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生产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4-08-15王元瑞

时代汽车 2024年13期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科技的发展催生出大量复合型人才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及专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为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通过完善内容设计、创新教学媒介、拓展教学方式、多维教学评价等多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融合新技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及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培养生产物流管理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 课程思政 生产物流管理 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并且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意味着课程思政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必然之路。

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指出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在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座谈会中指出,新文科建设要与新科技融合、建立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培养新的文化人以及国际化专业人才[2]。2020年11月,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上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发展,新知识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技术突破,进一步带来了产业的全方位变革,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注重学科及新科技的融合,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参与国际化并逐渐引领国际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崛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也成为当前新文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基于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本文以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具有文化自信和坚定信念的复合型生产物流管理人才。

1 完善内容设计,育人体系系统化

为了支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资源建设必须具备强烈的逻辑性及系统性。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从毕业要求达成度出发,精心规划了教学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具体内容,以此来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深度重构。这一重构过程不仅追求深度与广度的平衡,更要求逻辑结构的清晰,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重构后的课程内容采用“4+4”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作为主线,将课程划分为概述、计划、供应和生产四大模块,同时强调生产布局设计、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资源管理和生产质量控制四大关键项目。主线清晰的同时串联思政及新技术的案例,将零散的思政元素和科技案例整合成一系列主题,使得育人过程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温广辉等学者强调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符合核心价值观和主题、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时效性以及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3]。基于以上准则,经过多方面筛选及审查,最终决定选取具有行业影响力、具有创新技术的优秀民族企业及高精尖产品作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概述章节,以比亚迪、大疆等优秀企业的运营过程及产品生产过程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及新科技的融合。在生产布局设计项目中,将教学内容与中国制造技术新突破进行融合,通过展示《大国重器》节目中六代柔性屏幕生产、高铁之芯IGBT芯片制造、大飞机C919的自主研发等相关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布局形式的实际应用情况,同时感受中国制造的飞速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在生产计划编制项目中,分析企业计划体系的逻辑,通过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等之间的关系,强调局部协调实现整体最优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系统优化思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生产资源管理项目中,通过京东全流程智能无人仓库、菜鸟国际智能仓库等案例,了解互联网的前沿应用,探讨仓储管理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革命性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生产质量控制项目中,通过飞机发动机、运载火箭、光学遥感卫星、核压力容器等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高精度、高标准、高要求的生产质量管理将中国制造推向高端,走进世界前列,培养学生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工匠精神。

2 创新教学媒介,育人思政兴趣化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带来了契机,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供了载体[4]。在科技新时代,学生接触的资源及信息较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媒介的创新使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例如前文提到的视频栏目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大国重器》栏目中相关视频片段,利用直观感知帮助学生理解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视频的分析、对比、探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内涵,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录制微课小视频的形式进行讲解及答疑。例如,在生产计划编制项目中,以物料需求计划为主题录制微课小视频,分析物料需求计划编制的目的,逐步分解计划编制过程并进行算例介绍。视频针对学生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具有深度的知识,便于学生课上学习及课后复习。此外,本课程还选取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国家精品课《生产管理》及部分优秀制造业官网作为学习辅助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形成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教学方式,育人手段多样化

推行新文科背景下的思政改革,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能力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科教融合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讲授、小组探索、课堂汇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时注重启发引导,强调知识逻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生产质量管理演变章节中,以长城、襄阳城图片进行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质量的追求,进而引出质量管理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特点及局限性。以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统建筑吸引学生注意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

其次,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创设任务情景由学生自主探索,简单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小组任务中明确分工,学生进行探索并汇报,评价环节由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例如在生产质量控制项目中,学生进行分组任务,各小组选择不同的优秀知名民族企业,搜寻其质量管理相关资料,分析该企业质量管理的优缺点并提出改善方案,输出报告并在课上汇报。汇报后由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在企业生产方式章节,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预习任务,学生从精益生产、同步制造、智能制造等相关主题中任选其一进行深入探究,并在课堂上进行为时2-3分钟的快闪汇报,快速的总结生产方式的特点、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以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参与度。

第三,科教融合。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实践经验表明,科教融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阅读最新科技文献,提升对前沿知识的认知。例如,在介绍制造业发展趋势时,学生课前研读论文“智能制造政策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在课堂上进行文献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智能制造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加深学生对制造前沿知识的理解,感受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学生的学科自信及民族自信。在生产质量管理章节,带领学生研读文献“有关航天科研工作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研究”,分析质量管理对航天工程等高科技集成产品的重要性,以及在航天科研工作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情况,感受我国航天工作从业者的严谨以及航天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

4 多维教学评价,育人评价过程化

课程评价要以能够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原则,本课程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法,采用“过程+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在考核评价时注重形成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学生将学习展开至全过程,使学习过程扁平化,学习过程全程发力,从而推动学习的扎实进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要明确考核指标,保证考核指标的具体性、可测量性,同时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设置指标比例,利用学习通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勤、课堂加分、线上测试、作业完成、小组贡献等情况,让评价有理有据,同时定期公布积分排名,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 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及专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生产物流管理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本文提出通过完善内容设计,育人体系系统化;创新教学媒介,育人思政兴趣化;拓展教学方式,育人手段多样化;多维教学评价,育人评价过程化等方式,在课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及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实现生产物流课程的“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需进一步按照新时代要求,总结教学经验、完善课程资源、提炼教学方法并进行课程设计创新,持续提升课程质量,进一步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具有民族自信及坚定信念的复合型生产物流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科技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GKZLGC2022138;广东科技学院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 GKY-2022CQJG-4;广东科技学院智能物流创新科研团队 GKY-2020CQTD-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1-12-10.

[2]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3]温广辉,付俊杰,万颖,等.多学科交叉类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科学与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为例[J].控制工程,2024,31:1-8.

[4]邱静文,李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4):47-50.

[5]向小薇,周建中.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