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服务实验室联盟 夯实新质生产力底座
2024-08-15赵志强
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体系是江苏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水平建设运行省实验室联盟。2023年8月,江苏省实验室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南京正式成立,由苏州实验室牵头、联合在苏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及部分省重点实验室等共同组建,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展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行业性组织。作为省实验室联盟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认识到联盟成立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要求,积极寻找自身在联盟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重点方向,主动服务联盟高水平建设运行,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服务支撑。
拓网络、汇资源,构建高能级合作交流平台
围绕国家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中心以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为牵引,发挥我省现有实验室资源优势,拓展联盟创新网络,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共享,构建高能级合作交流平台,提升联盟创新聚合力。
组织发动更多力量参与联盟建设。当前,科技创新正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实验室唯有根植“从0到1”原创力,不断突破自我认知边界,勇探学科交叉无人区,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因此,联盟需要组织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并对成员结构进行丰富和优化,加快构建江苏省实验室矩阵体系。联盟成立这一年间,中心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研讨、建设经验分享、政策要点解读等活动,邀请省内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加盟,推动联盟成员数量增加到60家,促进联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交流、交叉发力、互促共进。
推动优势学科组建领域联盟。按照“1+N”建设模式,以60家联盟成员为基础,从中遴选学科优势明显或行业地位领先的科研“特长生”,推动其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相关领域实验室力量,发起成立若干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联盟。截至目前,先后推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组织17家、东南大学牵头组织14家、南京农业大学牵头组织28家相关领域的实验室,分别成立高端装备、通信和长三角种业创新等3个领域联盟。
全面开放共享现有资源渠道。中心积极共享江苏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江苏“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等资源,通过“T2+20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新合作网络”、创新服务驿站等渠道,帮助联盟对接更多国内外科研组织,促进联盟成员间共享知识产权、互聘科研人员、联合培养学生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攻急需、强协同,服务保障常态化科技攻关
瞄准国家战略和产业创新领域,中心强化联盟协同创新能力,推动联盟常态化组织科技攻关,合力攻克本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实现自主可控。
创新联盟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模式。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定向性和体系化相结合的科研方向决策机制,面向重大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产业培育,凝练出重大科研任务。充分发挥苏州实验室科研攻关总平台、总链长职能,组织联盟成员聚焦国家战略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持之以恒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基础研究主阵地。
发挥联盟创新联合体协同作用。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引导联盟创新联合体集结各方优势力量,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和交叉研究,探索实践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采用“同业联合”“上下游联合”等多种协同方式,聚焦薄弱环节,梳理攻关任务,组织实施联盟开放课题,建立高效协同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国内实验室创新联合新品牌。
推动人工智能科研范式变革。引导联盟成员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加强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其他联盟成员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互动。组织国家超算昆山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江苏省大数据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等积极服务联盟成员,提高科研工作者使用人工智能、算力、大模型等的专业技能,推动人工智能为常态化科技攻关赋能助力。
聚产业、育集群,探索“四链”融合新实践
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需求,中心紧扣“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布局,推动联盟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新实践。
促进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利用“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通道,实施培育新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新质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拓展科技资源新网络、构建科技服务新场景、锻造数字金融人才赋能新优势等“六个新”行动计划,选派一批业务骨干驻点或联系服务产业园区,广泛征集、高效识别园区产业、企业的紧迫需求,精准推送联盟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落地转化。组织企业进实验室对接交流,早期介入实验室技术研发,促进实验室科技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应用。
推动联盟支撑产业集群化发展。编制园区产业创新图谱,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短板,邀请联盟成员开展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其与相关领域头部企业结对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开辟全新应用场景,着力固链强链补链延链,助力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协调金融资本赋能产业创新。深化中心“科e融”品牌服务,紧盯企业在转化联盟科技成果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引导银行、投资机构等为其提供低门槛、低利率、长期限、高效率的专项金融服务。加快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联盟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谋未来、重原创,助力打造产业科创策源地
中心推动联盟深入实施未来产业“5个100”行动方案,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开展联盟原创成果的概念验证,着力推动科学发现“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依托海外创新服务合作站点,通过“技联在线”、跨国技术转移服务网等智能技术对接平台,开展“杰青荟”“人才北斗星”品牌服务,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参与联盟建设。做好人才落地的各项服务保障,为培养由战略科学家领衔、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为主体、青年拔尖人才深度参与的国际顶尖创新团队等战略基础性任务做好服务。
合力培育硬科技独角兽企业。聚焦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领域,联合投资机构遴选联盟里具备潜在商业价值的原创成果,通过鼓励成果持有人自主创业或推动相关领域“链主”企业转化成果等方式创办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引导其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探索创新链驱动的未来产业培育模式。组织战略研究圆桌会议,定期邀请联盟中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跟踪研判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战略动向,明确联盟科研主攻方向,努力形成更多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按照“原创成果—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集聚”路径,加快布局未来特征显著的应用示范场景,提升联盟的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江苏省实验室联盟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