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2024-08-15刘素梅

群众 2024年14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课题。”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培养堪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推进思政课建设意义重大。着眼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培根铸魂,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的时代使命。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时代新的起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出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愈加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面临诸多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面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党的理论创新必须与时俱进,思政课建设也必须勇于担当、与时俱进。思政课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功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国际竞争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也是办好思政课的政治保证。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要求。坚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思政课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思政课建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遵循,才能切实发挥好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功能,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的时代新人。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思政课建设同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引领伟大社会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突破。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实践内涵、理论内涵,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课建设同步,基础性环节就是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推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是规范教育的最主要的遵循,因此教材建设要立足政治引领,体现国家意志,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具有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新时代伟大成就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思政课建设不仅要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更要将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要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的深度融合,既要讲好道理也要讲好故事,不能有所偏颇。只讲道理而没有实践内容的思政课是枯燥的,只讲故事而没有理论内涵的思政课是肤浅的。新时代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是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最新最有力的支柱,是培养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丰富素材,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必须在精炼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内容支撑,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自信的世界观对社会价值的引领是新时代的突出特征,也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鲜明特征。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以文化自信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必须借力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让“三个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成为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力量源泉,在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追求、精神标识、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革命文化突出体现了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品质,对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民族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文化基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牢固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撑、价值认同,是思政课内涵建设的源源不竭的最深沉动力。在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将“三个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三个文化”为力量根基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建设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