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2024-08-20范鸣 岳怡寒 彭鹏
[摘 要]“数字思政”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对于提升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的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维护国家的数字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在主体层面提升从教师到学生的数字认同,在过程层面加强从课堂到实践的数字育人,在技术层面完善从平台到空间的数字赋能,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关键词]数字素养;数字思政;大学生;路径探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①。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公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数字化人才的必备能力,已逐渐成为多个国家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指标。2021年10月,我国出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界定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概念,认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其数字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而,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有着重要意义。“数字思政”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②,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了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优化了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数字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已经成为高校“数字思政”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
一、“数字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顺应当今社会对于具有数字素养的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数字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数字素养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人机共育的交互,锻炼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主要培养大学生合作创新的对话和应用能力。二是以全面深入的习得,认知和掌握信息获取、整合、管理、交流等数字技能,主要培养大学生处理未来知识的科学能力。三是以主流价值的引领,承担个体于社会中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责任,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数字价值观。数字时代,加强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在个人、高校、国家三个层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③,这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着眼于数字时代的新科技、新产业,数字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具备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已经上升为公民生存技能的数字素养,包含获取数字信息、进行数字交流、创建数字内容和解决数字问题的创新思维,使大学生可以运用数字手段更好地处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满足数字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构建的高效智能科学的育人新形态 ④,建构的是一个将人-技术-育人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崭新教育生态系统 ⑤。数字技术的赋能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升了育人实效。数字素养承载着识别、处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科学能力,展现了动态发展性的科学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即受教育者对于数字技术的胜任力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教与学生态系统的建构和运行。因而,培育大学生获取和处理数字技术、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科学思维和能力,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
(三)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数字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数字素养涵盖了数字安全、数字规范和数字品德等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数字思辨能力,掌握鉴别数字真伪的辨别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保护网络环境的意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主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可以提升大学生数字社会责任的意识,遵守数字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需求侧:是数字公民还是数字游民?
数字时代亟须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数字公民。“触网一代”的大学生虽然具有敏感的数字意识和极强的学习能力,但往往只是处于“数字游民”状态。一是思想认知上的“游离”。大学生普遍未能明晰数字素养的重要意蕴,对自身数字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只是将数字素养定义为数字设备的操作和运用能力,认为只要拥有先进的数字设备并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就可以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脚步。二是技术能力上的“游离”。目前,大学生们往往只是停留在数字化App等平台的应用场景中难以自拔,运用数字技术加强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和运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三是价值观念上的“游离”。一方面,在网络“匿名盾牌”的保护下,一些大学生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在数字生态圈中行为不当,造成网络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一些网络平台滥用数字算法,造成了“数据泄露”“大数据杀熟”等负面现象,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向往之的清朗数字生态空间,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
(二)供给侧: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技术为王?
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温度的,通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沟通达成共鸣和共情。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平台、载体越来越智能化、精准化,反而会导致教师忽视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为过度依赖技术和数据。一方面,这是一种主动的转变。由于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于数字素养的理解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足,因而在具体设计、实际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将数字素养教育简化为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数字化工具,从而导致数字素养教育的缺乏。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被动的转变。由于教师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不足,因而在育人过程中会出现数据依赖和操作惯性,过度依靠智能算法的决策和评判,将数据所体现出的普遍规律运用在学生个体上,忽视了学生特点的多样性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导致了教师缺乏将数字技术和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场景结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未能在多样化的育人情景中充分纳入数字素养,导致数字技术在各场域中的应用精准度和深度不足,数字素养培育效果不佳。
(三)支持侧:是共享平台还是数字孤岛?
“数字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需要利用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虚拟现实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育人功能,需要依靠智能、开放、共享的数字平台和设施。然而,当前高校的数字平台建设并不充分,未起到互联互通、数字共享的作用,往往成为“数字孤岛”。一方面是建设力度上的“孤立”。一些高校在数字平台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硬件设施更新缓慢、配套设施不被重视、数字教育资源匹配程度较低等问题。部分高校未能打造覆盖多场景应用的数字平台,未能建成涵盖教学、学工、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等各类校园业务的全应用场景,数字赋能校园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联通融合上的“孤立”。由于部门之间育人目标的差异化发展以及育人工具的多极化趋势,多数部门往往采用定制化的方式建设具有个性化的数字平台,各平台间的数据信息难以融通,数据兼容性明显不足,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数据存在明显“沟壑”,数字信息技术的使用标准化、精准度以及便捷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此外,高校往往会忽视对于数字平台使用说明的相关培训,师生未能准确使用数字平台和设备,导致数字平台的育人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数字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数字时代步伐,推进“数字”与“思政”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技术的“双向奔赴”,从主体、过程、技术等多层面发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一)主体层面:提升从教师到学生的数字认同
高校要做好思想引领,自上而下营造数字素养的培育氛围,引导师生完成思维转换,从而达成重视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工作的思想共识。高校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将数字素养培育列入党政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数字素养教育的建设目标。高校教师要认同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导作用,主动将教育数字化理念内化为原动力,改变原有的思维观念,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探寻融入数字素养教育的课堂逻辑和实践路径,实现从“被动应变”到“主动求变”的思维转换。高校学生要强化对数字技术发展的认知,理解运用数字技术加强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泛在学习、智能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呈现全新的学习样态;要加强对数字素养的认识,深化数字化思维,主动尝试使用数字化工具并应用于实际学习,加强自身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改变就业观念,自主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要积极参与各类教学调研、课程评价等,与学校和教师一同成为数字素养教育发展共同体,从而增强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协同性。
此外,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一是对于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引导他们提升顶层设计的思维,加强数字技术在校园环境、教学场域中的运用能力,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建设优质资源,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学习与研修需求。二是对于技术开发人员,培育或引进数字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统一由负责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的部门进行管理,加大投入与支撑力度,促进不同业务部门工作的协同开展,确保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步调一致。三是对于高校实际参与学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教师,要提升他们对于数字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避免产生对数字技术的排斥或过度依赖,引导他们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和育人方式。要不断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固定资源学习和自主选择资源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他们利用数字设备、智能技术和交互工具,不断拓宽教育场景、创新教育手段的能力,熟练运用数字资源完成教育资源整合、开发等任务,强化数字教育的思维理念,从而促进数字素养培育升级。同时,面对教育技术异化的风险,高校要引导教师协调好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时应对数据安全、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为做好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保驾护航。
(二)过程层面:加强从课堂到实践的数字育人
高等教育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将数字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一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要在课程中增加数字中国建设相关内容,通过解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普及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从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意义,展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成就,使学生深刻领会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要在课程中强化数字素养通识教育。通过思政课教育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知和获取数字,学会利用数字工具进行交互。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数据表象背后的规律、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科学、全面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方式。二是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数字素养教育。紧跟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高校各门专业课程应有机融入数字素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字生存能力、数字安全能力、数字思维能力、数字生产能力及数字创新能力。三是开设数字素养相关课程。要加强课程的时代性,将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新时代数字人才和数字公民作为培养目标。要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将数字信息的检索和收集、数字内容的整合和创建、数字工具的使用和交互、数字问题的处理和解决等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要加强课程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模块,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助力大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模式,应当利用好实践育人平台赋能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一方面,学生处、图书馆、教务处及各学院要形成多方联动机制,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培育和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整体规划,体现数字素养培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全局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数字信息检索和使用的基础培训、提升网络道德意识和数字安全意识的科普教育,面对低年级学生群体开展数字类互动体验活动和培训,面对高年级学生群体开展数字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助力学生实现从数字感知、数字认知到数字应用的三段式成长。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基于数字环境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学术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构建可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内容和新载体,营造浓厚的实践育人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打造数字化的共享活动平台,引导大学生在数字世界中学习、交流、实践,充分掌握数字技能,提升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技术层面:完善从平台到空间的数字赋能
“数字思政”需要坚持做好要素升级、平台搭建和空间拓展 ⑥。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数字素养培育工作提质增效。首先,高校要建设具有数字化育人功能的智慧校园,加强数字化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并优化智慧教室、数字图书馆、数字实验室、智慧体育馆等场地,逐步打造智能、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如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数字化创新实践场地,在学生社区引进数字化设备,丰富数字化思想教育活动,挖掘优质数字育人资源,打造数字素养教育融媒体中心,实现学生社区智能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发展。同时,在技术运用中要制定系统、完善的数字化操作指南。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使用数字系统的培训,确保各部门、各平台之间数据的融通发展。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处理,自主构建全新的数字素养知识体系。其次,在智慧校园的升级中,高校要尤为重视思政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思政大数据平台的一体化建设。要“化零为整”,将心理工作、帮困工作、一站式学生社区、第二课堂、学生事务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全盘考虑,建设一体化数字平台,保证各条块的数据高度集中并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平台的育人功能。要做好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采用“数字看板”技术采集大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等,并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实时更新学生的发展动态,通过形成的基础信息、学习情况、第二课堂数据、思想动态、生活习惯等多维数据模型,绘制全方位的“精准画像”,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学生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学会分析“数字看板”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等与自身相关的数字信息,对自身综合情况有更为清晰的掌握,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更为直观的判断,从而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高校要借助平台中“数字痕迹”转化成的“数字档案”,动态了解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精准画像”背后的群体规律,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制定并优化方案,推动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实现良性循环。
浓郁的数字文化环境能在育人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独有功效,进而为高校开展数字素养教育起到助推作用。高校要统筹利用校园文化空间,积极建设数字育人环境,切实为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守正创新提供丰富的外部支持。一是要打造数字文化空间。要重视数字思政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宣传,立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和成长需求,依托数字技术精准投放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微党课、微团课的备课和宣讲,音视频的制作等,在更好地内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使用数字技术的新模式。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网络社群的引导和培育,充分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感官规律和心理状态,创新数字思政的表达形式与呈现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数字思政文化产品,使学生产生思想共振。二是要打造数字服务空间。高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精心打造数字思政资源库,建设校园数字长廊、数字化实践课堂、数字化学生服务中心等数字育人平台,依托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具有多维感受的全息数字场景,使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得到全方位的感知和冲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主动思考和分析、主动推导出结论,从而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数字识别、数字应用等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培育能力。三是要打造数字治理空间。高校要做好制度建设,设计师生全员参与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统一数字平台和设备的应用标准,构建科学、高效的数字治理格局。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数据背后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内涵,养成良好的数字交互和分享习惯,提升数字安全意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新时代数字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编号:23JDSZ3022
注释:
①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②汤潮、赖致远:《“数字思政”的内涵生成与实施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10期。
④赵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3期。
⑤吴满意、高盛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4期。
⑥冯刚、聂小雄:《“数字思政”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运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范鸣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岳怡寒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彭鹏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