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理论在公共人文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024-08-20秦雨张若愚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7期

摘 要:公共艺术是城市人文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规划是构筑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城市公共区域建设过程中将其纳入专项规划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叙事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叙事在文化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叙事学原理与公共艺术规划实践的深度融合探讨,力求探寻二者间的共通点,旨在将叙事技巧系统性地融入公共艺术的规划策略之中,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人文景观建设工作,突出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叙事学;公共艺术;人文景观;公共艺术规划

一、叙事学与叙事性设计

(一)叙事学概述

叙事具有故事和讲故事两种理解方式:作名词时,可理解为“故事”;作动词时,可理解为“讲故事”,重在强调叙事的过程。叙事涵盖叙述者、接受者和媒介这三大核心部分,其中媒介包括建筑景观、绘画雕塑、语言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仅当作品具备核心特质时,它才被认为具有叙事的特性,而叙事学主要关注叙事作品中的叙事理论研究。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叙事,这使得叙事学的进步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上。

(二)叙事性设计

叙事学与建筑、景观、影视等多个学科的结合,使叙事学研究领域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叙事性设计理念着重于赋能设计师,在确保实用性基础之上,更添讲述深刻故事的技艺,以期更全面地契合大众诉求。此设计策略旨在紧密联结设计成果与人类深层的思考及情感世界。在此框架下,设计活动被视作一种传递深层含义的媒介,借助扣人心弦的故事叙述手法来阐述核心议题,进而促使受众通过与作品的情感互动,实现自我理解和认知的深化。

叙事性设计通过将故事的深层含义融入形式,建立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设计不仅注重外观的华丽,更重视内在内容的丰富,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带来新鲜感。叙事性设计确保形式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增强设计的文化深度、独特性和人性化,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二、叙事学与公共艺术规划

(一)叙事学在公共艺术中的必要性及应用

公共艺术最早是从西方传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现阶段,关于公共艺术与叙事结合的学术探讨,核心焦点已落在主题的情节化演绎、观察视角的转换、叙事元素的整合及叙事背景的嵌入等层面。公共艺术通过叙事手法的融入,不仅极大丰富了其内涵意蕴与情感交流的深度,也促使公众更深层次地领悟艺术作品的内在意旨,并主动予以接纳。鉴于叙事手法在公共艺术项目规划中的运用尚不普遍,探索东西方叙事理论的有机结合,用以指导公共艺术实践,显得尤为必要且具前瞻性。

(二)公共艺术规划引入叙事的重要性

叙事艺术因其本能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比直接的道德教育更有效。随着研究的深入,叙事开始与景观、建筑等非文本媒介结合,为这些领域带来新的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在公共艺术领域,设计者不仅要满足视觉和文化需求,还要触及情感层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艺术规划更具连贯性和文化深度,帮助公众更好地感受艺术作品。叙事技巧的应用让公共艺术更生动有趣,同时作为历史文化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体现了景观规划的社会关怀和情感投入。

(三)公共艺术规划与叙事学的相通点

叙事学与公共艺术规划相结合,需要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叙事学涵盖了两大核心内容:描述什么及如何进行叙述。从内容的角度看,叙事和公共艺术都是传达信息的手段,它们在根本上具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公共艺术规划的形式结构中,都强调内容的合理布局。这两方面都高度重视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反馈意见。在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内,其与公共艺术规划有几个共通之处。

1.关注读者和注重公众

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读者的参与和解读,叙事文本通过编排影响读者,让他们理解内容,享受阅读。读者深入理解的同时也在自我充实,构成了一个充满意义的互动模式。公共艺术规划应以公众为中心,强调观众的核心地位,类似于叙事内容对读者的重视。为了提升公共艺术的吸引力,需要采用策略吸引和引导观众,关注他们的体验和参与,促进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传播。

2.叙事内容和规划内容

叙事的核心内容,旨在向他人传达特定的信息。叙事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衡的,其涵盖了主题、情节和角色,这形成了基础的固定模式。人物会推动情节的进展,对主题做出响应。从外部角度看,叙事的内容会对文本的整体规划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明确公共艺术的规划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和整理内容主题。

3.叙述方式和规划策略

叙述方法包括文本的表达形式和叙述词汇,涉及叙述的逻辑、顺序、线索和节奏。不同的叙述者、编排顺序和语调会产生不同的文本效果和表达意图。在公共艺术领域,规划的定点布局是其展现方式,通过点、线、面的巧妙设计塑造特定场所特色,不同的布局手法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尺度、材质和色彩等元素作为控制因素,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叙述语汇。

三、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方法

(一)公共艺术规划的叙事特性

1.规划连续性之于叙事性公共艺术

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展现的一大核心特质,在于其艺术作品间存在着一种超越单纯视觉界限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明确的结构框架逻辑指引下,催生出新颖情境。这种精心设计的布局策略,确保了公共艺术各分散“叙事单元”间的逻辑连贯,清晰映射出故事的起承转合,使观赏者能沉浸于起伏的情节波动,深化并全面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层意涵。

2.叙事公共艺术的空间时间变奏分析

在叙事性公共艺术的构建中,通过对造型、材质、色彩及技术等多元叙事工具的集成运用,构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艺术的历史脉络、当下现状与未来展望,赋予观者独一无二的时间感知体验。此处提及的时间概念涵盖了客观物理时间和主观心理时间两大维度:物理时间作为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通常用来表征物体运动过程的先后顺序;心理时间则依据个人意识状态的变化表现出相对性,譬如游戏中的时间飞逝感与等待时的漫长感知。叙事节奏的调控,进一步影响心理时间的感知,丰富了情感体验的层次与深度。

(二)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的意义

1.重构文化艺术体系

在公共艺术规划中,关键在于明确传达内容和叙述方法。规划者需深挖当地历史和文化,找出相关的故事、价值、人物和事件,确立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核心信息,并构建整体叙事结构,如通过时间轴、情节线或主题线等,确保故事逻辑清晰。此外,塑造人物形象和选择叙述方式也很重要。

2.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的表达不仅是设计活动中最根本的驱动因素,也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在公共艺术的叙事性规划中,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特定的顺序和结构来组织公共艺术,使得文化故事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趣味。这种设计不仅能够触动公众的情感,还能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根据故事的线索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理解深度。城市化进程为城市带来的陌生感和冷漠感,迫切需要富有情感的叙事公共艺术设计来调和。

(三)策略性原则

1.文化特质性原则

文化特质性原则可以帮助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与当地居民建立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讲述与当地居民相关的故事,艺术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公共艺术就能够成为一个群体凝聚力的象征。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能够展现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魅力。它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体验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

2.规划可读性原则

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应具备易读性,确保公众能够理解,同时采用陌生化手法,打破常规思维,激发公众的兴趣。规划需考虑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确保内容易懂,并注重时间明晰、故事连贯和线索有序。陌生化通过多角度叙述、改变观察视角和情节组合,打破思维定势,同时在造型和材料上创新,但需避免过度晦涩,找到易读性与陌生化的平衡。

3.布局逻辑性原则

在叙事性公共艺术的规划中,布局逻辑原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逻辑的存在意味着组织的有序性,会激发公众的思考。

一是顺序逻辑。叙事顺序通过调整故事发展路径,提高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有时打破传统预期。公共艺术规划中,叙事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时间顺序编排,结构清晰,需构建亮点以明确主次关系。倒叙将关键内容前置,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突出核心。插叙在叙述中加入相关信息,帮助过渡、补充和展开,使展现更流畅完整,形象更丰富深入。

二是线索逻辑。线索可以被理解为事件发生的起点和方向,或者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维逻辑和整体结构中的元素。其结构设计巧妙地将各个情节串联在一起,确保了叙述的完整性、紧凑性和严格性。宏观上,叙事线索分为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单线叙事适用于内容简单、人物少的情况,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微观上,公共艺术叙事线索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物品和事件等。

4.情感引导性原则

叙事性的公共艺术规划旨在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和激励大众,因此,情感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在旅游体验的逐步展开中,逐步将公众无缝嵌入预设的叙事脉络,促使其在互动体验的递进中不由自主地“沉浸”,当个体成功驾驭自身情感时,实质上已掌握了激发公众积极参与的钥匙。唯有恰当的情感导向,方能打破心灵与物理空间的隔阂,加深二者的对话与共鸣。

(1)叙事结构的组织策略

叙事结构遵循经典的三段式架构——起始、发展与终结,每一阶段均需细腻捕捉公众的心理波动与情感反馈。作为叙事起始点的公共艺术规划,其任务在于揭开深层次文本意涵的面纱,叙事的推进则应不断激发公众探求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情节的逐步深化,主题与叙事线索理应愈发鲜明,条理清晰。为有效唤起公众的探索意愿,突破其常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可采用陌生化策略激活受众的感官体验,促使其持续沉浸在叙事空间之中。

(2)叙事环境的构建与情感催化

在叙事型公共艺术的规划实践中,营造适宜的叙事氛围对于情感的萌发与深化具有促进作用,这一过程需兼顾生理与心理双重视角。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叙事序列与节奏的设定对营造整体氛围起到决定性作用。宏观上,通过精心编排情节序列及故事动态变迁,可创造出多样的情感氛围。叙事的核心虽聚焦于事件的全貌描绘,但在细节处理上应有所偏重,旨在调节观众的情感走向与兴趣焦点,以维持其情感投入与兴奋状态的动态平衡。

从生理学层面来看,个体的空间叙事氛围通过细节构建,公众主要通过感官体验。其中视觉是关键,通过环境布局和模拟气象,如雾气,以此增强叙事感。听觉次之,通过自然和人为声音识别空间,声音系统规划利用声音扩大公众想象空间,营造氛围。运用通感在细节上激发公众情感,增强体验。

(3)公共艺术的交互体验

增强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特质,可显著提升公众的介入程度,并在情绪导向上发挥正向效能。例如,在素材选取与形态构思上匠心独运,促使观众停留观赏乃至主动投身其中,携手完成公共艺术的现场演绎。借助让个体亲身融入特定情境的策略,不仅能丰富体验的乐趣,还能促进公众向情感与意涵深层次的探索,进而深化人们对所在地的情感依附与认同感。

四、结语

叙事性公共艺术规划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公共空间的内涵,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传统及融合现代元素的可能性,通过公共艺术的呈现,使观者在感知当代社会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文化的延续。因此,规划者的责任不仅在于创造艺术品,更在于引领观众走进这些作品的背后故事,让公共艺术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董奇.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规划实践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杜宏武,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10):248-251.

[5]吕勤智,于稚男.以人文景观创造为主体的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07(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