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术后要做好随访
2024-08-16董建辉
1.为什么需要随访?
监测排斥反应:即使患者已经接受了新的器官,他们的身体可能仍然会将其视为外来物并尝试排斥。定期的随访可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排斥的迹象。
药物剂量调整:移植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但这些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带来问题。
早期发现并发症:除了排斥,还有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如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定期随访可以确保这些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2.随访的频率如何?
器官移植术后的复查频次,原则是先密后疏,终身随访。当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术后1个月内应该每周复查1~2次;2~3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3~6个月每2周复查1次;术后6个月至1年每月复查1次。2年以上,每2个月或每季度到医院随访1次;5年以上,最少应每年随访1~2次。
3.随访的内容有哪些?
疾病治疗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重要检查检验结果的变化情况等。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血压、尿量和体重变化等。
化验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糖、血脂以及免疫抑制剂浓度监测等。
特殊检查项目:如有需要可通过彩超、CT、核磁共振、移植物穿刺活检等,来查看新器官的位置和功能。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器官移植受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术后需要坚持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心理评估:移植手术和后续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心理支持和评估也是必要的。
4.随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出于对受者健康的考虑,受者及其家人应该掌握移植术后基本的护理常识和简单的应急处理方法。建议受者家中备下列物品: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常用消毒设备及药品;出院时,请留下住址及联系方式,并记下移植中心和移植医师的联系方式;每次门诊复查前,提前准备好当前的用药情况,将想要咨询的内容及要做的检查项目告知医生。
患者应该积极参与随访,遵循医生的建议,及时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症状。此外,他们还应该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以确保新器官的功能正常。
以肾脏移植术后为例, 记录每天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以监测移植肾功能。尿量是调节人体内水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观察移植肾功能最直接的指标。在无法估计每天不显性失水的情况下,体重是一项间接指标。应该每天记录尿量及称体重1次,并根据尿量和体重调节;也需注意尿的颜色、量的变化,夜尿增多、蛋白尿、血尿是排斥反应的信号。贫血是慢性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之一,应观察有无全身疲乏无力、贫血的症状。如果有感冒或其他感染发生,注意记下发生的时间及用过的药物;还需注意观察移植肾的变化及疼痛等状况。
总而言之,复查随访是移植术后健康监测的重要一环,定期复查可及时了解移植器官的功能状态、了解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便于及时调整,提前发现并发症,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