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人民精神富裕需要系统支撑

2024-08-15陈瑶

群众 2024年1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其第三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兼顾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两大方面,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整体跃升和行稳致远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屡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新时代人民的精神富裕带向更高的境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民精神富裕的现实基础应扣紧人的本真回归。“本真”指的是人类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和需求,是远离物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纯朴状态。这种状态强调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自我的真实认知,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和充分的发展。换言之,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物质生活要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生活也要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生活中,人往往更加现实,过于贪图物质,精神世界不够丰富,内心的真正需求遭到忽视,从而迷失了本真。找寻“我”,成了新时代人的意义升华的首要任务。人如何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并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美好的生活,在不断超越生活中感受其中作为人的力量并实现生活意义,这才是真正存在的自我。为了达成自我,必须不断消解非自我的影响和渗透,努力规避生活实践中的外在干扰和内在侵袭,在纯洁净化的自我状态中实现本真的自我。为了保持清醒与坚定,我们必须厘清“两大误区”。首先,生存并非与意义生存概念相通。生存,作为生物本能的基本状态,仅仅保证了生命的延续;然而,只有当人类回归到自身的价值观,投身于对生活意义的深度追求时,才能达到真正的意义生存。这种生存不仅关乎生命的量,更关乎生命的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高级形式和阶段,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体悟与实践。其次,需要并不等同于过欲。人的需求,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它源于人性的本质与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而人的欲望,则往往是心灵深处无休止的渴望,有时甚至超出了理性的边缘。将需求与欲望混为一谈,无疑是对人性的误解。其实,人的正常正当的需要是合情合法的,只要是符合人的社会性和客观的生活条件,用于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则是合理存在的。

人民精神富裕的持续动力要依靠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之于个人,是根基、是支柱,是精神之钙。它构成了人的道德内核,使人能够自立、自信、自强,是实现“双富梦”的道义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是照亮前路的灯,是把准航向的舵”;理想信念之于中国,是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经历“意义的消解和道德视野的褪色、工具主义理性猖獗、自由的丧失”的现代性隐忧的阵痛,尤其是生存意义的逐步流放以及道德困境的日益显现,而这些外在的影响因子正日益改变着人的心灵秩序。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当人们热衷和沉迷于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和对物欲的尽情享乐时,心灵就逐渐扭曲和迷失。他们变得贪婪和自私,失去了对真实和善良的追求。他们的心灵被物质所掌控,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困境,无法摆脱现实的压迫,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内心。人的精神世界注定将日益枯萎和麻木,从而导致现代人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被无情解体,人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不断削弱,精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逐渐消失,而无助感和焦虑感却越来越强烈。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饱满,必须强化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将理想信念巧妙地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使其作为精神基因而深刻存在。这样的融入,不仅丰盈了人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出理想信念的显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依托强大的信念意识去激发和点燃人的生命热情和生命冲动。在对人自身的生存意义的追问和反思中,使每一个拥有生命激情的主体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生动彰显出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在真善美的协同有机发展和提升中成就现实有感的人,用理想信念的光辉照映原本内心的荒凉和冷漠,促成感性世界的温湿、幻想世界的充盈和精神世界的奋进。

人民精神富裕的价值追求需关注人的美好生活。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涵盖物质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生活等多个维度,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概念,精神富裕存在于美好生活的内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着力解决社会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内在需求。在自然界中,人类因为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所以与其他动物有了显著的区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等级、最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其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不以功利为目的、自我超越和自发性追求,是实现人性至善的终极目标,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赋予生活深刻意义。自我实现是新时代人追求意义升华和超越的关键,在实现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角,要把实现自我价值融入奋斗当中。这对于我们提振心灵秩序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价值。在优化心灵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关注外在因素如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重视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与自我净化。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人类的生存发展、幸福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内外协同,力量联动。在社会生态方面,我们应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伦理道德制度,以适应新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发展需求。这种制度应确立明确的价值导向,规定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在心灵秩序方面,我们更应加强对“我该如何”价值导向的重视。我们应该培养个体的自发自觉能力,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努力打造出独立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