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视角下城乡循环路径探索与分析

2024-08-20舒懿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7期

摘 要: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之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充分发挥乡村的重要作用,畅通城乡循环,打通“双循环”关键一环。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在湖南省长沙宁乡市老粮仓镇长田村美丽屋场设计过程中,从人才循环、产业循环、科技循环、文化循环多方面探索并分析城乡循环路径,为城乡循环路径探索提供实践参考,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城乡循环路径

2020年5月,“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被首次提出,此后“双循环”逐渐成为近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1-2]。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一文提出,需要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这进一步强调了城乡循环的重要性[3]。

目前国内关于城乡循环路径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践路径的分析与总结。本文从人才、产业、科技、文化四条循环路径出发,探索路径的可行性,以期为学者提供实证参考。

一、项目背景

长田村是湖南长沙市宁乡市老粮仓镇下辖村,位于宁乡西部,由原双田、松槐两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6.8平方千米,辖9个村民小组。其距离宁乡城区约50千米,距离老粮仓镇区约2.7千米,村内主要对外交通为省道S326。农作物特产资源以稻谷为主,有全国闻名的“宁乡花猪”养殖场——长田生猪养殖场。该村为湖南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国家一系列乡村振兴文件及湖南省的全力推进下,长沙市先后出台了《长沙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规划纲要(2021—2025)》《关于印发长沙市全域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对长沙市的乡村建设、美丽屋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基于这一背景,长田村启动美丽屋场建设项目。

二、城乡循环发展路径的实践探索

打通城乡循环是构建“双循环”的重要环节。国内学者对“双循环”的主要问题以及循环路径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

“双循环”体系下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需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可以通过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这一途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4]。城乡经济循环的内涵在于合理统一的城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化[5]。

基于费孝通小城镇思想,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主要有三大原因:资源不对称流动、人力资本不足、社会资本缺乏[6]。

李俊高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土地市场化改革,制定资本下乡的管理规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从消除市民下乡返乡的体制障碍、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可持续经营、引导工商资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助力器、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基建设施布局等方面着手[7]。

在长田村美丽屋场的建设过程中,总结各学者经验,从人才、产业、科技、文化四个角度出发,探索城乡循环发展新路径。

(一)人才循环

当前,传统“落叶归根”的城乡人才循环机制被打破,人才呈现单向的由乡村到城镇的流动[8]。乡村的发展曾经一度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本土的人才大都到乡村以外的地区去谋求发展,取得成功后就在当地安家立业,脱离了故土,所以出现了人才单方面流向城市的现象。现如今,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人才循环也成为城乡循环的关键一环。人才循环包含人才前往乡村发展、人才前往城市发展两个方面,即人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人才流动到乡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二是乡贤回村,是乡村本土人才的回归。

随着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对比显著,黄洁的研究认为,中国人身上有着强烈的“土地情结”和“家情结”,而“情结”正是引发城市人到乡村的重要动机[9]。这样就吸引了部分城市人来到乡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根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要求,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10]。乡村要发展,凝聚一批有知识、有见识的青年人才至关重要。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及各省市的传达与执行,一批有为青年深入乡村,参与乡村的建设发展。

村民对本土人才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所以他们作为熟人社会中的成员返乡参与建设,具有外来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11]。本土人才属于新乡贤的一类,新乡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本土本乡人士、多元化的职业精英、热心故乡公益事业[12]。

在长田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这两种形式都得到了展现。政府部门年轻干部为乡村的发展带去了新的活力,凭借全新的能力以及宽阔的视野,为乡村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城市青年人才到乡村的重要一环。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周里冰、湖南鼎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良、立邦工程南区销售公司总经理黄卫东、立邦工程南区销售公司湖南大区总经理汪飞等人都积极投身了家乡的建设。他们原来就是长田村的村民,或者与长田村村民相熟,后外出就业,如今落叶归根,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出谋划策。湖南鼎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长田村部分道路、广场的建设项目,立邦工程为长田村捐赠外墙涂料产品,通过建筑更新改造一站式涂装解决方案,助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产业循环

乡村的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无论是产业类型还是产业发展速率,往往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叶敬忠等以生计资源为出发点,以健康特色农产品为产业,以城市普通消费者对健康食物的需求为对接出口,以“巢状市场”为组织形式,通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相互信任及共同参与,将生计资源和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落后人口的收入,实现可持续的精准帮扶[13]。

长田村充分利用本村特色农产品——宁乡花猪,联合老粮仓镇其他9个村(社区)如星石村、金洪村、唐市社区等,以原有基础、村民发展意愿等为依据,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成立长沙粮仓在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粮仓在线”)。入股方分别为村(社区)、镇商会与运营商,其中,全镇10个村(社区)共占80%的股份,通过实施“固定+浮动”分红机制,优先保障村级集体获得固定分红,既创造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直接普惠百姓。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10个村(社区)为“粮仓在线”打造生产基地,实现抱团发展。通过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线上线下拓展销路,实现农民增收。

自2020年8月运营至2022年5月,“粮仓在线”总营业额达1 700万元,纯利润408万元,全镇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30万元,其中三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平均每村超过20万元。

(三)科技循环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14]。科技应用于乡村农业比较多,诸如生物育种等,也有诸多科学研究技术、专利在乡村建设中得到了应用,比如微生物污水处理等技术。

在长田村选择试点,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图1)。通过农户三级沉淀化粪后,利用管道介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净化处理,用于农田灌溉,以减少农户生活污水对池塘、水系的污染,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四)文化循环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文明形态和社会文化体系。近代以来,乡村的文化和文化治理演化与发展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使乡村建设与文化建设、文化能力建设产生了历史性改变[15]。乡村文化治理除了吸收与借鉴城市文化治理的经验与理念外,也要保持本身的特色与属性。随着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影响的加深,加强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意识至关重要。

长田村将县志中和村民口口相传的关于长田村的历史,以及各个屋场的发展过程,用文化石碑的形式留存下来(图2),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石碑上的文字了解长田村的历史,使当地的文化得以传承与传播,并持续扩大影响力。

三、结语

在长田村各美丽屋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村庄现实情况,吸收城乡循环发展相关研究经验,实践了人才循环、产业循环、科技循环、文化循环的循环发展路径。在尝试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下城乡循环路径的过程中发现,循环路径并不是分离与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才循环路径会影响产业、科技、文化的发展与选择。产业循环路径则影响到村民中的有志之士会不会留在村庄继续发展,产业的进步又能优先选择先进的科技用以建设乡村。科技循环路径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为人才、产业的选择提供了多种方向。人才、产业、科技在过程中又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又将继续传播与传承下去。可见,四条路径互相作用,选择适合的循环发展路径,可以发挥“1+1>2”的效果。

未来,在乡村建设发展进程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局势下,可以尝试不同循环路径的搭配与组合,结合乡村的发展情况与当时的政策,探索不同城乡循环路径的可行性,积累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总结适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城乡循环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EB/0L].(2020-02-01)[2024-04-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10/31/c_1126680390.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4-04-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eqid=f07b7cee00003e4d0000000364660f35.

[3]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先锋,2023(4):5-7.

[4]耿慧志,刘子健,张天宇,等.双循环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对城乡发展的影响[J].城市学刊,2020(41):45-52.

[5]冯淑怡,鲁力翡,王博.城乡经济循环下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4):4-12.

[6]陈心想,蒲威东.城乡资源有机循环与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3-51.

[7]李俊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内在动力机制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87.

[8]费孝通.损蚀冲洗下的乡土[N].大公报,1947-12-07(2).

[9]黄洁.从“乡土情结”角度谈乡村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3(5):24-26.

[10]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4-04-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11]李周.农民流动:70年历史变迁与未来30年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9(5):2-16.

[12]姜方炳.“乡贤回归”:城乡循环修复与精英结构再造:以改革开放40年的城乡关系变迁为分析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18(10):71-78.

[13]叶敬忠,贺聪志.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9(2):137-158.

[14]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2-03)[2024-04-01].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15]胡惠林.城乡文明融合互鉴:构建中国乡村文化治理新发展格局[J].治理研究,2021(5):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