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24-08-15吴海瑾

群众 2024年14期

生态兴则文明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作出了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是在对历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基础上的战略选择。在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总结,认识到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成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依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显著成就。

这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超越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人与自然对立观,超越了西方生态中心主义反对技术运用、经济发展的人与自然隔离观,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彰显的是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与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坚持技术运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统一,坚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全球观,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破立并举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就举世瞩目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通过制定一系列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的论断,指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必须按其内在规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之道。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坚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集中攻克了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领导力和责任。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体推进制度集成创新。针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落实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全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综合补偿,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战略举措,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加强绿色发展协作,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