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进一步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2024-08-15吕永刚

群众 2024年14期

吃改革饭、打创新牌,弘扬变革向新、敢闯善为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质和成功之道。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更大力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为“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强大动力。

江苏区域现代化蕴含活跃的改革创新基因

古今一脉、深邃厚重的创新创造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中华古老文明的返本开新之上,植根于历史深处与文明深处,同时汲取新的时代力量,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内核的时代精神。作为全国最早启动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区域之一,江苏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鱼米之乡,是封建晚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昌盛之地,是千年弦歌不辍的人文渊薮,在农业文明及近代工商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崇文重教、扎根实业、精耕细作、勇于变革的区域文化,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人文资源。

活力迸发、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得益于对时代机遇的高度敏锐性及强大行动力,江苏先后抓住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创新型经济等潮流大势,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打开了乡村工业化、以制造优势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产业创新升级等巨大空间,探索出以农村工业化突破工业化启动瓶颈、以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以前瞻性结构调整促新旧动能有效接续的省域路径,丰富和拓展了后发型大国现代化的实践内涵。

集成攻坚、提质攀高的改革创新突破。进入新时代,江苏在改革攻坚、创新攀高中探路示范,扭住市场与政府关系这一关键,以政府的“强服务”“强治理”保障市场的“强配置力”“强供给力”和“强创造力”,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积极种好国家改革试点、自贸区建设等改革“试验田”,让改革带来的制度创新成为撬动现代化建设强支点;聚焦产业发展所需,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转化机制,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持续突破,多层次融入区域、全国和全球创新网络,探索构建各类主体竞合共生、协同演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改革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价值逻辑。重视包括省域实践在内的区域个性化、特色化探索,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优势。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从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老支书精神”到“闯”字当头、“创”字为先的“四千四万精神”,从在家门口办厂到走向国际市场开拓商机,保护、调动和持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和基层之中的改革创新精神,始终是江苏得风气之先、成率先之势的强大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要继续激发人民群众和基层主动性创造性,让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要有那么“一股气呀、劲呀”的精气神始终充盈江苏大地。

突出问题导向突破深层次障碍的发展逻辑。江苏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关键要在体现“高线”的引领性突破、体现“底线”的筑牢根基、体现“均衡性”的省域协调发展上有所作为;链主企业少、平台经济弱、企业整体创新力还不强,是制约江苏发展的相对短板,不能停留于外部移植、引进,更需要体系重塑、生态再造的内部变革;江苏产业链完整度高,受外部输入型风险影响大,需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筑牢发展的安全根基。

在内外“双循环”中锻造竞争力的开放逻辑。江苏是对外开放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探索者,高外向度的经济特征构成省域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优势。江苏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其逻辑指向就是打造要素集聚、功能聚合的高能级枢纽,更好支撑省域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江苏要把握新形势下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趋势规律,以制度型开放支撑引领性开放,进一步巩固提升外贸外资优势,让对外开放的动能更加强劲;同时各类市场主体在参与开放竞争的过程中,需要向内突破、练好“内功”,提升主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形成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整体谋划与协同推进的系统逻辑。在改革进入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阶段以及创新进入创新生态支撑的新阶段,需要更加自觉树立改革创新的系统观,以创新变革思维融入改革全过程。在处理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上,推进制度变革的竞争力导向与人民性导向相统一,促进“经济强”与“百姓富”协调互进;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尊重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营造最优法治环境和最优营商环境,以有为政府保障有效市场的形成和作用发挥;在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探索打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二律背反”的实践之道,促进更高效率与更大公平的统一;在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探索构建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中的制度与治理环境;在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上,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以更大力度改革创新,守牢安全底线、增强发展韧性,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以进一步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围绕健全市场基础制度推进改革创新。市场基础制度对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具有支撑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聚焦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汇聚的强大改革势能,瞄准制约要素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有形或无形障碍瓶颈,与健全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相结合,细化改革任务清单,聚焦堵点痛点,打好深化改革“歼灭战”。

围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推进改革创新。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在改革创新上必须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力,重点围绕硬科技的研发与产业化所需,探索保障和激发数据、生态产品等新要素,以及技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新金融等先进要素价值的新规则,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要素资源市场。其中,科技创新与金融赋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强化科技金融对创新投入的更大支持、对创新失败的更大包容、对创新突破的更大激励,形成对冲风险、激励创新的有力条件。

围绕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推进改革创新。在供给端,以发展“链主型”“平台型”和占据国际前沿的创新型企业为突破口,着力在传统产业焕新中增强品牌优势,在新兴产业壮大中增强集群优势,在未来产业培育中增强创新优势,尤其要把握人工智能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临界点”的窗口期,采取“顶格打法”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在塑造新型产业体系中卡位进位;在需求端,以“苏新消费”引领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让江苏产品、江苏服务、江苏品牌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形成“预期改善—投资扩大—消费增加—供需适配—促进增长”的经济循环和增长效应。

围绕政策与改革有效协同推进改革创新。厘清政策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界限,不以政策调控代替改革行动。政策创新要依托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全社会力量,保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开放性。改革深化要按照“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要求,重点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动态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增强政策间的协同性和匹配度,坚决防止“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塑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和体制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