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2024-08-15王璐王锁明

群众 2024年1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作为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苏州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共生,实现了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场景、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增效的互动发展态势,对其他地区推进两业融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把握两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苏州是先进制造业大市,也是现代服务业大市。苏州工业基础雄厚、服务业增势强劲,具备两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先进制造业蓄能发力。产业配套相对完整。2023年,苏州全市1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35个行业大类,涉及172个行业中类和513个行业小类,是我国乃至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023年,全市产值超千亿的工业行业大类达到11个,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具有较强集群优势,累计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3家,拥有4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深入推进。2023年,全市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21861个,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46家,覆盖率达92.9%。

现代服务业量质齐升。服务业贡献度增加。2023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916.8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4%。外贸出口新业态发展快速。2023年,苏州外贸出口额15081.6亿元,跨境电商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63.4%。新兴服务业政策支持力度大。2022年8月,苏州出台《关于推动苏州市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苏州市推动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5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苏州市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文件,从数字赋能型、知识驱动型、消费导向型三大重点方向谋划全市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力度。

两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在推动两业融合中,苏州探索形成延伸式、强链式、集群式、平台式四种融合模式。一是延伸式融合模式。加快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龙头或领军企业从单纯产品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型。二是强链式融合模式。打通上下游全价值链,实现从源头供应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培育出亨通、华兴源创、恒力等一批群链牵引力强、产出规模大、创新水平高的全链式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服务商。三是集群式融合模式。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以及数字赋能型、知识驱动型、消费导向型三类新兴服务业。四是平台式融合模式。高水平打造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和供应链“平台+”“场景+”,推动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式立体融合。

破解两业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

推动两业融合是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内在关联不够、数字赋能不足、相关支撑不力等短板。

两业融合的内在关联不够。一方面,苏州制造业发展处于全球产业体系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广告策划、品牌管理和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使得苏州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之间内在产业关联不强。另一方面,苏州服务业总体并不落后,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像阿里巴巴、腾讯等平台型龙头企业,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支撑不足。

两业融合的数字赋能不足。苏州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较完整,但数字化改造升级仍处于探索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多数由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并运营,其功能运用更多的还只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未能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广泛接入。

两业融合的相关支撑不力。在政策支持方面,苏州对两业融合的激励政策大多表现为直接的资金奖励或租金补贴等供给型政策,而缺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精细化政策。在市场竞争方面,与两业融合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科技金融、移动互联、信息安全等服务领域,还存在准入限制。在人才培养方面,两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型人才等培养依然滞后。

找准两业融合发展的新着力点

在两业融合发展中,苏州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交叉形成新业态,推动着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需要深度把握两业融合发展趋势,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两业融合发展主体,让制造更智能、服务更精准。

坚持协同推进,探索两业融合切入方式。一是构建融合体系。从“点线面体”多层次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点”即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线”即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融合,“面”即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化发展,“体”即着力构建相对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加强部门机构和产业功能板块之间的协作,搭建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三是优化主导行业布局。坚持“巩固+培育+融合+推动”的发展思路,即巩固提升金融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新兴业态,融合贯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先导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

实施集群战略,打造两业融合产业格局。实施集群战略要注重专业化、多样化“两手抓”。一方面,努力加强产业园区、功能园区等载体的专业化集聚。支持核心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资源互补、价值整合、开放创新和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传统产业集群向以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的创新集群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以产业链为脉络、多元服务业态融合的多样化集聚。围绕电子及通信设备、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本地主导产业,优化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总部平台机构、优质服务业资本、高端技术和服务人才,形成两业融合集聚的新格局。

依托创新平台,提升两业融合发展质量。依托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搭建国际性、区域性、行业性的开放协同、共建共享创新平台以及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化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合动力不足、融合能力缺乏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器平台建设水平,以制造业的高端需求为拉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

健全保障条件,构建两业融合生态体系。通过完善政策、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条件,不断健全两业融合生态体系。一是完善政策扶持。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消除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在准入审批、质量监控、消费维权、税收征管等方面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二是优化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融资信用平台,推进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服务,引进各类创投基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惠及面,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夯实人才支撑。加强“数字经济+制造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领域跨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分别系中共太仓市委党校讲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