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研究

2024-08-17陈金鑫李亚男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7期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教育强国的重要突破口,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该文以残疾大学生为倒,在调研分析其数字素养现状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7.074

中图分类号:G 71;TP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7-0-0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CHEN Jinxin, LI Yanan

(Shan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Jinan 25002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breakthrough in building a digitally strong educational nation. Cultivating and enhanc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vital aspect of this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conducting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ir current digital literacy statu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propose targeted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digit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cultivation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中央网信办发布行动纲要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进行部署,强调其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战略与先导性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促使教育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和内在要求[1],这意味着要重视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以更好地推动教育领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教育强国的重要突破口,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而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数字素养水平又是验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绝不能让残疾大学生掉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初步建成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稳步提升,数字鸿沟加快弥合。”

2 研究意义

数字素养对残疾大学生意义重大,关乎国家战略实施和政策落地,利于特殊群体共享数字化成果及构建友好数字社会。其可助残疾大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护隐私与网络安全,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增强自信和自主能力以更好参与社会和就业。本研究丰富数字素养理论体系,顺应时代要求,完善针对残疾大学生的相关理论,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依据,推动特殊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下高质量发展。

3 核心概念界定

3.1 残疾大学生

根据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与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1年第2号公告),GB/T26341-2010的分类原则,将残疾人按不同的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因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存在认知和行为障碍,在参与数字社会活动时各方面受到限制,故本文研究调查选取的对象是听力言语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的大学生。

3.2 大学生数字素养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公民应具备的一系列素质与能力集合。具体有数字意识等。结合残疾大学生身心特点,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指其具有数字意识,掌握知识技能,能运用数字化工具处理信息,在日常可利用数字资源交流与学习,还具备一定数字安全意识、知识、道德责任素养与技能。即残疾大学生要在数字方面有认知和能力,能恰当运用数字,并在安全、道德等方面有良好表现,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

4 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

基于大量参考文献,调查问卷设6个维度、30道客观题,发放180份回收163份,回收率90.6%。经对调查数据统计处理,以此评估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下面展开具体维度分析。

4.1 数字意识

残疾大学生的数字意识是提升数字素养的前提,可助其融入数字社会并解决困难与判断信息。调查表明,仅5.52%完全不知数字素养概念,却有95.7%遇到不了解的愿积极搜数字资源学习,93.25%能积极应对新技术并掌握。可见他们虽然对数字素养概念了解不足,但是数字意识较强,运用意愿强烈,只是专业术语和概念理解有欠缺,后续需专门学习或培训来强化,从而全面提升数字素养,让残疾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

4.2 数字知识

数字知识是数字素养关键要素,残疾大学生经系统学习应储备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熟悉信息渠道平台等。调查发现,11.66%对基本软硬件及操作知识了解不足,10.43%对数字信息渠道与平台了解不够,检索专业信息用专门数字检索平台的仅53.37%。这说明残疾大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中对其利用率不高,不过多数对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有一定了解,可满足日常基本需求。由此可见,残疾大学生数字知识有基础但不均衡,专业领域的数字知识运用需进一步提升。

4.3 数字技能

数字技能是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体系核心,熟练使用电脑和智能设备、自主高效完成信息操作并利用其满足生活需求至关重要。调查发现,3.7%肢体残疾学生因身体原因无法熟练使用,93.25%学生可自主完成一般信息检索。这意味着多数残疾大学生数字技能可满足日常,小部分因残疾受限需特别关注并以其他方式助其提升。总之,必须重视残疾大学生数字技能培养提升,对特殊群体给予更多支持,使其能更好适应数字时代,进而提升生活质量与参与度。

4.4 数字交流与学习

在数字社会中,残疾大学生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交流很重要,如熟练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满足社交需求及借助资源自主学习提升知识水平。问卷显示,96.93%的学生能使用微信等软件进行数字化社交交流,92.03%的学生可网上发布原创内容表达感受等。可见,绝大部分残疾大学生有数字交流与学习能力,能熟练运用智能设备和数字平台与他人沟通交流及学习,这体现了他们较好地适应了数字环境,能利用数字资源提升自己和融入社会。

4.5 数字内容创造

数字社会中数字信息烦杂且质量不一,残疾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问题时,需在不同数字场景下,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适当工具,对其重新加工处理以转化为新信息内容,即具备数字内容创造能力。问卷显示,15.95%的学生不太能将经验成果转化为数字资源,12.88%学生不太能利用资源创新学习模式和改进学习方法。这表明相当部分残疾大学生数字内容创造能力不足,需通过学习或培训来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环境并有效利用数字资源。

4.6 数字安全与责任

在数字社会,残疾大学生参与数字化交流有数字痕迹,要保护信息、防范危害、遵守公约并承担安全责任来维护数字生态。问卷分析表明,6.75%学生不太能应对网络风险,1.84%学生不太懂保护隐私信息。这意味着多数残疾大学生虽有较高数字安全意识和责任水平,但分辨网络诈骗、虚假信息能力及营造良好网络风气责任感仍需提升。需加强这方面教育引导,让残疾大学生在数字环境中更好保护自己并履行责任,以促进数字社会健康发展。

5 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策略

高等学校应秉持为学生发展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满足残疾大学生数字生活需求,提升其数字素养,将之培养成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知识技能,能数字交流,具终身学习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2]。

5.1 制定数字化转型宏观战略规划

高等学校要遵循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律和残疾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等级、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年级的残疾大学生,切实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数字资源,补齐短板,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数字化转型宏观战略规划。

5.2 加快建设无障碍数字校园

高等学校需完善无障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公平的体系。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部署,拓展网络覆盖与提升质量;优化无障碍数字校园布局,完善综合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要充分调研残疾大学生对无障碍设施的诉求,涵盖智能安防等各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使无障碍设施更便捷易用,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数字技术为残疾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增添便利,营造良好数字生活环境,让他们能更好地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和发展。

5.3 完善教师数字技能培训体系,提升数字

化教学能力

建立健全教师定期数字技能培训制度,针对教授不同专业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教师开展全教学流程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以及数字管理能力。优化教师线上网络学习平台,丰富数字技能培训内容,提高教师数字授课胜任力。

5.4 构建创新驱动的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与

技能培育体系

首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修订方案时要更注重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增数字素养必修课,且将其贯穿思政课等课程与实践全过程,强化知识技能,提升培养质量。其次,丰富数字资源专业课程建设,根据残疾类型等开发不同形式的专业数字课程,同时利用优质线上学习资源提供动态优质服务。再次,打造优质数字精品教材,内容、形式与功能应随数字技术进步而变,针对听力残疾大学生可利用数字技术将抽象知识制作为三维视频动画形式的精品教材以补偿缺陷。第四,开展数字素养相关课外实践,如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第五,搭建产教融合数字教育资源校企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校园,推进相关课程和基地建设,实施协同育人项目,建设数字化产教融合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促高质量就业。最后,加强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全建设,构建积极正向数字安全责任感,鉴于残疾大学生心理特征不同,高校应重视其心理健康,辅导员定期辅导,使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且培养其正确三观,遵守数字伦理规范,承担数字社会安全责任。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提升残疾大学生数字素养和综合能力,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3]。

6 结束语

数字时代,培养、提升和评价残疾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激发残疾大学生投身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增强残疾人大学生数字化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残疾大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数字实践能力,为残疾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较高的数字素养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残疾大学生群体的数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吴砥,朱莎,王美倩.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的一体化建构:挑战、原则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07):43-49+63.

[2] 纪玉梅,王照林.数字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创新路径分析[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

[3] 郭利强.数字时代的教材编制:技术伦理与风险规避[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