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谈了一场全靠想象力的恋爱

2024-08-22清筠

北方人(B版) 2024年8期

“我好像谈了一场全靠想象力的恋爱。”上周傍晚下班,我正坐在生煎店里狼吞虎咽,突然收到朋友小贾发来的消息,外加一个哭泣的表情。

这句略带矫情、符号完整的语句,很不符合我们的交流风格。但出于对她情绪的预判,我试图共情,“我在呢,你怎么了啊,没事吧?”

不出意外,小贾恋爱失败了。她曾经以为,这会是她谈过最好的一场恋爱。

他们在社交软件认识,因为喜欢同一作者而打开了话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他们互相把对方的微信置顶,每天至少有200条消息往来。开始是打字聊天,熟悉了之后,会开语音连麦。对方声音好听,温柔体贴,会给她讲睡前故事,让小贾十分“上头”。

两人会讨论一些社会议题,总是很默契地保持同频。小贾说:“他对世界有一种宽容的悲悯,成熟又稳重,幽默又有分寸。”

时机成熟后,两人约了线下见面,吃饭、逛街、吵架……无止境地吵架。小贾发现,对方木讷且难以沟通,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于是再三思考后,她提出了分手。

她问我:“聊天的时候心动是真的,为什么见面就变了?全是错觉吗?”

今天,我也想聊一聊,高频聊天产生的心动,到底是不是错觉。

素未谋面,聊天频频“上头”

中国青年网面向994名大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63%的大学生认为,频繁聊天会产生恋爱错觉。在豆瓣“反网恋协会”小组内,有近8万名网友分享自己失败的网聊经历,其中打游戏和频繁聊天是组内公认的最容易擦出“火花”的方式。

即使通过其他方式认识,很多人也会借助聊天增进感情。原本互不了解的两个人,通过两块屏幕、一根网线、几千条对话,勾勒出对对方的无限遐想。

随意翻翻排在前列的帖子,能发现不少与小贾经历相似的人。

网友@July分享了她的经历。她与A在某社交软件认识,经历多了油腻、不怀好意的人,A循序渐进的聊天方式使她感到格外舒适。

两人聊天的话题很广,从书聊到音乐,再到美食、日常。

A和她分享调动工作后得偿所愿的喜悦,讲述与前任之间的遗憾,拍下喜欢的天空和窗外的风景,给她弹唱录歌,分享健身心得。

July突然提到想吃榴梿,A会主动帮她买;A拿不定买哪件衣服时,会问July的意见。两人的关系若远似近,远到相隔上百公里,近到时刻握在手中,亲密又疏离。

很快,根据聊天的感受,July拼凑出了A的人物画像——“他性格温暖,很像大学时的男闺蜜。”

在习惯与熟悉感的加持下,July一发不可收,每天盯着他的头像,等待手机振动。而这时,A却冷不丁消失了。

和小贾一样,July沉溺于头脑中对对方的无限遐想,被对方展示出的“人格面具”吸引,笃定自己遇见了灵魂伴侣。

对方露出一片小小的叶子,小贾和July便自动在脑内构建出一整个森林。就像小贾说的,“这段感情最美的地方,是我的想象力”。频繁网聊产生的心动,是想象力二次加工的产物,与对方关系不大,全靠自我演绎。

高频聊天为什么催生“爱意”

像小贾和July这种盲人摸象式的想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理想化”:双方隔着屏幕,将对方勾勒成符合自己需求的样子。这种现象也曾经出现在早期的精神分析治疗中:病人与咨询师之间被隔断隔开,病人看不见咨询师,自己在躺椅上自由联想、喋喋不休,而咨询师则被要求保持反馈时的节制。

由于咨询师的节制,留出了很多空白的部分供病人想象,病人便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这块“白板”上,对咨询师产生独特的情感。也因此,早期精神分析中的“移情”出现得更猛烈和迅速,“病人爱上咨询师”的状况屡见不鲜。

网恋聊天也一样,仅仅是文字或语音的沟通,给对方创造了很大的留白空间,使得我们可以在留白处,随意创造自己需要的理想化形象。

除了“理想化”,高频聊天容易心动的原因还有哪些?

1. 对不确定性上瘾,时刻撩拨你的心绪。

小贾自从频繁网聊以来,情绪就变得不太稳定。时而看着屏幕痴痴发笑,时而焦急地解锁屏幕,查看消息。一开始,对方还会相对准时地出现——9点钟早安打卡,晚上8点半上线玩一盘游戏。后来,对方出现的时间开始变化莫测。

小贾给他发消息,只得到选择性的回复,对方时而秒回,时而“轮回”。小贾就像“斯金纳箱”中的小鼠、赌博的玩家:按动眼前的按钮,有时就会有食物随机掉落,食物多寡不一,有时候甚至没有。这种“不确定性”宛如毒品,让人上瘾。

2. 表情包等非文字符号的加成,使聊天变得有趣。

July在帖子里提到,A经常会给自己发带有暗示的表情——举着玫瑰花的猫,或是相互依偎的小熊。非语言信息的加持,使得聊天氛围暧昧又不至于越界,因此每每看到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一天的心情都会好起来。

表情包成了他们的语料补充库:当词不达意或是气氛尴尬时,一张可爱或搞怪的表情就能使聊天无限延伸下去。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表情符号有助于我们传递和表露感情。网络聊天会因为表情包的参与,而催生更多的浪漫情愫。

3. 网上聊天,更容易展露真实自我。

高频的线上聊天,营造出一种随意轻松的氛围。由于不用实时接收对方的非言语反馈,暴露真实的自我变得容易起来。

网聊对象们,经常会涉及一些深入的话题。比如原生家庭的困扰,职场人际的复杂,朋友间的疏离淡然……一些无处倾吐的东西,可以在一方聊天框内流动,还可以作为两人关系加深的凭证,而不必担心现实中的交集与误会。

真实是建立心理连接的要素之一,而真实的自我往往脆弱而纤细。心理学中“美丽困境效应”指出: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坦诚脆弱的人,抱有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会增加信任感,甚至引发浪漫关系。

3招辨别是真爱还是错觉

高频聊天不一定会催生爱情,但大概率会让人有“恋爱的感觉”。与真实的恋爱不同,恋爱的感觉只是我们单方面的主观体验。对对方产生好感,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开始分泌,感到愉悦与兴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头”。

到底是“上头”还是心动,这里有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 有无亲密感。

频繁的网络聊天,有时就像生活中的闲聊,起到填补空白时间的作用。也会使你产生依赖,营造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但却不会带来真正的亲密感受。真正的亲密需要互相的关心、彼此的共情以及情感的付出。而假性亲密则绕过了关系中可能受伤的部分,显得不那么坦诚。翻阅聊天记录,你们的话题是否停留在一日三餐、早安晚安、游戏追剧?是否有互相发自内心的关心与投入?如果都还没有,那么很遗憾,这不是真的心动。

2. 心理可视性。

有的人会说,隔着一块屏幕,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扮演出来的。你可以面无表情地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也可以笑成一团却输入一句“哭了,又要加班”。我们似乎远程参与了彼此的生活,但却是对方构建出来的、无法验证真实性的生活。一个人是真的在意你的内心感受,还是只享受这段关系带来的情绪价值,其实从交流中就可以见得。

比如,当你说难受时,那边回复:

A.“啊,怎么会这样?”

B.“昨天开始降温了,晚上睡觉就不要开空调了吧。还有晚饭一定要吃!”

当你分享升职加薪的喜悦时,那边回应:

A.“厉害厉害。”

B.“太厉害了吧,前段时间加班还是有回报的!给你点个吃的庆祝一下!”

虽然B也不是完美答案,但相比之下,A缺少了很多共情,无法满足我们“内心被看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关系,是相对危险的。

3. 等待新鲜感退去,再下判断。

聊天一般开始于对对方的好奇。双方不断探索彼此的内心,来满足探索欲与新鲜感,从而产生一种短暂、热烈的激情。随着越来越了解彼此,大脑因为“享乐适应”,对同样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会降低,对对方的好奇心逐渐退却,这种热烈的“爱”逐渐消耗殆尽。等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建立起对对方关键内核的兴趣,开始关注对方的内在变化,便很难进入更深层次的恋爱关系。所以,不如等上头感退去,重新审视自己是否产生对对方更深层次的好奇,再判断是不是真的心动。

人是由无数个侧面组成的,“爱上”屏幕后的对方,就像爱上地上的影子、天空飘浮着的云。随着光的变幻、风的吹拂、想象力的雀跃,对方的形态随时会发生改变。

所以,要爱真实的人,不要爱虚幻的影子。

(摘自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