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船事 港通天下
2024-08-20房嘉仪
写日记时,一如既往地拿出我常用的那支黑色钢笔,不经意间看见了笔身上的“Made in America”。瞬间,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支钢笔,还是一位“漂洋过海”来到我身边的“外国友人”。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个港口通关而来,但我愿它从宁波舟山港而来:我猜想它从美国一家现代化的工厂中出生,和大量同批次的笔一起被装箱,从纽约港出发。海上的波涛让箱身略略起伏,胆大的海鸟在海面盘旋飞舞,一艘40万吨的巨型货轮带它来到了这里,去完成它的一场港口出行。对它而言,这里显然是巨大的超级港口,所具备的深水泊位占世界所有深水泊位的3/11。货轮稳稳地停靠港口,鲜艳的集装箱堆砌成一座座“贸易城堡”,这支笔是其中一员。工作人员在传呼机的接力中,护送着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大货车强劲的身躯在这些难以计量的集装箱间穿行,来到仓储区。
然而远道而来的它却没有见到本应是人来人往的工作场面,如今,这里变成了“无人区”,全靠自动化设备运转。它和它的伙伴们在这里短暂停留,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一个个市场,最后来到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人身边,完成了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结。
猜想着它的来历,我的心底莫名涌出对宁波舟山港——这个连接着海波与电波、船与船、人与船、人与人的中转站的向往。我不禁想象,一艘艘驶来的船只投入它宁静的怀抱,偶有调皮的海风掀起它的发丝;原油管道密布它的身体,贯穿其中的油液涌动,相互诉说着对新一天的期待;守塔人每日按时点亮灯塔,让每艘货轮都能看清去路。于是,年后我带着这支笔来到港口博物馆,深入了解超级大港的古今。这里的风尤其清冽,尘土的气息钻进鼻腔,行道树的叶子被吹得哗哗作响。我带着笔记本,记录下超级大港一路走来的足迹。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满载唐三彩和华美丝绸的商船在眼前的这片海域上络绎不绝。汗水从运货的光膀汉子身上滴落,木箱整齐堆叠,商贾走动其间。大唐奉行开放政策,富有“舟楫之便”的舟山便成了遣唐使、留学僧的必经之地,见证了鉴真东渡,留存了日僧慧萼所刻的观音圣像。文人墨客也将这一盛景写入诗文,从王安石、陆游、史弥远到吴莱、赵孟■,汉子劳作,君子赏景,也是一番独特景色。然而到了清朝,它又成为被政府和倭寇共同扼住的脆弱咽喉——“海禁”政策与倭患盛行,让原本“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丽,商舶往来,物资丰衍”的港口成了浮萍,商人们被迫选择陆上商路。但宁波人的性格是永不服输的,他们掉头转向了国内市场,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如今,港口重新开放。海水湛蓝,紧闭双眼,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海鸟鸣叫声和潮汐声。黄昏时分的柔软天光,在水面上留下一片闪耀的波光,此刻我又用这支笔勾勒、描摹着眼前的一切。这座超级大港面向广阔的太平洋,为浙江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扬起风帆。地图上近1400个岛屿,各自形成一个个青翠的小世界;釉绿的水面下生机涌动,生存着各种海洋动植物,滋养着一方人;自由的海鸟破空穿过云层俯冲而下,看见货船在不远处锚定;卸下一身重担后,工人们也会站在海边享受着沁凉的风,有时伸出托着面包屑的手掌,喂养着彼此陪伴的海鸟。
汹涌的波涛永不停歇,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一身份吸引的不只是货物,还有文化。虽然并非一线城市,但受港口文化的影响,宁波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一直是一座开放的国际化城市:药行街的天主教堂、月湖边的清真寺展现着多元的信仰,走在街头不时能看见各国人的面孔,卖着生腌熟醉的宁波菜馆旁是印度餐厅和巴西烤肉店……
这里是宁波舟山港,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港,是千万人前赴后继发展起来的港,是天时地利人和、无数代人共同协作的港,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的伟业。
指导老师:潘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