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楚漆语

2024-08-20白英

旅游世界 2024年8期
传承

“漆彩流光映古华,楚风千载韵犹佳。匠心独运雕工巧,璀璨夺目胜奇葩。”中国的漆器工艺数千前就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是孕育在湖北荆楚大地上的“楚式漆器髹(xiū)饰技艺”,采用纯天然原料,通过雕镂刻画、镶拼巧饰,以精致的工艺、奇异的造型、绚烂的色彩、瑰丽的图案,尽显楚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文化特色,被世界公认为“漆器工艺的高峰”。

楚地:五彩漆流光

荆州山色迷人眼,江水波光映画图。薄雾缭绕,古城朦胧,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城墙之上,那斑驳的砖石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被岁月磨砺出的光辉。城墙下,河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与古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和谐画卷。荆州楚地,南临浩浩长江,北有悠悠汉水,西靠三峡崇岭,东接百里洞庭。这片被历史浸润的土地,楚国强盛时期的都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而楚式漆器便是其中一道最亮丽的人文风景线。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荆州的土地下,近万座楚秦汉墓被发掘,其中出土的逾万件漆器,虎座飞鸟、虎座鸟架鼓、彩绘鸳鸯豆、针刻纹圆奁、猪形酒具盒、凤鸟莲花豆等漆器珍品,如同漆器长河中一颗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古代漆器艺术的光芒,其独特的魅力与荆州古城的历史底蕴相得益彰,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文华魅力。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在荆州大地世代传承,成为荆州古城与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级“功勋式非遗大师”邹传志是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楚式漆器工坊”所在的荆楚非遗传承院,建在荆州市的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艺术高级中学的校园一角,建筑古色古香,环境安静清幽,步入其间,仿佛走进漆器世界,有漆器文化、漆器工艺、漆器作品的陈设展厅,还有生产制作基地、研学培训基地等艺术空间。跟随走进漆器制作间,浓浓的大漆味扑面而来,只见四、五个宽大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半成品和各种瓶瓶罐罐,身处其间的艺人们有的在雕刻胎体,有的在为胎骨髹漆,几个女孩子在细心地为即将完工的文创产品“虎座鸟架鼓”描绘羽毛色彩,漆器的瑰丽与艺人的专注,相互映衬,尽显其美。

邹传志和他的文创产品《虎座鸟架鼓》

邹传志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内向沉静温文尔雅,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波澜不惊,对于来访的客人,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倒像是一个多年未见的知心朋友,耐心而细致地介绍着他的楚式漆器。他出生在漆器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邹德香(楚式漆器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学艺,对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发自内心地喜爱,介绍起他的作品 “漆木樽”“猪形酒具盒”等,像是在说一个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满眼放光,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云气纹漆奁”是他的一件得意之作,奁是古代贵族女子的首饰盒。“云气纹漆奁”近于圆柱体,共分三层,乍一看是以黑色为底、以少许红色点缀的普通图案,然而在灯光下却显露出细腻飘逸的云纹。“这是用针刻的,而且必须在大漆将干未干之时刻完,十分考验眼力和手感。”邹传志说,这件作品耗时八个月才完成,并且只做了两套,一套交付给文保单位,一套成为自己的保留作品。

蟠蛇匜 侯禹作品

楚人:生死不离漆

虎座立凤 文创产品
贴金
彩绘

煌煌楚漆韵无边,买椟还珠岂怪然?韩非子的《外储说左上》中,曾记载了楚人“买椟还珠”的故事,说明当时楚人对漆器的喜爱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指出:“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已发掘的战国墓也以楚墓为最多。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荆州阴湘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漆木钺柄,距今约5000 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漆器之一。邹传志多年研究楚式漆器,对此了如指掌,他讲述着楚人与漆器的前世今生,颇有感慨。楚人对漆器情有独钟,从漆杯、漆碗、漆豆等生活用具,到漆鼓、漆瑟等娱乐用具,再到漆鹿、漆座屏等饰品,最后到漆木俑、漆棺等丧葬用品,可以说 “生死不离漆” ,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漆器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楚文化一个鲜明的符号。

“虎步生风,三楚铿锵擂战鼓。凤声叠韵,九天和煦起祥云。”楚人血液中的天真浪漫、热情率真,幻化为楚式漆器恣意张扬、神秘奇诡的风格。楚式漆器的代表作,当属举世闻名的“虎座鸟架鼓”。“虎座鸟架鼓”在楚地出土多件,其中一件1978年出土于荆州观音垱天星观1 号楚墓,现藏于荆州博物馆,是一件距今2300余年的楚国乐器。说起“虎座鸟架鼓”,邹传志倍感骄傲,这是楚国特有之物,也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楚式漆器,他就对出土于“虎座鸟架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仿制成了文创产品。“凤与虎的组合,别有深意。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邹传志依照原件研究原工艺设计制作了多种型号,最大的和原件相似,高达150厘米,而小型的,仅高30厘米,可置于桌上。“虎座鸟架鼓”采用透雕、圆雕、浮雕等工艺,造型精美,活泼灵动,以黑漆为底色,用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凤羽,“朱画其内,墨染其外” 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富丽,尽显稳健端庄之美。将猛虎、祥凤和乐鼓三者融于一身,构思新颖,外观别致。作为一种可“悬而击之”的鼓,它不仅具有乐器功能,其独特的造型,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结合,更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无限的想象、夸张的解构洋溢着自由生命的情调,却又放射出揽阔宇宙的气魄,呈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审美格调。

制胎:榫卯制传奇

造型繁复的木胎

“一件完美的漆器,要经过制胎、髹漆、彩绘三大工序,需融合雕、漆、绘三大工艺,至少要七八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邹传志自豪地介绍着他的楚式漆器,却也深深地感叹制作过程复杂精细。楚式漆器造型独特,透雕和浮雕的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漆器的表现力;色彩绚丽,强烈的红、黑、金应用得酣畅淋漓;图案舒展纹饰飘逸,线条凤走龙飞想象丰富充满活力,无论是风格还是造型,均突破了中原文化陶器青铜器那种神秘威武严肃拘谨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三分雕七分彩”,制胎是漆器的基础。邹传志老师要制作一件漆器,最重视的就是造型。许多造型繁复、工艺精湛的楚式漆器,都是以木为胎,这对手艺人的雕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邹老师说,选材下料的木材,均为阴干置放许久,“木材选定后,要自然晾干,内部没有水分”,对木头的处理方式与古代相同。每件漆器的制作都是从雕刻开始的,然后就是将木雕雏形精雕细琢,使之成为后期可以上漆的木胎。因为器型庞大,没有整木可以做,也为了防止变形,木胎制作还用到了榫卯结构,这也是楚式漆器的一大特色。榫卯是中国传统木工艺的绝活,而将榫卯用于木雕组合,则是楚人的创造,由于木雕组合多是异形榫卯,除了要能熟练的应用传统木制家具的多种榫卯形式,还随形独创了许多无名榫卯形式。像是“虎座鸟架鼓”中栩栩如生的老虎与凤鸟,“鸳鸯豆”上枕翅而眠的鸳鸯,这些奇形异状的器形,都是榫卯创意运用的生动实例,观之无不让人赞叹古代工匠雕工之精湛。

陶胎漆器制作流程的展示

而楚式漆器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胎体的多样化,楚国先民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美化后加以利用,可以作为漆器胎底的材料不止木头一种,竹、金属(铜、锡等)、葫芦、陶瓷、皮、骨、角等都可成为为胎骨。脱胎漆器是楚式漆器一绝,顾名思义是指没有胎底的漆器。脱胎又称夹纻胎,纻即麻布,邹传志的手中就有一件尚未完工的汉代战马漆胎雕塑,前期需要利用铸造青铜器中的范铸技术,在汉马模具的表面贴上纻(麻)布,在布上漆灰,然后如法炮制,直至达到十几层,待器干固后则脱去泥胎,留下夹纻胎骨,恰似“脱胎换骨”。木料容易出现裂痕虫蛀,青铜也会锈蚀,而漆胎制成的器具,质地细腻,轻巧耐腐,很难变形。这项古老的技艺重现来之不易,邹传志记忆犹新,当时许多专家都认为已经失传,是父亲邹德香带着他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验才成功恢复。而楚式漆器中的瓜果胎和甲骨胎在全国也属稀有,在荆州地区,民间一直有用葫芦经髹漆绘画制成酒壶、药壶等实用工艺品的承传。而甲骨胎漆器,则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响,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可见一斑。

髹漆:匠心髹古韵

“漆”被称为“涂料之王”,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称为“髹漆”。“髹漆是漆器制作中耗时最长、最考验耐心的环节。”邹传志老师说,经历过这个过程才能深深体会到漆工的不易。刚接触大漆时,会皮肤红肿、发痒,自己也是在经历很多次的过敏麻痒之后,身体才逐渐适应。髹漆过程分为刷漆、补灰、水磨和面漆几步,制作工艺全部遵循古法,使用天然生漆。首先要用瓦灰和大漆和成腻子,手工刷上胎体,阴干后打磨,再将大漆一层一层刷上去,每刷一次,要阴干一次,打磨一次,循环往复。其中的阴干环节,需要将温度、湿度控制在最佳水平,不同的季节,阴干的速度有长有短,因此匠人必须因时因地有所调整。最后一次的刷漆,也称上面漆,晾干后,器具表面充满光泽,而光泽的背后是漆黑一片,给人带来色彩上的诱惑。“精品漆器要刷六七十道漆,这个活儿,需要心静,细致又辛苦。”

猪形酒具盒 邹传志作品
研究异形漆器的结构
髹漆

中国是漆树原生地,是大漆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国家。漆器,堪称我国古代化学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精神符号的象征,它是承载着先人丰富的创造智慧与人文修养的历史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想精神生活的物化表现形式。悠久的大漆髹饰传统,巧夺天工的髹饰技艺,历经千年,深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当中。漆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任凭时光如梭,沉淀岁月留下的痕迹,即便剥去华美的外衣,留下的也是最质朴的本真,以及最包容的智慧。令邹传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大漆,传承大漆技艺,古老的大漆髹饰技艺,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楚式漆器的市场也开始回暖,特别是他新开发的楚式漆器文房四宝等产品,基本不愁销路。同时,还有一些从事高端礼品生产的客商,表示想与他们合作开发绘有楚式漆器图案的产品。

彩绘:妙手绘楚风

“楚地漆华灿,彩绘舞流光。”一件漆器是否得到人们喜爱,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件漆器的“饰”,即通过描、嵌、刻、磨、推、雕等诸技艺对器物进行装饰,而最后阶段的彩绘可谓是点睛之笔。邹传志老师正在给学生们示范绘制技巧,先初步勾勒、后彩绘,最后罩光。自古楚人尚凤,且楚人还有“九头鸟”之称,所以楚式漆器上的图案多以鸟类、尤其是凤类为主,另还有龙、麒麟等神兽,也常出现在楚式漆器上。“彩绘之难,不是做到形似,而是做到神似。”在他们的笔下,精美的漆器表面上呈现出浪漫的图画,或为飞禽走兽,或为神话传说,或为山水人物,都洋溢着浓厚的楚文化气息。这些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巧妙,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楚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欣赏楚式漆器彩绘,就如同在品味一部古老而精彩的史诗。每一件漆器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一段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楚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对生命的热爱与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漆器传习体验中心

“漆器颜色也有讲究,红色为先,黄色在后,金色是最后的加工润色。” 楚式漆器花纹图案精美,色彩浓重,线条萦回,内容广泛,色彩以黑、红、金为主,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显示了楚文化奇谲浪漫的风格。浓烈的色彩是楚式漆器最令人称奇之处,其中的奥秘就是那些神秘的颜色。“红色是朱砂,黄色是藤黄,黑色是炭粉,而其中的金色,是用描金粉或者贴金箔的方法实现的。”邹传志老师说他们所用的颜料,是将传统的矿物质碾碎,用松节油稀释,这与古代漆器上颜色的获得方法一致。彩绘、刻画、填嵌、堆饰这些工序既是绘画,又是雕塑,抽象与具象间,造型别致的漆器呼之欲出。温润庄重,却变幻莫测,古老质朴,又生气勃勃,宛若万物生长,在匠人和器物碰撞交融的瞬间,平淡的循环往复被时间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承:瑰宝再辉煌

荆楚先民将千年的智慧都镌刻于历史的锦囊之中,楚文化的历史画卷也应该被当代漆器人在指尖传承。重现楚式漆器昔日辉煌,让漆器古为今用,是邹传志最迫切的心愿。邹传志的父亲邹德香在荆州博物馆专门从事修复与复制出土漆器的工作,曾成功复制出“蛇鸟座屏”“曾侯乙豆”“鸳鸯豆”为代表的一大批楚式漆木器,其中他的作品“曾侯乙豆”还获得黄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金奖。耳濡目染下,邹传志从小就对漆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0年高中毕业后,正式随父学艺。

聚精会神

在荆州博物馆工作期间,邹传志多次参与考古发掘,有了大量接触第一手古漆器的机会,亲眼看到漆器经过几千年在地下埋藏和水泡,依然不腐不变,“漆器太美了,不能只躺在博物馆,应该重新走入生活中。” 邹传志在荆州博物馆从事漆器修复与研究的工作中,练就了独到的手艺,遂产生了将漆器做为值得认真从事一行的念头。2007年,邹氏父子成立了荆州市唯楚木艺有限公司,计划将漆器产品打入市场。但一开始的时候境况很艰难,毕竟这是小范围的圈子,此行的从业者寥寥。2011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邹德香、邹传志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濒临失传的楚漆技艺保护带来了希望。

只有长期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专注并且坚持,才能守得住繁华,他的作品《曾侯乙豆》、《虎座鸟架鼓》、《蛇鸟座屏》、《猪形盒》、《云纹漆鼎》、《苹果盒》等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被中国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波兰托伦雅盖隆学院等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曾侯乙豆》还获得了2015年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金奖”。“在创新中传承,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非遗才能活起来。”子承父业的邹传志,不仅传统工艺功底扎实,同时又锐意创新,古为今用,让古艺新生,将传统的髹漆技艺与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结合起来,成功开发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笔筒、茶具、饰品、文房四宝等漆器文创用品。“九头鸟”系列漆器文房用品,包括了砚台、笔架、屏风等器具,兼具了市场、实用性和工艺性,以王羲之《兰亭序》为灵感的茶具套装“曲水流觞”,黑红为主色,器盖阴刻出弯曲的流水,器壁摹画了楚文物上著名的“车马出行图”,这一作品入选2021年“湖北十大创意礼品”榜单。此外,还有“楚韵漆重茶具”、“一茗 · 荆人茶具”等多次入选国际旅游博会、各地旅游文化节奖项和特色伴手礼。2019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非遗传承最高荣誉“功勋式非遗大师”称号授予了邹传志,表彰他在楚式髹漆的传承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千文万华,精雕繁饰,楚式漆器,文化瑰宝,每一道漆线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千年的传奇,每一块木材都似乎在述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负起楚式漆器的“传承之志”,重现楚式漆器昔日辉煌,邹传志人如其名,如今的他正在全身心搭建荆楚文化传承平台,和高等院校合作,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