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2024-08-15曹毓民陈新林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苏州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截至2023年底,苏州技能人才总量达26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突破100万人。
一是突出政策引导作用。在全国率先出台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工程技术领域推进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意见等30多个文件,构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将每年4月28日设立为“苏州工匠日”,成为全省首个设立工匠日的地级市。
二是强化培训载体建设。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94家,累计培训超152万人次。建成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1家,其中国家级7家。建成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339家,累计开展培训超20万人次。2023年,苏州市总工会和苏州技师学院共同建设苏州工匠学院,提供包含数字技能类、生活品质提升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17个。
三是推动培训模式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出项目制培训,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探索采取整建制购买培训项目模式,通过政府“列清单”、机构“提申请”、联合“组评审”、达标“发补贴”、市场“做检验”的方式,有效调动了企业、劳动者、机构等多方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与新经济、新业态、新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国内先进城市,苏州在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技能人才总量供给相对不足、技能人才基础培养尚有差距等问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小缺口。苏州是工业大市、制造强市,加快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前瞻谋划,准确把握技能人才成才规律。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长、实践需求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等特点,需要把握规律特征,才能更好培养培育。当前,职业教育很多学校是在培养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这种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做更复杂的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要掌握技能人才“从新手到专家”的能力发展逻辑,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做好顶层设计。要聚焦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基于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大数据分析,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强化青年高技能人才储备,加快启动实施技工院校跨省招生工作,通过中西部地区联合招生等形式扩大优质生源供给,鼓励省外户籍在苏务工人员子女报考苏州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并给予适当资助。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和组织形态,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强化保障支持,大力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完善高技能人才供给侧的资源匹配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技能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前后联系、持续累积的显著特点,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跨越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两个阶段。这就需要发挥职业院校基础作用,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质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助力技能劳动者在学习阶段练好基本功,从而为其开启技能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坚持牵住职业教育“牛鼻子”,加大力度解决长期困扰职业院校发展的办学经费、教学用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问题。按照苏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建好一批高水平专业和专业群。围绕光子、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打造和培育一批新学科、新专业。关注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推进专业和专业群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提升,实现“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
突出关键重点,加速培育集聚“高精尖”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推动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性人才,也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科技创新既需要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也需要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既需要科学家的匠心独运,也需要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精湛技艺。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加快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已成为赢得竞争、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信息库,择优选拔领军人才培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工作,加快培育一大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大国工匠。帮助领军人才及培育重点对象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技术的快速应用。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更好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注重技能提升,不断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技能人才队伍“高峰上的明珠”,也要培养“有绝活的老师傅”“能钻研的小伙子”“肯吃苦的手艺人”等成长为技能人才队伍“高原上的珍珠”。而各种竞赛是提升技能的重要方式。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有力推进苏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加大资助力度,推动竞赛成果转化,将先进竞赛标准和高超工艺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规范,引领教学资源建设,有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鼓励引导各级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有序参与不同层级、不同行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技能竞赛的赛事组织,动员广大技能人才关注竞赛、参与竞赛,共享竞赛制度红利,做大做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加大奖励力度,给予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等高水平综合赛事的获奖选手奖励,并在安家落户、岗位津贴、授予荣誉等方面出台政策。
营造良好生态,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环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就微观层面而言,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教育,更需要在走上技能岗位后继续提升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循序渐进地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就宏观层面而言,高技能人才成长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既需要打好教育基础,也需要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升级引领,涉及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各方面。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良好环境,从转变观念入手,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和重大作用,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各地对高技能人才落户、子女教育、住房等按规定享受保障服务。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