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加速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

2024-08-15谭俊彬

时代汽车 2024年13期

摘 要: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由于历史进程、产业基础和政策导向的不同,各国形成了政策法规持续创新、“智慧国家”超前布局、专项基金推动研发、“政产学”一体化等发展路径。本文梳理了上述四大路径后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应从完善产业标准和法规、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优化生态创新融合体系、加快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发展步伐。

关键词:智能网联 新能源汽车 经验

1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全球产业链日益完善,驱动产业加速发展。近年来,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持续优化与壮大,从上游关键组件到中游整车集成与解决方案、直至下游应用形成了紧密高效的全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中感知系统的传感器制造商加快提高检测精度与稳定性。决策层的芯片和算法等开发商致力于提供高效能、低能耗的计算平台,发布更加智能的驾驶指令。产业链中游整车制造与解决方案环节将各类软硬件整合至车辆平台,传统代工厂实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甚至推出多元化、定制化的智能电动车型。智能网联汽车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下游服务市场的出行服务领域,相关企业提供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共享汽车、无人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模式。

多领域技术实现突破,加快汽车智能化水平提升。全球车联网、高精度地图等技术加速应用,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大幅提升和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特斯拉Autopilot系统不断迭代,已具备高速公路自动导航、召唤功能等辅助驾驶能力,并加速向完全无人驾驶推进。车联网(V2X)通信方面,5G技术的商用化加速了V2X通信的发展,推动车辆与周边车辆、基础设施、行人甚至云端实现低延迟、高可靠地通信。高精度地图与定位企业通过融合卫星定位、惯性导航、视觉识别等技术,实现了“厘米级”定位精度,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精准的行驶指导。

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城市化程度加深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也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根据《IDC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分析,未来智能网联车的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约16.8%。全球范围内对自动驾驶技术持续投资、5G基础设施快速部署,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规模将达到7830万辆,到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规模为8930万辆。

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完善,推动场景示范应用。全球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路、网、云、图等高效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改造。美国、瑞士、韩国等加速5G基站部署,为车辆间的即时通信、远程控制、高清视频传输等提供了可靠保障。建设车联网平台与数据中心。各大车企与科技公司构建车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支持车辆远程诊断、软件空中升级(OTA)。提升智慧道路建设水平。全球多个城市和地区推动建设智能道路、自动驾驶测试区等,模拟各种真实交通环境,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实地验证。

2 国外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美国在政策法规方面持续创新,促进技术快速迭代和商业化探索。美国通过塑造灵活的监管框架、前瞻性的立法,以及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创造了有利环境。构建健全的监管环境。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采取了灵活的监管策略,鼓励技术创新与保障安全并行发展。2016年,NHTSA发布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汽车政策文件——《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随后在2017年和2020年分别更新为《自动驾驶系统2.0:安全愿景》和《确保美国自动驾驶领先地位:自动驾驶汽车4.0》,逐步细化和适应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明确安全评估标准、数据记录与共享要求,为自动驾驶测试和部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各州发布多样性措施。加州、亚利桑那州、密歇根州等在联邦政策框架下,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法规。如,各州政府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允许在公共道路上逐步开放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测试和商业运营许可,促进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法规的实践检验。强化跨部门协作。2019年,美国成立了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导委员会,集合了交通、科技、商务、安全等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私营企业等不同主体协调政策制定和监管。同时,NHTSA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合作,确保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频谱资源分配,推动V2X通信技术的发展。

新加坡不断扩大测试区域和开放试点,推动“智慧国家”超前布局。新加坡注重打造全球智慧城市,持续加速试点部署,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革新。持续扩大测试区域。新加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拓展自动驾驶技术专用测试区域,从最初的“新加坡智能车测试中心”(CETRAN)等封闭测试场,到后来的限定区域公开道路测试,再到将整个岛屿逐步开放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实施分阶段、渐进式的测试策略,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成熟。加速商业化探索。新加坡鼓励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应用试点,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将自动驾驶技术融入公共交通、物流配送、个人出行等各个领域。例如,自动驾驶接驳车在圣淘沙、樟宜机场等地的成功运营,以及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等试点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智慧国家”超前布局。新加坡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智慧国家”整体战略紧密结合,政府通过构建包括5G网络、物联网传感器、智能交通管理平台等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通讯能力。同时,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流量管理,减少拥堵、提高道路安全,使城市交通更加智慧化、人性化。

英国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成立自动驾驶中心、建设测试场地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研发与部署。英国将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新战场,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发展和应用部署。早期布局与专项基金。自2014年起,英国即前瞻性地直接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设立2亿英镑的专项基金,持续激励企业创新与国际合作,为早期概念验证和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动力。政策框架与监管创新。2015年,英国交通部和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联手,共同创建了负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构建政策体系和协调研发项目的“互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2022年,英国出台《互联和自动出行2025:在英国释放自动驾驶汽车的效益》,制定了2025年在英国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落地路线图,构筑包含审批、授权、操作者许可、使用监管、事故调查在内的监管框架。测试场与实际道路测试。英国建立了米尔顿凯恩斯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小镇等多个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遵循封闭实验场所-封闭道路-公开道路的测试顺序,通过数据反馈,不断优化系统性能,为技术成熟和公众接受度提升奠定基础。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英国积极参与国际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探索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测试验证、法规与标准更新等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跨国界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以“政产学”一体化模式,构建了良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日本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强调政府(政)、产业界(产)、学术界(学)三者的高效对接与协作,旨在整合资源、加速创新。国家规划战略引领。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自动驾驶系统研究开发计划》等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近年来,经济产业省、警察厅等部门持续完善制度规范,修订《道路交通法》等,为技术测试和L4级商业化应用、数据保护等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产业界技术深耕与跨界合作。引导丰田、本田等汽车巨头加大内部研发投入、开展跨界合作,共同攻克自动驾驶、车联网、算法等核心技术难题。如,2005年日本启动的智能道路计划推动成立了包括共计223家公司和机构共同参加的开发联盟,加速了技术成熟与市场应用。促进学术界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高等院所凭借深厚的科研基础,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算法创新、安全评估等方面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例如,以东京大学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先进智能出行株式会社,主攻自动驾驶集成化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化。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为确保技术安全可靠,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高度仿真的自动驾驶测试场加速技术迭代。如,2016年启动建设的日本机动车研究所J-town试验场地等提供了多样化道路环境测试条件。

3 启示与建议

3.1 完善产业标准和法规,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文件,不断完善辅助驾驶产品的安全监管框架,强化辅助驾驶安全技术准则及测试验证标准引领,细化驾驶员互动界面及预警提示的规范,以营造更安全的辅助驾驶环境。同时,加快完善智能网联相关技术标准和测试规程,对雷达、摄像头各类传感器在各类情境下的效能、稳定度及数据融合精准性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核,并不断优化算法验证的鲁棒性和精确性。“无人车”上路方面,应持续强化国家层面法律架构的设计,为自动驾驶创建全面协同与监管生态系统,确保无人驾驶车辆能够顺利实现大规模道路行驶,并清晰界定其行驶许可条件与流程等。针对应用场景拓展,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无人化泊车场景的安全保障方案与责任归属机制,加大自主代客泊车专属停车场推广力度,有序推进技术安全可靠地广泛应用。在数据保护层面,应加速明确汽车数据中涉及个人隐私的界限。此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应持续深化落实《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以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指导原则,促进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

3.2 着力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强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着力完善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产教深度融合,加强科研攻关方向、创新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制造工艺及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倡导广泛探索校企双元等教育模式培养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深化高校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提升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杰出人才的遴选标准中校企科技合作项目的分值比重,减少对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项目参与度的过分依赖,转而以科技成果的实际“产出”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将技术革新、生产实践中效率提升的成果作为评估高校人才的核心要素。此外,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应根据产业的发展阶段,动态调整相关人才结构,在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的同时,完善对中、初级人才的评价体系。持续健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信息库,涵盖技术型、工匠型、管理型以及复合型人才。针对不同层次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梯队,滚动出台个性化的人才发展政策,并从创新能力、业绩贡献、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多维度,对产业全领域的人才进行定期、综合地评估。

3.3 建设产业体系合力,优化创新生态体系

围绕《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各地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与技术短板,积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依托龙头企业的发展基础,全面激发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平台,设立专项科技基金,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发布科研攻坚任务,鼓励采用“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的协作方式,确保智能网联产业技术创新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城市的发展愿景。加快完善智能网联产业的合作机制与共享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加强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间的紧密合作,促进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与联合研发,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此外,应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科技评估、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及检验检测认证等相关的科技服务政策体系,注重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牵引本地创新资源留用和吸引外部创新资源引进。

3.4 加快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全面落实《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快推动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等建设由北京、长沙、无锡等试点城市向全面推行转变,支持在各城市全域内依靠所建设的网联基础设施和道路环境,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同步完善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提升全国道路交通的整体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促进“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快速发展。持续推动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的新建或现有设施的升级,并加快开放更多自动驾驶技术实地测试道路,确保技术与车辆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充分验证。进一步完善高效、智能的设计工具、编译器和集成开发环境、模拟和仿真工具、调试和测试工具以及流程管理工具等软件工具链,辅助汽车软件工程师通过软件开发和测试提升效率与质量,不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开发标准化、自动化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l]蔡旭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时代汽车,2023(11):16-18.

[2]王新扬.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刍议[J].汽车维修技师,2023(3):123-124.

[3]Xuehong Wang,Yunhui Jia,Tian Gao.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22,(5):2522-6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