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山水画与园林空间构造研究
2024-08-20胡斌斌黎娅
摘 要:山水画的空间构造理念,特别是“间”的意识和散点透视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艺术指导。通过立体空间秩序和散点复合式空间秩序等艺术手法,石窟山水画唤起观者心中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层次感受。石窟山水画构图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原则,以及通过水景与山景的再现、林木配置、路径与流线的设计来融合山水画元素,可创造出具有动态变化又和谐统一的园林空间。石窟山水画的空间构造为园林设计提供了独特的创意灵感和设计哲学,使园林不仅仅是自然美的再现,更是文化表达和审美追求的体现,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更多层次的美感和愉悦。
关键词:石窟;山水画;空间构造;空间秩序;园林设计哲学
山水画的绘画理念,特别是“意在笔先”的创作原则,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艺术指导,强调设计前的深思熟虑与立意构思。同时,山水画的独特透视技巧,尤其是其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空间流动态势的能力,为园林设计中空间感的营造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语言形式。园林空间构造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模仿与再现,它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表达和审美追求。园林空间犹如一幅立体的画卷,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意境,实现游览者心灵上的愉悦与放松。
一、石窟山水画中的空间构造
(一)“间”的意识与空间营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它更深层地关联着时间和生命的流转。山水画的空间处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的自然观和禅宗的直觉体验[1]。在石窟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构图和透视技巧,将“间”的意识转化为视觉语言,从而在观者心中唤起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层次感受。
山水画在空间营造上展现了极突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是一种深刻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利用散点透视和“三远法”等构图技巧,打破了传统西方的线性透视法,创造出一种流动的、非固定视角的空间感[2]。在这些哲学思想中,“间”的意识扮演着营造空间感的核心角色。例如,通过画面中的留白,艺术家不仅描绘了实体景物,还暗示了画面外的无限空间,使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的深远和广阔。通过表现这种“间”的意识,画家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与自然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对人类情感和自然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表现。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再现了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自然本身文化与审美的观照意义,也是一种联结观者与自然、观者与艺术家内心的纽带。
在欣赏石窟壁画时,观者不是在观看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被带入了动态的、多维的空间体验中。这种体验是通过画面中的“间”实现的,它引导观者的视线和思维穿越画面,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3]。中国画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艺术作品使观者获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悟。例如,通过散点透视法,艺术家能够在一幅画作中展现层叠的山峦和广阔的江河,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然认识路线,打造一种意蕴无尽的诗意境界。
(二)观者感知与体验
石窟山水画的空间构造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展现,通过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其还能引导观者的视觉感知获得一种动态的体验。绘画中散点透视的应用,使得观者的视觉中心不再局限于一点,而是在画面的各个部分之间自由转换,从而体验到一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4]。这种视觉流动性的营造,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多维的自然景观之中,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感知自然之美。郭熙认为,山水画中有不同的境界,有些是可以行走的,有些可以远望,有些可以游览,有些可以居住,达到这些境界的画都可以称为优秀的作品。但他认为,可以行走和远望的境界不如可以居住和游览的境界更为理想。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的山川中,尽管地界广大,真正适合居住和游览的地方却很少,因此画家应该着重表现那些可以居住和游览的美景。君子们之所以向往山林泉水,正是因为这些地方很美好。画家在创作时应当以此为意图,鉴赏者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不失去原本的意义[5]。林泉之游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游览和居住,最终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无我”并不意味着艺术家没有内心的感受,相反,这种情感来自画家身处林泉中的心境。他们以一种无功利之心观察自然世界,面对客观事物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的情感和艺术风格相互交融与传递[6]。山水画能够作为自然景观的替代,使观者在静观中获得与实际游历山水相似的精神享受,在视觉上穿梭于画中的山川林泉之间。
(三)空间构造的艺术手法
在传统石窟壁画中,布局的法式至关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壁画形式受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壁画主题需在时空约束与自由表达间找到平衡。这两方面都对壁画的空间布局提出了要求。通过历代工匠的努力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壁画形成了独特的图式,这种图式融合了理性与感性,在空间表达上灵活多变:有的壁画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广阔的视野,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有的表现时空流转、生死轮回,还有的通过装饰性元素展示复杂的空间秩序。石窟壁画尤其是山水画部分,采用了多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来营造空间,这些手法不仅体现了绘画技巧的高超,也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散点复合式空间秩序:石窟壁画的经变画题材在唐朝以后出现了本土化与世俗化的特点,壁画中不仅包含宗教故事,还融入了大量的民间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散点复合式的空间组织秩序。这种构图方式使得壁画在表现繁杂主题内容的同时,能够突出并深化其思想内涵。
异时同构秩序空间:在敦煌莫高窟的某些壁画中,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采用了“异时同图”的空间布局,即在一个画面内表现多个故事情节,各情节发展连贯应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构成式格律空间秩序: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为菱形格律布局,每个菱形格中绘制一则独立的故事,通过不同颜色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律动效果,展现出棋盘式的空间布局。
二、石窟山水画构图对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
(一)主次分明
山水画的创作可谓有章可循。首先,要确定画面的主宾关系,明确主体景物和陪衬景物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主体景物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而陪衬景物环绕其周围。这种安排使得画面结构清晰,有着明确的焦点。其次,要考虑景物的远近、大小及高低的差异,通过这些因素的合理搭配,使画面中的景物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画面构图。虽然有着主次之分,但主体与陪衬又相互关联,各自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画面的整体节奏,使画面有着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总的来说,主宾关系的划分能给画面带来秩序和平衡,是构建山水画面章法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也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通过凸显园林的中心景物,并配以合适的背景装饰,使整个园林景观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7]。
(二)虚实相生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对于物象的安排遵循着“经营位置”原则,这涉及画面中“详”与“略”的巧妙运用,以及“虚”与“实”的相辅相成。在这种艺术表达中,“虚”通常指的是画面中的留白部分,它代表着一种无形和不确定的状态,而“实”是直观可感的形象。虚实结合不仅能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对“虚”的理解与道家思想中的“无”相呼应,体现了山水画中对空间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园林设计中的艺术性与山水画中的虚实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林设计借鉴了山水画的虚实相生原则,通过空间布局的变化和整体统一,创造出既有动态变化又不失和谐统一的园林空间。在苏州的拙政园中,波形廊的设计十分巧妙。它与园墙相依而建,保留了简洁的白色墙面,不做过多装饰,以突出水景为主题。水系和道路设计曲折蜿蜒,与廊道交错,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亭廊立面的漏窗与实墙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景观更具立体感,呈现出一种内敛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魅力[8]。
三、石窟山水画元素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一)石窟山水画中的元素
石窟山水画以精湛的笔触和巧妙的构图,不仅丰富了本身的艺术内涵,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其中的山水元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心的布局,生动地表现了山的巍峨与水的灵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画家的情感与哲思。
山石:山的轮廓最早是抽象写意、高度概括的驼峰状、树状、尖角状等,到后来出现了高低起伏、层层叠叠的群山bb66f2bfaad7aa53147c42bb270e138bfeafa82d51ab1f054d28065828216932,在前后左右空间上相互叠压,造型上更加丰富、写实。正如《山水纯全集》中所言:“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
树木:树的图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山水画中的。随着石窟山水画发展,最早简单的山已无法满足当时的审美需要,树木的图像才开始获得了发展[9]。树木在山水画中通常以多样的形态出现,从细腻的枝叶到粗壮的树干,艺术家运用不同的笔触和色彩,表现出树木的生命力和季节变化。
水系:在石窟山水画中,水元素如河流、湖泊等,不仅是画面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是传递自然生命力和动态美的关键。对这些水体的描绘,以其曲折蜿蜒的形态和波光粼粼的质感,赋予了画面流动的生命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
建筑:石窟山水画中的世俗建筑类型众多,包括宫殿、民居、茅棚等居住建筑,以及城墙、城门、城楼、角楼等城市防御建筑,此外,还有桥梁、坟墓、烽燧等。
(二)园林设计中山水画元素的表现
山水画和园林设计都重视景观构图的元素,如山、水、树木等,它们之间的布局关系至关重要。就像绘画构图一样,园林设计也需根据设计者的情感表达和空间意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表达空间感的同时,要注意景观元素的位置经营,就像绘画一样,需要明确主次关系,然后进行合理的安排。
水景与山景的再现:山水画中,水景是构成作品意境的关键元素之一,包括湖泊、江河、溪流等自然水体。水景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再现,不仅延续了山水画的艺术精髓,而且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的创新应用,展现了园林空间的独特魅力。现代园林设计师通过精心的水体布局,如人工湖、喷泉、小溪等,模拟自然界中的水景,营造一种宁静而生动的自然环境。这种设计策略不仅为观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且具有实际的生态功能。水体的存在能够有效调节园林内的微气候,通过蒸发作用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进而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场所。
林木配置:林木配置显示了对传统山水画中植物景观的美学追求,更是生态功能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借鉴传统山水画中的植物元素,设计师能够创造出层次丰富、自然美感突出的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林木超越了单纯的装饰性角色,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选择和布局,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避暑的场所,而且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路径与流线的设计:设计师可以运用曲线、高差和视线引导等技巧,模仿山脉的起伏,打造出丰富多样的路径体验,使游客沉浸在不同景观之中。同时,路径设计也需考虑游客流动性,确保他们能够舒适自在地游览整个园林。
空间层次与景深感的创造:山水画运用的透视法等技巧,同样适用于园林设计。设计师可以利用不同高度的植物、建筑来打造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让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丰富的景观层次。
综上所示,石窟山水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园林空间构造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灵感和设计哲学。设计师巧妙地将石窟山水画元素与园林空间构造审美相结合,通过对空间的精心组织和景观的细腻营造,可创造出蕴含古典韵味的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唐凤鸣.默契造化 与道同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空间观念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空间构造[J].湘南学院学报,2009(4):79-84,94.
[2]祁敏轩.山静鸟眠云 水清鱼嚼月:论中国画透视的空间弹性[J].中国民族博览,2024(2):172-174.
[3]成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风景园林思想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4]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19.
[5]高源.北宋郭熙《早春图》的空间构建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3-98.
[6]刘媛洁.中国石窟寺壁画的图式空间秩序[J].天工,2022(36):10-12.
[7]马铭悦,张继晓.“经营位置”在文人山水画造境与文人园林造景中的联系与区别[J].包装与设计,2023(5):176-177.
[8]葛臣.敦煌石窟早期青绿山水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9]蔡玲.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创作语言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方式研究[J].匠心,2023(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