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智能素养的四大能力支柱
2024-08-20钟柏昌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塑教师专业的能力基座。教师智能素养作为教师数字素养的一个子集,指的是智能时代教师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涵盖了教师作为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人工智能素养,也包括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当具备的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生活中合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所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以此建构教师智能素养的四大能力支柱。
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情感化人能力,这是对学会生存的重塑。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不断渗透,人际情感交互的空间与价值将会面临着被压缩、坍塌甚至消解的危险。对此,智能时代的教师首先要做好情感化人的表率。教师不仅要在技术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滋养作用,还要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育人价值,加强师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具备共情能力和恻隐之心,彰显教师与教育机器的本质性区别。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和情感状态,以便开展及时的情感交流或心理干预,并学会利用人工智能的情感计算功能,设计或提供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过程。
二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教学创新能力,这是对学会做事的重塑。复杂真实问题的解决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这种融合不只是知识的简单重组,还涉及批判性思维与想象等高阶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能力。因而,开展跨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而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寻找和生成合适的跨学科教学主题,有效建构跨学科的知识情境和学习资源,创新运用教学模式或方法来开展有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合作育人能力,这是对学会共处的重塑。面对智能时代重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系统性挑战,教师需要具备合作共赢的意识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群体智慧。对此,智能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更需要注重教师与智能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前者主要表现为不同学科教师能够通过协同创新,将学科和跨学科能力融合到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共同体的专业发展;后者主要表现为教师能够合理融合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优势,实现“1+1>2”的人机协同教学效果。
四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问题发现能力,这是对学会求知的重塑。新一代人工智能能够针对人类提出的问题快速生成答案或解决方案,但尚缺乏自我提问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智能时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项关键能力,甚至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因此,智能时代的教师如果还局限于解题或解决问题的层面,停留于规定性课程内容的传授,将无法满足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准。相反,基于人工智能发现教学问题并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将成为“教以成师”的关键能力。例如,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学问题发现能力、教学决策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基于提示词工程的提问与追问能力等。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