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生产力发展
2024-08-15张秀萍成长春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江淮生态经济区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功能,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对于加快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淮生态经济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上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生产力发展方向逐步明确。产业结构不断趋于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电子商务、绿色物流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认定省级绿色工厂121家,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过50个。
生态经济效益日益凸显。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曾经的“灰腰带”正变成“金腰带”“绿腰带”,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80%,生态“颜值”逐步转为经济“产值”。宿迁作为全省唯一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2023年发放全国首笔“VEP花木生态价值贷”500万元,累计实现“绿票”交易116.81万枚。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淮河流域干流3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达Ⅱ类,洪泽湖水质由2018年的Ⅴ类提升至2023年的Ⅳ类,骆马湖和白马湖水质稳定在Ⅲ类,高邮湖水质稳定在Ⅳ类。淮安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臭氧浓度全省最优,是全省设区市中唯一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
新形势下,江淮生态经济区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系统治理、加快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城镇化、拓宽生态富民路,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上积极探索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推进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绿色之路”。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下好“一盘棋”。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省市联动建立专题协商沟通机制,编制统一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蓝图,推动空间一体化治理。强化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建立健全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城乡均衡融合发展机制。第二,推进协同联动,打好“合作牌”。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融通治理体系,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内部资源统筹、集成联动、功能互补、成果共享,营造开放合作、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与其他功能区合作建设“菜篮子”“米袋子”和“后花园”。第三,优化政策引导,用好“标准尺”。强化政策供给,推动要素资源配置向江淮生态经济区倾斜。制定一系列推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及激励措施,推动绿色发展落地落实。建立健全绿色GDP考核体系,整合和优化现有政策资源,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走出发展新路。
强化系统治理,筑牢青山常在“绿色屏障”。一是加强区域环境系统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不同主体的独特功能,推动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助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继续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持续推进规模化以上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农田排灌系统循环生态化改造。二是凝心聚力做好“水文章”。统筹推进“三湖四河多片”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聚焦工业、农业、生活、生态修复等方面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等综合整治,突出本质治污,构建完整、稳定、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三生”融合发展,探索县级以下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促进河湖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将生态好水转变成经济活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绿色转型,打造产业集群“绿色标杆”。一是全面优化绿色生产力布局。围绕绿色产业重要集聚区建设目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度协同共建绿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努力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协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按照“生态+”的思路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的转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地标产业品牌,协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江淮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集群嫁接融合,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三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力构建企业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低碳产品、低碳制造、低碳产业发展,实现产品价值链全面绿色化,以生态产品消费壮大绿色经济,打造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
推进绿色城镇化,绘就宜居宜业“绿色图景”。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科学布局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统筹落实基础设施和产业空间,引导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二是推进城镇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城镇工业绿色化、低碳化,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现代农业,推进智慧城镇、低碳城镇、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相协调,实现“城镇绿色化”与“绿色城镇化”的统一。三是统筹推进城乡绿色发展。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便捷高效、安全顺畅的现代化城乡交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创新文旅融合载体,培育“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发展新业态,让生态文旅产业成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新亮点。
拓宽生态富民路,写好百姓富裕“绿色答卷”。一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短板,构建城市交通绿色出行体系,助力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绿色获得感。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二是全面打通富民增收渠道。强化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拓展文化旅游富民、特色农业富民、精准创业富民渠道。把县城作为承载区域共富的重要板块,增强产业对人口的吸引集聚能力。大力发展项目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三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共富。坚持生态利民,畅通要素流动,建立以生态产品为连接的城乡融合机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生动力。壮大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端稳“生态饭碗”,着力打造生态富民示范样板区。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教授)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