我曾问过GPT,在AI时代人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才不会被轻易取代,它的回答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适应性和终身学习、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以及与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虽然听起来有陈词滥调之嫌,但我十分认同它对该问题的解答,也会持续往这些方向努力。
最后,屏幕前的你可能已经开始怀疑,这篇文章是不是用AI写的了,答案是否。事实上,写这篇文章,是我很久以来第一次亲自写作了。可能由于语料库和网络限制,GPT更擅长写固定风格的报告、新闻稿或者论文,仍然无法完美表达倾注个人情感的文章。
但是直到现在,我仍不愿意让同事领导知道,我在使用GPT。我怕他们认为这不属于我真实的工作能力,我也怕分享了经验以后,变成被裁员的牺牲品。人人都知道AI是风口,可普通人究竟是在风口被推下去做成燃料,还是趁着风一举腾飞?面对AI这座金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卖铲子的人。
(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