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两突破”矩阵下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4-08-18袁剑锋郭建卫
■摘 要:本文从劳动教育评价的现状出发,在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经过系统论证和实践探索,提出在“五度+两突破”矩阵下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以期推进劳动教育走向规范,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些文件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将学生的劳动教育参与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实现对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学段的综合评价。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正逐步发生变化。鉴于此,笔者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对象,在相关评价理论及政策的指导下,提出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更加科学,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职业院校都将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一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相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优势为依托,改革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并在劳动教育实习、实训、实践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和部署科学的育人方式。劳动教育课程日渐普及和完善,对该课程如何进行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的难点。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仅仅是凭借学生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或者依据相关课程的签到次数,这样的考核方式会降低教师和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虽然劳动教育不以传统考试作为衡量标准,但“考核”与“评价”环节仍至关重要。然而,众多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针对劳动教育的有效评价标准和体系,这直接影响到劳动与教育双重功能的融合与发挥,导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脱节,育人过程显得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可以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体把握,另一方面也能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起到监督作用。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存在重视管理价值,轻视教育价值;重视共性指标,漠视个性发展;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素养提升等问题,其原因是劳动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不正确、评价政策制度不健全、评价标准不科学。
(一)评价主体受限,劳动评价不够全面
当前,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没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任务普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承担,且劳动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劳动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程中占比较小,课时量和师资投入不足,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存在差异。大多数职业院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劳动课程,导致劳动教育“边缘化”严重,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劳动教育师资短缺,晋升渠道不明确,使得整体师资水平较低下。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时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跟踪,评价结论主要依据考勤和实践过程成绩,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二)评价内容空泛,劳动素养评价欠缺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通过劳动教育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后,形成与自身相匹配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品质等。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基本上以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为主,主要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对于培养创新的劳动精神、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等综合性素养的关注度不高。
(三)评价方式简单,难以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奋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良好的劳动精神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也是其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大多以结果导向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实践成果,而对于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收获与成长等素养方面的考核欠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推崇脑力劳动、歧视体力劳动,对劳动的价值观存在认识偏差。
(四)跟踪监测不力,劳动教育成效不佳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领导管理和教学管理。通过建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劳动教育工作,将劳动教育政策落到实处,保障劳动教育的人、财、物各方面的供给,推动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对上级政策文件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但仍有一部分职业院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这些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参差不齐。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中负责讲授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专业结构相对单一、参与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专业背景与劳动教育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短期效果,还可能对长期的教育维护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而应更加注重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五度+两突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践探索
(一)发挥劳动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开展劳动教育评价有高度
劳动教育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劳动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劳动。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价值观问题,劳动教育才有意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认清劳动的本质与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全面调动学生的身、脑、心、情、意,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为目标导向,从而探寻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途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基础劳动形态还是新兴劳动形态,都在不断为人类的日常生活作贡献,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二)实现劳动教育评价三阶递进,劳动教育评价有深度
打造劳动教育评价的三阶递进,旨在构建一个逐步深入、有深度的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他们逐步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对劳动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应用,这一阶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第二学年为发展阶段评价: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实践;第三学年为拓展阶段评价: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高阶能力进行评估,如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这一阶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针对每个递进阶段,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以便教师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劳动表现。同时,各阶段的评价标准应该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逐步递进的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引导他们逐步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劳动教育主体差异,体现劳动教育评价有梯度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家庭背景等个体差异。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评价方式。在制定劳动教育评价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可以将评价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挑战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而挑战目标则是为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素养和兴趣的学生设定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为了体现劳动教育评价的梯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于基础目标的评价,可以采用简单的观察、记录等方式;对于发展目标的评价,可以采用项目评价、案例分析等方式;而对于挑战目标的评价,则可以采用更高层次的论文撰写、创新实践等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评价结果,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更高的期望和鼓励;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劳动素养。
(四)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改进劳动教育评价有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要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并改进劳动教育评价,这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教学能力,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完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企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和平台。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做到劳动教育评价有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构建劳动教育良性循环体系,使劳动教育评价有厚度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正向的、持续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循环机制。这样的机制能够确保劳动教育评价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延伸到学生的劳动实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方面,具有实质性的厚度。强化劳动实践与评价的关联,确保设计的劳动实践活动应与评价目标紧密相关,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真实展现其劳动素养和能力。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职业院校可将各阶段劳动评价结果纳入学生评优评奖等重要参考指标,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毕业条件写入档案。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实现经费投入和部门管理 “两突破”
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投入和相关部门良好的管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职业院校学生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劳动教育理念,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要经常参加相关研讨会、交流会和专题培训会,进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社会群体组织的作用,如校友捐赠、企业投资等,实现资金渠道的多元化,获得充足的资金,满足劳动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的需要,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确保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劳动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人员进行梳理、调配,保证劳动教育计划有序执行。
四、结束语
为确保劳动教育课程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职业院校不能仅仅通过增加学分来体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这样可能会在无形中增加学校和学生的压力,要从多角度出发,要综合考虑职业院校特有的育人模式和发展轨迹。基于此,构建一个与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紧密契合、具备动态监测功能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还能促进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其.当前劳动教育实施背景下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37(10).
[2] 韩天骄,苏德.劳动教育的本质解构、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基于身体视域[J].现代教育管理,2022(8).
[3] 你不全知道的劳动世界[J].教育学报,2020,16(6).
(作者:袁剑锋,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郭建卫,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