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理念下的旅游型村庄规划探索

2024-08-20陈湖刘岳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7期

摘 要: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之一,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文旅深度融合的要求,为旅游型村庄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方向。基于“融合”理念,从产业上的“旅、产”融合、空间上的“旅、住”融合、设施上的“旅、公”融合、交通上的“游、通”融合、景观上的“文、旅”融合、运营模式的融合原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湖南省株洲市淦田镇东冲村为研究对象,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发展共生、资源复合、产业融合、设施共享、景观和美的乡村振兴规划路径。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型村庄;村庄规划

乡村旅游为农村迈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力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旅游型村庄凭借其区位及资源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之一。不同融合发展路径适合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其中,生态、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是旅游资源型村庄发展的重点。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发展共生、资源复合、产业融合、设施共享、景观和美的乡村振兴规划路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融合”理念下的旅游型村庄规划建设

(一)产业上的“旅、产”融合

产业上的“旅、产”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农林产业的互动与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资源,从生态资源融合、体验路径融合、生产产品融合三个方面调优产品结构。第一,农业、林业资源具有丰富的原生态群落、多变的地形地貌、季相变化的自然景观、灵动新奇的山水景致,在生态红线底线要求下,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制区域,设置生态保护区与自然景观观赏区、观赏节点,将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性与观赏性最优化。第二,“春华秋实”的季节性活动也是村庄的特色之一,将农业生产的规律性操作过程与乡村旅游的体验活动相结合,打造寓教于乐的体验路径。蔬菜、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生长过程等对城市里的孩子具有吸引力,借助它们的生长,增加具有参与性的活动项目,使得整个场地充满观赏性与游乐性。第三,乡村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是旅游者中最受欢迎的手办礼物,其生产的操作空间、生产的器具农具、劳作的服装、歌谣等都能够带来经济上的消费。因此,可在乡村中以工坊、茶摊、集市等多种形式,将农业生产产品作为旅游品进行深度宣传、售卖。

(二)空间上的“旅、住”融合

空间上的“旅、住”融合是指旅游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的适度分离与共享。旅游组团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形成“有主有次”的空间格局。“有主”指有一处集中的旅游服务+公共服务组团,“有次”指结合产业规划与场地条件适度地分散设置几处旅游组团。利用道路交通与山、水、田等自然资源,将游客与村民相对分离,从而使村民拥有相对独立与安静的小环境。

集中旅游服务组团主要包括民居的公共服务功能与对接游客的接待服务功能,游乐、体验、居住、餐饮、销售等设施可集中布置在旅游服务组团中。如在生活居住区域有将现状民居改造为旅游民宿的需求,则可由少量改造民宿构成分散形的小型旅游组团,与集中服务区进行功能互动,并控制其规模。

(三)设施上的“旅、公”融合

服务设施强调功能嵌套节约建设用地、复合使用提高运作效能,从设施规模与使用时间两个方面将旅游服务设施与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旅游型村庄2Rz0w9bV79mUs9pl5fq2JAT+5xA6M100JbsTbYnfL7c=的设施配套首先要遵从“乡村十五分钟生活圈”服务配套的均等化原则,其次需要从旅游的时间性、季节性角度考虑布局。

村庄的公共管理、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公共安全设施服务对象为本地村民,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则可融入旅游服务功能。一是可将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展览馆等综合服务场地与村庄的文体活动室、阅览室进行功能嵌套,结合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貌特色,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二是可将乡村驿站、农产品售卖点置于商业服务设施中的农贸市场、便民超市之中,利用环境设施的乡土化营造,打造网红体验点。三是利用旅游时差性的特点,利用室外活动场地、乡村大舞台等为游客提供聚集、表演等活动。白天游客可开展旅游活动,晚上村民可在茶余饭后运动休闲。融合自身产业、功能、各类人群需求等特征,强化差异性的公共服务配套。

(四)交通上的“游、通”融合

“游、通”融合指的是村庄内的旅游交通与生活生产通过式交通的融合共生。在旅游核心区建议不进入外部旅游车辆,可利用村道、街巷、田埂等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滨水、滨田慢行旅游环道。少量居住在内的村民车辆可正常通行,保证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旅游核心区外缘形成便捷的机动车环线,提供快速的通过性交通,方便生产生活车辆运行。

(五)景观上的“文、旅”融合

乡村原有的山水地貌与农田山林、动物家禽是非常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元素,可将这些元素演化为景观特色,发掘文化价值,体现原真之美。一是农林经济文化的实际利用。果林、苗木林等经济型作物可以庭院经济、共享菜园等形式种植,黄桃等果树春可观花、秋可采果,银杏等秋色叶植物、花卉则可形成色彩变化丰富的林地、花海景观。二是农业生产文化的体验价值。羊、牛、马、鸡、鸭、白鹭、鱼、泥鳅等动物,可演变成喂羊、捕鱼、捉泥鳅等互动性活动,同时可将牛、羊等放养在田地中,为自然田园风光增添一份魅力。三是乡村元素文化的景观表现。石头、竹木、瓦砾、砖块等乡土材料,在民宿改造、民居建设、公共空间营造、标识系统建设、特色景观节点打造等多方面可形成具有特色的IP品牌标识景观。

(六)运营模式的融合原则

首先,乡村的旅游运营以“规模小、团队专、村民参与、本地人所有”的模式进行。为了避免大型美食街、商业街等与乡村特色商业模式不协调的形式的进驻与扩大,乡村旅游需要控制其运行规模,可以工作作坊、售卖市集等集中布置、综合管理。其次,以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引入专业的开发运营团队,保证资源的高效、合理化利用。最后,当地村民以股东、房东等角色作为收益人参与运营,可提升村民的积极性,使得旅游产业更完善地融入地方生活,保留乡村的人情风貌。

乡村开发建设不适合采用城市中的大块面建设方式,而适宜“以点带面”的开发模式。可以核心项目或核心区域为切入口,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再开展村庄的全面建设工作。

二、株洲市淦田镇东冲村旅游型村庄规划建设实践

株洲市株洲县淦田镇东冲村总面积538.56公顷,106户,432人,整体呈现“九山一分水七分田,两分村落镶山边”的格局。村内主要产业为第一产业,以水稻、蔬菜和楠竹种植为主,还有部分黑山羊和生猪养殖户。

规划依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旨在将东冲村打造成集有机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湖南省“魅丽乡村”展示区、户外休闲运动区。具体来说,要确保农地不减少,保障生态本底;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收;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品质;重塑乡村民俗,营造乡村特色。

(一)融合发展的产业策划

村庄内多为山林地与田地,规划将有机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休闲相结合,利用立体林业种植、有机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打造品牌农业,结合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

总体打造形成“两心、两廊、八区”的结构,两心为综合服务中心和垂钓中心,两廊为十里长廊和农作体验廊,八区包括森林徒步运动区、户外极限运动区、山水娱乐区、农作体验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山林景观区和两个精品果蔬区等活动区域。

主推十里长廊、百丈瀑布、万亩林海三大项目群。十里长廊依托现状的谷地、梯田、山林、果园,打造一条溯溪而上的旅游路线,将乡村民宿、农家菜馆、采摘市集与游客服务中心、杨梅谷、枇杷谷、荷塘基地等参与空间相结合。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与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既能展现乡村风情,富有田野乐趣,又能增加农林场地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

策划“溯溪之旅”“追风之旅”“寻瀑之旅”三条重点旅游线路,游客可选择伴随溪流水声的瓜果蔬菜采摘与垂钓休闲,或者在竹林之中骑山地自行车出行,也可在瀑布、花谷、竹林之间感受时空穿梭。

(二)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

东冲村的空间采用相对集中式布局,旅游服务区与生活区既有结合,又有分离。主要的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村庄中部,生活区位于村庄两边,形成“一心两区”的空间结构。村民可以较为方便地使用公共服务设施,主要的旅游活动与生活区又有一定的分隔,减少相互干扰。

(三)共建共享的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有效重合使用。位于中部的旅游服务中心同时也是村民的活动中心,村民活动的球场也是旅游活动的表演舞台。

在梯田上部有三组原始民居为传统的砖、木结合形式,具有较高的保护性更新条件。规划将这三组民居与外围院落、菜田、果园整体进行改造:中心一栋民居设置接待服务、餐饮服务等功能,并可提供村民日常休闲场地,其他两组民居以度假民宿为主。

提供精品民宿、特色民宿、星级民宿三种类型的服务设施,以迎合不同旅游目标游客的需求。在核心区设置一处品质较高的精品民宿,结合改造传统民居设置特色民宿,依据场地条件与规模划定房车基地与帐篷露营场地。激励农民对民宿院落进行提质升级,在增加环境空间吸引力的同时,提升服务的舒适性,强化不同级别民宿的差异性、特色性。

(四)快慢结合的交通体系

原村庄内仅有一条主要通往外部的车行道路,路幅较窄,会车困难。规划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拓宽,结合山林游览区的出入口,形成主要车行道路。在村入口旁的旅游服务中心设置停车场,建议车辆不在村庄内完全通行。利用山林中的道路构成自行车道路系统,使之形成一条旅游环路,并且利用山林中的步行道进行补充完善。

(五)宜居宜游的乡村景观

旅游服务中心处原为一片油菜花地,且地形变化多样。规划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打造以油菜花为主的梯田展示区,在展示区中利用油菜花与蔬菜轮种的形式,结合农产品售卖点形成具有互动参与性的区域。儿童可在此处开展农耕体验与研学活动。对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强化坡屋顶、竹子材料、石砾的利用,保留前屋后院的小菜地、小果园,整体改造为精品民宿;在入口标识标牌、庭院围栏、道路两侧突出展现竹元素的乡村表达。

杜鹃观瀑是村内最具有特色的景观之一。将现有水潭进行拓展,结合原有地形设置二级休闲平台。在台地上设置竹亭,既可作为观瀑布的节点,又是进入杜鹃花谷的视觉焦点。

(六)“村民+合作社”的运营模式

规划建议由村委会主导构建合作社,所有民宿、旅游活动的开展由合作社统筹进行。村民可在村内从事民宿餐饮管理、土特产售卖等旅游服务工作。民宿、村民的田地、果园具体由村民自行维护,按照约定的民俗民规执行,达到合作社的执行标准。

村庄的开发由核心区启动,采用分步建设的分期模式。近期目标是塑品牌、提品质,主要完成游客服务中心与三栋乡村民宿的改造、油菜花田与“寻瀑之旅”的建设。远期目标为完善设施、构建系统,将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完善到位。

三、结语

旅游型村庄的建设以“融合”理念为主导,可以较好地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多个问题。在空间上要求旅游活动与居住聚落的相对分离,设施上要将旅游服务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在使用时间上错位,在功能利用上结合,车行交通与慢性交通系统高效对接,将生产性活动、乡村文化景观化,让村民加入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去,得到收益。在规划中利用“融合”理念,完善旅游型村庄的规划布局。

参考文献:

[1]孙玮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陈劲,陈征帆,于哲.村庄规划中保持乡村景观的探索[J].规划师,2009(增刊1):109-110.

[3]刘鹏发,马永俊,董魏魏.低碳乡村规划建设初探:基于多个村庄规划的思考[J].城镇规划,2012(4):66-70.

[4]闾海.新村规划中的特色塑造研究:以睢宁县两个村庄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4):37-41.

[5]任家煌,彭尽晖.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湘中地区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研究:以娄底市川门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3(20):135-139.

[6]陈馥羽,李欣雨,刘金阳.文旅融合背景下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创新:以榆林市佳县神泉村为例[J].现代园艺,2024(3):104-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