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研究
2024-08-20季昊天陈玲茜
摘 要: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同时,随着三孩政策同步实施,养老托幼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发展与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社区基础设施体系已逐渐无法满足多代人群的需求。引入代际融合的理论框架和视角,探究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的功能空间优化和技术标准优化问题,以及社区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的原则和方法,以期提供一套适应不同代际需求的功能空间与技术标准优化方案,为新要求下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系统和完整的新范式。
关键词:代际融合;基础设施;社区;系统优化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养老托幼一体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9.8%,较2021年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达2.8亿人,且根据联合国最新一轮人口预测,预计2025年将达3.21亿。《“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 实施方案》提出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对此,全国已有300多个地市级的城市(区)编制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以社区为尺度的“一老一小”代际融合设施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代际融合在国内外从教育到社区发展、从社会凝聚力到健康福祉等不同领域都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社会交流和共融的重要策略,但鲜有关注到代际融合理论在社区基础设施层面运用的。在过去,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重视基础性工作,如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1-2]。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代际融合的趋势下,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并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精神共富,对当前社区基础设施提出了更b20c17e3e591a787028484d241f111a09ab5e921829112975a15f0586181587d高要求。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的重构问题。通过引入代际融合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将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纳入代际融合的范畴,并构建适应代际融合要求的内容体系,探讨社区基础设施重构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将细化不同代际群体对于社区基础设施的需求,以确保社区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特定需求和期望。体系重构研究,旨在为社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更全面、多维度地考虑不同代际群体的需求和互动关系,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一、代际融合视角下的社区基础设施概述
(一)代际融合的理论内涵
代际融合理论源于代际关系研究,强调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互助和融合。这一理论的提出激发了学者们对不同代际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的关注,以及对年龄在社会角色和职位中的影响的重新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代际融合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重点也逐渐转向个体差异和代际关系的动态变化。研究者开始探索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特殊需求和兴趣差异,以及促进代际互动和融合的途径。
广义上的代际融合涵盖了不同年代个体在共享物理空间的情况下,以非正式或正式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含义[3],而本文探讨的社区基础设施主体层级的代际融合,是以不同代际群体为主体,代际群体个体间在其社区生活场景中维持设施共享关系,并通过这种共享关系使不同代际群体间能够共同受益于社区基础设施的资源与服务,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代际融合的理论内涵涵盖了相互作用的特点,其持久性取决于老年群体和其他世代之间的有机融合程度。在代际关系层面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类型:一种类型是超越年龄障碍,使年龄不再成为决定人们在社会角色和职位上参与度的因素;另一种类型是跨代互动,即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共同参与。这两种类型的年龄融合相互关联与影响,构成代际融合的核心特征。它的社区理论模型关注行为、功能、情感和联系等属性对于代际融合的影响[4]。
(二)代际群体年龄划分机制
代际群体的年龄划分方式因地域和国情的不同存在差异。本文对于代际群体的年龄划分,参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全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划分方式,即将代际群体划分为0—14岁、15—59岁和60岁及以上三个类型,以此为研究中的代际大类间的组合关系,并更准确地识别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上述细分方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内部差异的刻画,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发展特征和需求,为社区基础设施的重构提供有益的指导。将少儿期细分为学前儿童期和学龄儿童期,能够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发展特点;将中青年期划分为青年期、早中年期和中年期,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阶段人群的职业发展、家庭责任和社交需求的差异;将60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期,细分为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能更精确地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
(三)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更新要求
在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需满足不同代际群体的需求,促进代际互动和资源共享,提升社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当前,社区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功能单一、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意味着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互助性的社区生活场景。
在代际关怀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需要以满足不同代际群体的需求为核心,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无障碍交通体系和长幼照护体系。其中,无障碍交通体系包括慢行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应提供方便、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出行需求;公共交通系统应考虑到不同代际群体的出行特点,提供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和服务,确保其交通需求得到满足。长幼照护体系基于上文代际群体的年龄划分,涵盖幼儿照护系统、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支持系统与老年照护系统,同时引入家庭照护支持系统,以提供跨代的照护服务。
在代际互动视角下,教育和文化体系的建构对于实现居民精神共富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体系旨在通过建设跨代学习系统、跨代师生交流系统和文化创作系统,鼓励不同代际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推动知识传承与文化创新。同时,健康和运动体系中健身和运动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对社区居民的身体活动至关重要,健康咨询和服务系统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健康问题的认知,促进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的健康互动和信息传递。此外,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体系的优化对于建立活跃的社区环境至关重要。通过社区参与系统的建设和志愿服务系统的支持,居民可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跨代际的互动和参与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供了居民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
二、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
优化原则及策略
(一)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原则
《城市怎么办》智库研究提到了打造代际互助的全龄社区生活场景的相关内容,其中要求加大空间集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针对老幼复合型设施的全龄化功能不多、开放共享性不够等短板,需充分考虑多代人群的行为习惯与空间需求,集成科学合理的物理空间。对此,社区基础设施体系需要在原有社区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功能和服务的调整和提升,以适应不同代际的需求和社区发展的新要求。其中,优化的关键在于功能空间和技术标准的优化:
第一,功能空间的优化。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促进代际之间的互动和共享,创造包容的社区环境。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功能多样化、空间整合与互动、资源设施共享。例如,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代际群体的活动空间相邻或交叠布置,鼓励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一些社区基础设施也应该设计为可共享的。
第二,技术标准的优化。确保社区基础设施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能够适应并满足不同代际群体的需求,促进互动,确保安全和便利。包括可访问性和安全性、技术适配性、多功能和灵活性、数字化与互动性。
(二)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策略
1.无障碍交通体系
(1)功能空间优化
为促进代际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可以在慢行交通区域设置活动空间,如广场、公园等,提供适合不同年龄群体使用的活动设施,如健身器材、户外游戏设施等。公共交通系统的车站和站台的设计应宽敞明亮,设有舒适的候车区域和座椅,设置清晰的导向标识、信息牌和实时信息显示屏。此外,为满足家庭出行的需求,需设置专门的儿童乘车区域,并配备安全座椅和儿童娱乐设施。
(2)技术标准优化
聚焦人行道、人行横道和过街设施等区域,注重无障碍设施的设置,考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群的需求,设置斜坡、触摸式警示标识和导盲带等。此外,关注社区路面的平整度,减少不平整和障碍物的存在,以便推车、轮椅和助行器用户等人群的顺利通行。设置清晰明确的导向标识和信息,帮助老年人和陌生人群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慢行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的技术标准优化需要考虑无障碍设施和车辆的设置,例如无障碍出入口、轮椅坡道、扶手和座位保留等。此外,站点区域提供实时信息和导航系统,包括到站时间、线路规划和出行提示等,以帮助老年人和陌生人群更好地规划和利用公共交通。
2.长幼照护体系
(1)功能空间优化
针对幼儿认知、运动和社交能力发展的需要,创建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空间,提供适合幼儿使用的玩具、游戏设施和教具,为幼儿提供刺激和启发性的环境;针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设计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如图书馆、艺术工作室和社交交流区域等,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空间,包括咨询室、隐私角落等;针对老年照护系统,需要设计社交和娱乐空间,如休闲室、庭院、活动室等,鼓励老年人进行社交互动和参与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技术标准优化
针对幼儿与老年人两类特殊群体,引入安全和监测设施建设标准,确保幼儿照护机构、托儿所与养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配备先进的安全设施和监控系统,如防摔设备、安全门、视频监控、紧急呼叫设备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支持系统的技术标准优化则应提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如计算机、互联网接入、多媒体教室等,以支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家庭照护支持系统中利用远程健康监护技术,如智能健康设备、远程医疗咨询平台等,实时监测和管理需要照护的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3.教育和文化体系
通过跨代学习系统、跨代师生交流系统和文化创作系统,鼓励不同代际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推动知识传承与文化创新。跨代教育要求提供共享创作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与不同年龄的教育者互动,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和经验。为鼓励不同年龄群体参与文化创作和艺术表达,设计创作空间,包括艺术工作室、音乐工作室、剧场等,提供多媒体创作设备和工具。
4.健康和运动体系
合理规划健身和运动设施,提供健康咨询和服务,促进跨代际的健康互动和信息传递,包括健身与运动设施系统、健康咨询与服务系统。在功能优化层面,需要提供适应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健身与运动设施,例如室内健身房、户外运动场(老年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游泳池等,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安全和舒适的运动环境。此外,还需建立社交交流空间,提供休息区、休闲座位等,鼓励不同年龄群体在运动过程中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5.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体系
建立社区参与系统和志愿服务系统,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增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设计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活动,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包括社区会议、志愿服务项目、文化活动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需求。可以在社区中心提供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的空间,包括会议室、培训室、志愿服务中心等,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共享的场所和资源。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代际融合视角下社区基础设施体系的优化策略,强调功能空间和技术标准的优化,旨在为不同代际群体提供适应其需求的社区基础设施,促进代际互动与共享,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这些优化策略为社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期望能为社区建设提供新的范式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35-140.
[2]“城市精细化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20(2):1-11.
[3]张晓婧,戴昳雯,孙雯,等.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一老一小”代际融合设施建设研究[J].规划师,2022(8):60-65.
[4]WU J,SIU K W M,ZHANG L.Intergener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ty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a case study of public space[J].Behavioral Sciences,2023(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