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海军早期组织建设特点

2024-08-20张晖

党史博览 2024年8期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海军某舰

中国海疆辽阔,海岸线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环绕,面向广阔的太平洋。1949年1月8日,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中共中央作出尽快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战略决策。

人民海军自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白马庙诞生之后,华东军区海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中第一支江海武装。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了自己的海军部队。1949年12月,人民海军领导机关正式组建。

陆军兵团级与军级领导干部率部转为海军

人民海军创建之初,可以说处在百废待举、白手起家状态。人员构成以选调的各大战略区陆军部队为主,领导机关或整建制部队转为海军,同时积极吸收大量进步知识青年和争取过来的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以邓兆祥、林遵为代表)加入人民海军行列。

1949年12月,中央军委电令:调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员萧劲光、第12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率第12兵团部分机构与干部入京,组建海军领导机关。

1950年1月12日、4月8日,毛泽东分别签发关于萧劲光与刘道生的任职命令: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刘道生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4月25日,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宏坤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与王宏坤遂成为海军领导机关中最早的副政治委员与副司令员。当然,这仅是中央军委向海军调兵遣将的开始。

6月,第四野战军第40军军长罗舜初被任命为海军参谋长。8月,根据中央军委调令,陆军第11军(隶属于二野第3兵团)军部与部分军直单位在副军长郑国仲、军参谋长杨国宇率领下抵达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

1952年3月24日,军委任命罗舜初为海军第二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王宏坤),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军长周希汉接替罗舜初任海军参谋长。其后,第10军军直机关3800余人和该军第30师近1.2万人调归海军建制。

1953年3月,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方强调任海军第三副司令员。此时,海军组织建设、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在紧锣密鼓有序进行,军委不断选调人员加强海军领导班子建设。几个月之后,继萧劲光之后又一位正兵团级以上重量级人物调入海军。

1953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政治委员(兵团司令员杨勇)、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振华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以接替赴苏联留学的刘道生。苏振华于1954年5月到海军任职。从此,苏振华步入海军领导机关,在海军任职25年,直到1979年2月去世。1957年2月,苏振华升任海军政治委员(段德彰为政治部主任)。

整个20世纪50年代,萧劲光、刘道生、王宏坤、罗舜初、周希汉、方强、苏振华7人,成为从陆军调入海军最早的主要领导人。

1960年7月,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杜义德调任海军副政治委员,负责海军党委日常工作和干部工作。杜义德原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系周希汉前任。第10军,在刘邓二野中被认为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陆军第10军两位军长先后调入海军,第10军无疑是对海军极大的能量补充。在海军早期领导人中,周希汉、杜义德分别担任海军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长达20多年,而且在海军领导岗位上一直没有改任。

如果说萧劲光、刘道生及其第12兵团对人民海军有创始之功,那么,周希汉、杜义德和第10军对海军的建设发展同样是贡献极大。

红军时期,周希汉曾在红四方面军总部徐向前身边任参谋,根据地肃反时被无辜抓捕。大刀行刑前,徐向前出面救出,保全了周希汉性命。周希汉曾在第二野战军第4、第3兵团先后担任第13军、第10军军长。1952年,第10军军长周希汉调任海军参谋长,1958年12月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77年5月离职休养。在海军25年间,从参谋长到副司令员,周希汉分管过作战、训练、工程和装备建设等海军几乎所有的专项工作。他既未去苏联学习深造,也未担任过海军政治工作负责人。周希汉一调入海军,即担任参谋长。海军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有着参谋业务基础、作战科长、军区参谋长经历的周希汉,以军长之尊,来到海军便放下身段学习钻研海军业务。不几年,“周希汉已经对世界海军发展史和现状有了较深的了解,对新中国海军初创时期的任务,包括海情、敌情、防务部署、兵力配置以及司令部建设规划等都已成竹在胸;对苏联海军和我国海军已有装备,比如何种军舰可执行何种任务,其吨位、动力、武备情况及特点等,他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出来”。周恩来称赞:周希汉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海军专家。

1988年11月,周希汉因骨折入院治疗,8日凌晨于入睡中猝然去世,享年75岁。

杜义德有“军政双全”之称。杜义德在战争年代担任过连、营、团、师、纵队等各级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也担任过副旅长、师长、军分区与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担任副司令员(司令员王近山)兼第10军军长。组建海军,10军领导干部与军直机关成为海军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周希汉、杜义德两位军长先后调入海军,第10军政治委员卢仁灿、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华清、第30师师长马忠全、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马辛春等也纷纷调入海军。后来,从海军起步的刘华清一路升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马忠全升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升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周希汉、杜义德、刘华清、马忠全、马辛春等均成为人民海军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0军为人民海军创建与发展,输送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干才。

担任过师长、军长、纵队政委、兵团副司令员的杜义德调入海军后,长期负责海军的干部工作、院校工作和党委日常工作。1977年10月,杜义德担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第一书记苏振华、第二书记萧劲光),达到其海军任职的最高点。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开始,杜义德受命担任海南前线总指挥,负责海南、西沙作战部署。1980年1月,已经年过七旬的杜义德调离海军,被邓小平派往兰州军区接替韩先楚担任司令员。自1960年调入海军,杜义德十分留恋20年的海军生涯。邓小平亲自找杜义德谈话:“命令已经下了。虽然海军的工作很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要有一个会打仗的战将去当司令员。你会打仗,还是你去当这个司令员吧。”在海军担任副政委、第二政委20年(“文革”中被迫害、停职数年),没有离开政治工作领导岗位,调回陆军,由海军第二政委改任大军区司令员,再次担任军事主官,而且是镇守西北的大军区司令员,可见邓小平对这位老部下的欣赏与重用。1981年8月,邓小平在天水某部视察时,对杜义德说:“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2009年9月,杜义德逝世,享年97岁。在原海军领导人中,杜义德是高寿的一位。

说起海军的诞生,比之于萧劲光、刘道生及其第12兵团,周希汉、杜义德、刘华清及其陆军第10军,还有一支部队更是先声夺人,对人民海军的创建起了先导性、奠基性作用。这支部队就是张爱萍创建的华东军区海军。

“东北建空军,华东建海军”。在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尽快创建人民空军、人民海军的战略决策,各大战略区积极响应,因地制宜,纷纷筹备,特别是东北地区和华东战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两个地区使组建空军、海军的起步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前。

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城边一个叫白马庙的小村镇,原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和第三野战军的12名干部战士举行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会议。此时,出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张爱萍麾下是既无海军部队,又无任何舰船。随即,以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师部644人为基础组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连同张爱萍在内这13人和刚刚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便成为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第一批海军人员。

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伊始,便遵循“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的方针,积极吸纳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一时间,原国民党军海军第2舰队司令林遵、第1舰队司令方莹,原国民党军海军总司令部机械署署长曾国晟,原国民党军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徐时辅等率部纷纷加入华东海军行列。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以原国民党军海军装备为主,原国民党军海军中起义、投诚人员亦构成华东军区海军的技术骨干班底。加入海军的我陆军指战员有觉悟有闯劲,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有技术懂业务,新老海军人员撑起了华东军区海军的一片天。到1950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已经小有规模,拥有近150艘舰艇。

华东军区海军诞生后,随着中南地区的解放,1949年10月广州市军管会专门设置海军接管处,吸纳和接收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和装备。12月,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成立,洪学智任司令员。中南军区也有了自己的海军部队。其后,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成立,方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华东军区、中南军区积极筹建海军部队的同时,全国各地也不甘落后,积极响应,不仅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学生踊跃加入海军行列,而且干过船务、学过船舶、懂得机械甚至熟悉水性的陆军部队指战员和革命群众也纷纷加入海军队伍中。上海、福建、青岛等沿海地区还专门成立“登记国民党海军人员办事处”,通告“不论脱离迟早,不论官佐士兵或阶级高低,不论航海、轮机、制造、枪炮、通信、测量、军需、医务或其他行政人员,均可前来本处登记”。短短时间内,全国各地接收原国民党军海军人员近4000人。

在全军最高的海军领导机构成立之前,在沿海各地各军区积极筹组海军部队过程中,华东军区海军无疑是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第一支水面作战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华东军区海军创始人张爱萍也是我党、我军中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组织者、领导者。

1951年2月,中央军委免去张爱萍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调任其为第7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在朝鲜战场率部征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代司令员陶勇接替张爱萍执掌华东军区海军。1955年夏秋,华东军区海军、中南军区海军依次更名为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陶勇、赵启民分任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司令员。1959年12月,陶勇任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60年11月,赵启民任海军副司令员。

到1955年,陆续拨归海军的陆军部队有1个兵团部、5个军部和直属队,还有11个师级单位和28个团级单位。其中包含了各野战军中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年轻有为的中高级军政干部。在北京海军总部之下,有华东军区海军、中南军区海军、青岛基地、旅顺基地等。到1957年,海军已经拥有各类舰艇1300余艘、各种飞机360余架。到1960年8月,随着北海舰队成立,人民海军拥有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三大舰队(各军区海军随之撤销)和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驱逐舰大队和各种快艇支队。人民海军初创10年,其组织、人员、装备等基本架构已经形成,成为一支包括各兵种、初具规模的海上战斗力量。

1989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1949年4月23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日。白马庙,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起始点。

雷打不动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

萧劲光,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共产党员,系“共产国际为帮助中国建党而培养的首批干部之一”。萧劲光无论在党内还是军中,资历均颇深:大革命时期就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中将、师党代表,参加过北伐战争;两次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前后长达6年);早期曾任红军第5军团、第7军团政治委员,第3军团参谋长;中革军委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

1949年底,新中国刚刚成立,自称“旱鸭子”、还晕船的萧劲光就被毛泽东选中,牵头组建海军领导机关。早年在苏联的学习历练,使萧劲光、刘亚楼、许光达等人成为新中国诞生时为数不多的有知识、有文化、会俄语、了解苏联军队的我军高级军事领导干部。他们也就成为人民军队新组建的海军、空军、装甲兵司令员的不二人选。得到毛泽东充分信任、被称为“大知识分子”的萧劲光,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受命领衔创建人民海军。“无人、无设施、无基地”,处在“三无”状态的中国海防、新中国海军艰难起步了:组建海军领导机关,推进海军部队与院校、基地建设,领导制定海军发展规划和建军方针,积极探索海军战略战术。在萧劲光主持领导下,人民海军很快提出并确立了建设一支具有攻防能力、近海的、轻型的海上作战力量,“以空(海军航空兵部队)、潜(潜艇部队)、快(鱼雷快艇部队)为主,以潜艇为重点”的建设发展路径。

按照这一发展路径,人民海军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装备建设呈现出吨位小、航速快、机动性好、隐蔽性强的特点。不仅组建了海军航空兵、潜艇部队、驱逐舰大队,而且各种鱼雷快艇、高速炮艇、导弹快艇亦纷纷装备海军部队。它们在祖国近岸沿海纵横驰骋,海上破袭游击战、小艇打大舰亦成为海军近海作战的一个特点。

在海军领导机关中,萧劲光资历最老,军衔最高(1952年评定为军委委员级、1955年获海军大将军衔),在海军担任司令员长达30年,是迄今在海军担任正职(司令员或政治委员)时间最长的一人。萧劲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主要军兵种(海军、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第二炮兵等)中担任司令员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在全海军范围内是进入创建新中国的36位军事家名单中唯一一位。

1989年3月29日,最后一位开国大将萧劲光去世。陈云特发文《痛悼劲光同志》:“栋梁倾,良将损,挚友失,甚为悲痛。”

4月8日,新华社播发萧劲光生平,高度评价萧劲光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卓越的军事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

海军早期领导人在军政岗位上转换改任

海军早期主要领导人,除萧劲光自1950年1月起至1980年1月一直担任海军司令员长达30年之久而没有变动外,刘道生、王宏坤、方强、李作鹏(1962年6月由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张秀川为海军政治部主任)、苏振华、叶飞等几位海军主要领导人都在海军政治工作领导岗位(副政治委员或政治委员)与军事工作领导岗位(副司令员或司令员)之间转换改任过。他们几人在担任海军领导职务期间,有先政后军(如从副政委转任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的刘道生,由第一政治委员转任司令员的叶飞)的,有先军后政(如从第一副司令员转任为第二政治委员的王宏坤,由副司令员升任第一政治委员的李作鹏)的,苏振华则是经历了政—军—政的转换(由副政治委员升任第一政治委员,“文革”期间被打倒复出后重回海军先任第一副司令员,不久再次担任第一政治委员),方强则是经历了军—政—军的转换(在担任海军第三副司令员后又改任副政治委员,后再次改任副司令员)。海军军政领导岗位上的转任,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海军领导人任职的一大特点。这里,担任过海军第一政委的苏振华、李作鹏、叶飞也分别担任过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副司令员、司令员;而先后担任过海军第一副司令员的王宏坤、苏振华、刘道生3人也分别担任过海军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副政委。

1957年8月,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检阅北海舰队。左一为萧劲光

留苏经历与背景,是海军早期领导人中的另一特点。萧劲光、刘道生、罗舜初、方强等,都在苏联留学深造过,刘、罗、方则被专门选派留苏学习海军业务,刘道生更是比较典型的一位。

1950年1月,刘道生调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时,还不到35岁。从刘道生从军履历看,战争年代基本上是在各级政治工作岗位上历练: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新中国刚刚诞生,34岁的刘道生已经是副兵团级首长。他紧随萧劲光调到初创时期的海军,是毛泽东签发的人民海军第二张任命状。1953年,38岁的刘道生赴苏联学习海军业务(苏振华随即调入海军,接替刘道生职务),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这种苏联最高等级海军军事学院的正规学习,改变了刘道生的从军轨迹,使他成为海军早期领导人中科班出身的海军专门人才。在苏联学习4年后于1957年8月回国,刘道生即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还先后兼任过海军军事学院院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成为一名科班出身、履历丰富的“海军通”。从海军副政委转岗亦转型,精通海军业务,在海军副司令员任上20余年(“文革”开始前后一个时期,也曾受到迫害,离开领导岗位),刘道生是第一位在海军领导岗位上由政到军转任的领导人。1977年10月,刘道生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达到了其在海军任职的顶点。

王宏坤,1950年4月调任海军副司令员,是海军领导机关初期“三人组”(萧劲光、刘道生、王宏坤)元老之一,也是萧劲光之下海军早期获上将军衔的正兵团级领导人之一(另一人为苏振华)。1966年3月,担任16年副司令员和第一副司令员的王宏坤改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10月,杜义德接替王宏坤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王宏坤离职休养。在海军,王宏坤任职长达27年(即便是在“文革”期间,王宏坤亦未受到冲击,依然是海军主要领导人)。海军及其领导机关创建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萧劲光、苏振华、王宏坤、李作鹏是最主要的4位领导人。20世纪50年代,王宏坤是仅次于萧、苏二人的副书记,海军党委三把手。此后,在海军党委担任过副书记、第三书记、第二书记的王宏坤,无论是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还是担任第二政治委员,基本上是处在海军核心领导第三或第四名位置上。1993年8月20日,王宏坤因病逝世,享年84岁。

1953年3月,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方强被任命为海军第三副司令员兼青岛基地司令员(同年6月免兼)。此时,王宏坤、罗舜初、方强分任海军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参谋长周希汉。方强是典型的红小鬼,14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共产党,很早就参加了工农红军,担任过从连到师各级政治工作领导职务。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民主联军和野战军转任军事职务,担任过师长、副军长、军长。调入海军后,1955年,方强也继刘道生之后,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海军业务。回国后,方强仍然担任海军副司令员并兼海军军事学院院长,还担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是国家造船工业主要领导人。1959年1月,方强改任海军副政治委员。1979年5月,方强再次改任,担任海军副司令员。与刘道生、周希汉一样,方强不仅对海军业务精通,而且对舰船制造领域也是熟之甚稔。自海军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都是深耕海军二三十年、一直干到离职休养的老资格副司令员。2012年2月8日,百岁老人方强逝世。方强之子方勤学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为创建人民海军和发展造船工业付出了毕生心血。

方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人民海军的7位领导人中,享寿最长也是最后逝世的一位。

从1959年12月到1962年3月,海军接连发生3起重特大事故,先是潜艇训练时与军舰相撞,潜艇沉没,38名艇员遇难;后又发生两起海航飞行员驾机逃往台湾事件。1962年4月,中央军委派出以总参军训部部长李作鹏率领的军委检查团到海军部队蹲点。6月,李作鹏调入海军担任副司令员,主持常务工作。此后,其在海军内的权力与影响日增。来到海军的李作鹏虽然是“半路出家”,但作为全军军训工作主管、此次身负军委调查组组长头衔,又有四野林彪爱将背景及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副主席“钦点”之名,来头自是不小。有海军资深人士指出:刚调任海军副司令员的李作鹏,“由于他与林彪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一到海军便显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在海军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他的意见不能不是举足轻重的”。不几年,海军就有“李、王、张挡一线”之说(指李作鹏、王宏坤、张秀川在一线主持海军日常工作)。“文革”前,海军党委第一书记萧劲光,第二书记苏振华,第三书记李作鹏。

1967年1月,苏振华在“文革”中被打倒,海军党委随即改组,升为第二书记的李作鹏主持海军党委日常工作。6月,李作鹏取代苏振华,担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一年后,身为海军第一政委的李作鹏升任副总参谋长、军委办事组成员、海军党委第一书记,是名副其实的海军“一把手”。李作鹏任海军副司令员5年转身而为第一政治委员,王宏坤仍为第二政治委员。在海军,李、王二人都是由军(副司令员)转政(第一、第二政治委员)。萧劲光、苏振华受到“文革”冲击后,李作鹏、王宏坤成为海军的头面人物。

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李作鹏、王宏坤当选为中央委员,李作鹏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海军成立以来,李作鹏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政治局的海军领导人。在中共九大上,萧劲光虽仍当选为中央委员,但已处于失势状态,没被打倒已属万幸。海军原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则销声匿迹,与中共九大无缘。

苏振华自1957年2月担任海军政治委员至1979年2月去世,22年间可以说是除萧劲光之外海军最主要的一位领导人。他1954年调到海军担任副政治委员,随后即担任海军党委副书记,3年后便担任海军政治委员。1959年8月,苏振华成为毛泽东为主席的21人中央军委成员之一,并担任军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罗瑞卿)。此时,苏振华在开国上将中地位之高,只有总政治部排名第一的副主任萧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可以比肩(连风头正劲的常务副总参谋长杨成武都在苏振华之后)。1967年1月,苏振华被打倒。其后,海军的杜义德、刘道生也以“三反分子”之名被打倒。1972年3月,苏振华申诉信得到毛泽东批示:此人似可以解放了。如果海军不能用他,似可改回陆军(或在地方),让他做一些工作。

1972年5月,苏振华复出,先是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1973年3月再次被任命为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同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苏振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海军党委组成人员,苏振华为第一书记,萧劲光为第二书记,王宏坤为第三书记。1974年1月,经周恩来提议、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组成叶剑英、王洪文、张春桥、邓小平、陈锡联、苏振华6人小组,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著名的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就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决策部署,军委6人组组织落实下胜利进行的。此后几年间,作为海军一把手的苏振华又担任了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重要职务,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晚年愈发受到中央重用,担任的职务也愈加重要,不仅进入中央政治局,还担任军委副秘书长,担负的职责已经超出海军范围。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面对上海“四人帮”余党蠢蠢欲动,中央考虑派一位在军队和地方都能压得住台的老同志。于是,军政才能兼优的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受命带队坐镇上海,在南京军区和海军东海舰队配合下,迅速稳定上海局势,有效震慑了自恃拥有“第二武装”的上海“四人帮”余党兴风作浪的企图。

此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海军第一政委、海军党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委会主任的苏振华,身兼多职,身负重任。

1979年2月7日,苏振华病逝,享年67岁。党中央对苏振华一生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其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忠诚革命战士,党和军队优秀的领导人”,在海军工作期间“为建设强大海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对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兼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期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带病工作,迅速摧毁了‘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体系,稳定了局面……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苏振华逝世不到一周,2月12日,邓小平点将,已离开军队多年的交通部部长叶飞出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杜义德仍为第二政治委员)。不到一年,1980年1月,海军主要负责人调整:萧劲光离职,后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改任海军司令员;海军第二政治委员杜义德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叶飞,解放战争中是陈毅、粟裕麾下赫赫有名的第10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上将中唯一生在国外的华侨。1956年福州军区成立,叶飞成为首任司令员,后又改任政治委员,系1954年、1958年两次炮击金门之战的总指挥。在海军,叶飞在担任第一政治委员不久,又改任司令员,是担任过海军军、政最高职务的第一人,也是能文能武的将才。

叶飞对于大海及渡海作战,对于缺兵少船的水面作战力量,确实有着切肤之感。1949年10月底,叶飞第10兵团第28军暗夜乘木帆船登陆金门,孤军奋战,没有后援,攻岛作战失利,损失9000多人。中央高层震惊,全军震动。叶飞痛感没有海军、没有协同所造成的终生憾事。金门之战,亦成为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的失败案例,教训极为深刻。

时隔30年,叶飞成为人民海军最高领导人。

海军第一任司令员萧劲光、第二任司令员叶飞都曾担任过陆军兵团司令员。第三任司令员刘华清(1982年8月就任)在海军创办初期,于第10军副政治委员任上随周希汉军长调入海军,先是担任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1954年入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4年(刘道生、刘华清、方强相继进入该学院学习)。和刘道生一样,回国后在政治工作岗位上(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部长、旅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等职)历练已久的刘华清在海军从此转身,走上了军事工作领导岗位,担任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副总参谋长,成长为又一名专业素质极高的“海军通”。晚年,已到退休之年并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刘华清,再次受到重用,于1992年以76岁高龄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为中央军委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刘华清是人民海军中第一个受过海军高等教育的司令员,是第一个担任军委副主席的海军领导人,也是从海军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

海军早期领导人的军衔评定

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人民海军中被授予大将衔的有1人(萧劲光),被授予上将衔的有2人(王宏坤、苏振华),被授予中将衔的有13人,被授予少将衔的有44人(1960年后获少将军衔者未计入)。上将中,除王宏坤是时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苏振华是时任海军副政治委员外,对人民海军有创建之功的当年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在评定其为上将军衔时已调入北京,担任副总参谋长,故未计在海军将领之内。叶飞上将于1979年才调入海军,亦未计在内。

1952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军队干部评定级别,萧劲光为军委委员级;王宏坤、苏振华2人为正兵团级(后来调入海军的叶飞亦为正兵团级);获中将军衔者,刘道生、陶勇和后调入海军的杜义德3人为副兵团级;罗舜初、方强、赵启民和后调入海军的李作鹏等为准兵团级;周希汉、周仁杰、顿星云、方正平、彭林、康志强、饶守坤等为正军级。

在历任海军领导人中,刘华清最终任职最高,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萧劲光、叶飞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作鹏、苏振华进入中央政治局。1988年人民解放军再次实行军衔制,实施的是新军衔制,上将为最高军衔。开国少将刘华清荣获上将军衔。

萧劲光、叶飞、刘华清,人民海军第一、第二、第三任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他们三人分别获大将、上将、少将衔。对于海军,他们三人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长期以来的有海无防无不有着切肤之痛。

1950年,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到威海刘公岛视察,当时海军尚无舰船可用,只得租用渔民小船上岛。得知萧劲光身份的渔民也不由感叹:“你是个海军司令员,还要租我们的渔船?!”这番话,深深刺痛了萧劲光的心。晚年,萧劲光回忆:“这话对我刺激很大,可当时有什么办法呢?我这个海军司令,真是两手空空啊!”

同样,1949年10月,叶飞第10兵团部队实施金门登陆作战,仅靠搜寻与征用而来的小船根本不足以保障渡海作战,导致登岛官兵全军覆没,成为叶飞的一生之痛。

a48cd926a5eb455a042988d9597b91d56b4835c8a31ea982a6c472ee07d69cda

刘华清司令员就任于改革开放之初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力主拥有航空母舰的刘华清积极倡导人民海军走出近海,向深蓝进军,建造自己的巨舰导弹方阵,引领海军开启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1979年8月2日,邓小平在海军北海舰队视察时和舰艇指战员在一起

自刘华清之后,随着人民海军建设的不断发展,专业化与现代化程度、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军院校教育的梯次配置与学科建设体系已能为海军部队输送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学历教育、科班出身、专业素养,已成为海军干部队伍的标配。体现在其后的海军司令员身上,就是一水的深耕海军多年、业务能力突出的专业领导干部。他们中有水面舰艇的掌舵人,有大洋深处的潜艇兵,还有叱咤海天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他们无一不是海军各兵种内的行家里手。

“我们的海军只有这么大”“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晚年的毛泽东伸出小拇指,对海军寄予了无限期望。

人民海军迄今已经走过70多个年头。从当初接收原国民党军海军装备的小艇木船(几十吨、300吨以下的小炮艇、护卫艇等,木壳小机帆船),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购买的苏制舰艇,再到自主研制舰艇,至今,人民海军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舰、战略核潜艇、两栖攻击舰、万吨级驱逐舰、登陆舰、补给舰,从小艇、快艇、潜艇到万吨级数万吨级的大驱、航母、两栖攻击舰,可以说是武力强大、阵容齐备、数量可观、战力惊人。70多年来,人民海军装备建设在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强盛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战斗作风和素质,培塑了海上猛虎精神、海空雄鹰精神、陆地尖刀精神,涌现出麦贤得、戴明盟、张超、马伟明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科技尖兵。在新的时代,与新中国同龄的强大的人民海军,在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征程中,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走向深蓝、走向远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