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发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2024-08-15宋德泳
城市是承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复合体,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有力见证。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近年来,江苏从“微”处发力,通过“微改造”“微空间”和“微融合”,从细枝末节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构建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城市文化气质,立体呈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效。
传承创新,注重城市景观“微改造”
经过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江苏形成了包括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在内的多重文化资源,每座城市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特有的城市文化符号。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单一保护,也不是对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单向表现,而是注重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保持城市传统人文底色的前提下,从细微之处入手,以匠心巧思为城市文化形象注入现代活力。
以生活化场景探索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建筑群落与活态传承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将苏绣、昆曲、评弹、缂丝等传统文化形态还原至生活实景,描绘出一幅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的江南人民生活图景,成为展现江南文脉的重要人文景观与文化标识。南京老门东、常州青果巷、扬州东关街、泰州老街、徐州户部山等以历史文化建筑群落为原点打造的标志性城市景观,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化场景,并融合现代化的文旅开发,为外地游客提供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富有浓浓烟火气的深度体验。
以精细化设计打造在地性沉浸人文景观。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人们对旅游的期待正在从景点参观转向沉浸式文化参与,市井小巷、街头饮食等在地性文化体验活动逐渐成为流行。这些在地性生活景观包含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与文化记忆,成为都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南京南湖地区是江苏较早的大型城市集中住宅区域,南湖新村承载着南京几代人的市井记忆。2021年以来,南京市建邺区对该地区进行“南湖记忆”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在保留南湖地区经典饮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具有年代感的系统化复古设计、吸引年轻化的品牌入驻等方式,将该地区打造为以南京市井气息与城市记忆为标识的文旅新地标,成为外地游客体验南京本土生活的“打卡地”。
艺术赋能,打造城市文化“微空间”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城市文化特色标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艺术越来越多地介入城市文化生活,被广泛地应用于文旅融合开发的多元场景中。
发展小型演艺空间,提升居民文艺参与度。相较于大型文艺演出,城市中小型演艺空间在参与成本、参与方式等方面体现出高性价比,使参与文艺活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2021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用好城市空间,突出核心居住区、热门商圈、旅游景区、文化街区、文旅消费聚集区、科创园区、高等院校等重点区域,形成形态各异、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便民惠民的小剧场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9月,全省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座,总席位数约25万个。2023年,江苏推出小剧场演出季,省市联动共计推出小剧场演出250余场、艺术公教活动120余场。
开发文化互动产品,拓宽文旅融合新路径。自然风景的打造作为外部标识,是城市旅游业态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文化维度的纵深挖掘,是推动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江苏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使用多元数字技术,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探索文旅新内容与新形态,开发出多元化的文化互动产品。沉浸式昆曲剧目《浮生六记》以苏州沧浪亭为演出场景,将园林景观和昆曲艺术融于一体,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该剧目同时推出园林版、剧场版、海上版、游园版等多个版本,先后亮相多个戏剧节,并进行卡通形象设计、周边文创产品等多项文旅主题产品开发,多元传播苏式生活美学。徐州文旅推出大型湖岛互动演出《彭城风华》,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将游船体验、实景演出、光影艺术装置及互动游戏等相结合,展现文化名城的历史与当代,为游客提供文旅新体验。
业态升级,探索文旅产业“微融合”
随着消费观念、旅游理念的不断改变,城市文旅需求呈现出升级趋势,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创新特质。
多元联动,探索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微融合”。区别于单一属性的商业空间或文化空间,当前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呈现出复合趋势,向集纳餐饮、娱乐及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发展,推动城市闲时消费场景与文化艺术消费场景融合。水木秦淮艺术街区比邻南京艺术学院,依托天然的主城区位优势与高校艺术资源,以艺术为主题,探索“艺术+”的多元业态,形成包括美术馆、书店、餐饮娱乐、露天演出、文创市集为一体的融合消费场景。南通大生众创街区,通过打造文化创意项目、引入市场潮流品牌及网红商业形态,形成涵盖艺术审美、文化消费与餐饮休闲的多元空间。徐州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南京越界梦幻城、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等都相继凭借复合式的文化业态快速发展为成熟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多维发展,打造城市漫游文旅潮流“微品牌”。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驱动下,以“Citywalk”为代表的“城市漫游”文旅现象日益风靡。“城市漫游”更为关注旅行中的私人化深度体验,这一现象的走红,反映出民间个体社交分享正在成为城市文旅宣传的主要模式之一。多地文旅部门积极借力社交媒体,通过制作“接地气”的网络视频、与网络红人联动等方式挖掘“打卡路线”,探索互联网媒介记忆点。南京推出“小店计划”促进文旅消费,以特色小店打造城市记忆,提升本地特色小店的互联网传播效能,塑造文旅新品牌。到南京打卡特色小店,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南京旅游新方式。
(作者系紫金文创研究院院务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