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研究
2024-08-15苏亚
[摘要]在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现代化转型,高校数字思政建设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阐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的实践向度和价值意蕴,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数字软件平台、提高教育数字素养、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健全数字伦理机制的实践路径,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高校数字思政建设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关键词] “三全育人”;数字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呈现“全面、深刻、快速”的发展态势,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并以新理念、新模式融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方向。基于教育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育人空间及育人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由此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即数字思政。探究高校数字思政的实践向度和价值意蕴,强化高校数字思政的应用与实践,是高校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的实践向度
数字技术是驱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嬗变的重要力量,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思政向数字思政转变。数字思政是以数字空间为载体,以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为依托,将数字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实现多员、多场景、多领域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推进数字思政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要求。教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以数字技术驱动教育强国建设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随着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高,高校需要提升教育速度和教学效率。高校数字思政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技术赋能教学,能够激发教育活力,是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方案。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运用数字技术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精准的教育内容,为教育强国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破时空限制,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为进一步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高校数字思政建设是数字时代教育转型的内在选择。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覆盖群体范围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变革。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变得更加便捷和容易,也使得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视这一巨大的变化,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延展到网络空间,将高校的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各种影响因素整合协同起来。”[3]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协同性。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的价值意蕴
高校数字思政是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思想,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为目标打造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数字思政是运用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增效的过程。高校数字思政可以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场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全员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开展,教育教学方式较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育人格局。高校数字思政是以数字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具有开放性、联通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基于此,高校数字思政不仅有助于联通线上与线下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促使教育教学不限于教师,将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党团工作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连接起来,突破思政队伍人员构成单一的局面,将全体教职工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另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将教育主体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如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网络学习社群或思政学习社区等,将各群体有效衔接起来,整合各领域资源,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构建多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真正实现教育的全员化。
(二)有利于构建智慧生态思政,实现全过程育人
高校数字思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有助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高校数字思政以大数据为载体,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存储、加工和转化,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帮助教师追踪学生学习、生活等场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并进行动态预测,提取学生行为规律形成学生的精准画像,掌握学生在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整合结构化的数据资源,突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不连贯的局限。另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大数据的即时反馈,实时监测学生意识形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精准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形成学生活动数据,规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度传递的弊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实现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下全过程育人效能最大化。
(三)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全方位育人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线上与线下相互交融、现实与虚拟双向衔接的发展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主客观条件,未完全实现全域教育。当前,高校数字思政可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智能技术整合数据,打破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边界,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智慧化和全域化。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立足于传统自然物理世界,通过精准化、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地域、环境限制,实现全环境育人。另一方面,高校数字思政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的现实世界转向虚实结合的数字世界,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或校园开展学习,还可以在线上或云端等接受教育,从而推动虚实空间的全时贯通,着力推进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全社会、全体制、全机制、全时空、全要素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系统育人’大格局”[6]。同时,高校数字思政也鼓励教师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学生制订高质量的培养方案,进行素养教育、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等精准化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数字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高校数字思政成为高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高校数字思政仍存在一些困境,不利于达成“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硬件配置和软件支撑是推进高校数字思政的基本保障。当前,各高校正加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到位,导致高校数字思政存在硬件配置及软件支撑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数字思政建设进程。具体来说,一是硬件设施搭建不完善。高校数字思政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依赖于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电脑、网络以及其他教学设备等,且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高校数字思政建设的成效。但由于资金不平衡及投入不足等原因,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给不足、效率较低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数字技术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较弱。二是软件平台建设不完备。高校数字思政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物质载体。高校要想真正做到因数而思,就要保障各环节物理平台的畅通连接,包括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存储平台以及数据运用平台等。但目前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采集记录平台短缺、信息不全;存储分析平台分散、共享不畅;运用服务平台匮乏、效果不佳等问题,不利于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二)教育数字素养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样,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8],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必备能力之一。但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部分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呈现“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的情况。一是数据运用意识不足。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固化的情况,偏向利用经验思维而非数据思维解决问题,缺乏对新兴数字技术运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数字化是多种数字技术的集成体,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这也对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不利于树立数字意识。二是数字技术运用能力不够。高校数字思政既需要教师具备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全方位支持与配合。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不理解、对数字工具以及数字平台使用不熟练以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等,加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保护和利用尚未得到有效保障,导致数字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受阻,从而制约了高校数字思政建设进程。
(三)数据治理体系滞后
推进高校数字思政离不开数据资源的运用。“海量数据是‘数字思政’的基础,描绘学生学习生活的数据种类越多、数量越大、数据维度越广,对数字思政的创新发展越有利。”[9]当前,高校数字化探索处于初步阶段,数字治理体系构建尚未完善,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一是数据遮蔽问题。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运用离不开计算机算法功能。算法功能会依据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内容输出和推送,虽有利于实现精准思政,但可能会导致智能算法长期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使教师和学生陷入被动接收信息而非主动选择信息的困境,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想认知逐步困于算法世界,呈现单一化、片面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二是数据共享问题。高校数字思政的关键在于数据信息渠道的畅通。然而,目前高校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内部来看,各部分与机构和之间存在系统不兼容等问题,各数据标准不一,数据流通性较弱、共享程度较低,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从外部来看,学生信息数据不仅局限于校园,还因互联网等平台的分散性而存在数据采集的技术难题和隐私风险。基于此,多种因素交叉造成数据共享不畅问题,不利于增强高校数字思政的实效性。
(四)数字伦理道德风险凸显
依靠数字技术,高校数字思政可以向更加高效化、精准化发展。然而,数字技术的功能特质也给高校数字思政带来了系列伦理困境。具体来说,一是数据依赖问题。“有限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被技术所塑造,并且变得有些偏离有限主体的最初意向。”[10]随着数字化的深度推进,数字技术充分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高校则存在为了迎合数字化转型而过度注重工具理性,一味追求智能技术创新运用的情况,从而放大数字技术与数据信息的功能价值,单一地以数据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走向唯数字论的道路,陷入数据依赖怪圈,最终导致数字技术成为高校数字思政建设发展的桎梏,消解了高校数字思政的本真追求。二是伦理安全问题。对高校数字思政来说,采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但大量数据的采集和挖掘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个人信息、行动轨迹和思想动态被全方位、全过程地收集和记录,使学生面临个人信息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同时,由于目前部分高校数据使用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防范机制,加之技术平台安全系统不完善,存在易受到外部恶意入侵等问题,高校数字思政的伦理风险问题频发。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数字思政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数字思政建设实践,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高校要进一步推动高校数字思政与“三全育人”理念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根据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发展策略。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高校数字思政的基础,也是优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保障。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步升级,教育信息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高校优化硬件设施,巩固高校数字思政的数据基座,为高校数字思政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针对当前现状,一是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设施建设。高校应拓展校园网络覆盖面,确保校园教学及生活等区域网络全覆盖,并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提升网络可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确保高校数字思政平稳开展。二是高校要优化教学硬件设备。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已有的教学硬件,做好硬件设施供给,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调配和替换老旧设备,确保硬件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研发升级新技术设备,及时更新包括校园环境设施、科研设施及课堂教育设施等在内的硬件设施,为打造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等全方位的数字生态系统提供坚实保障。此外,高校还应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等形式,加大硬件设施资金与资源投入,全方位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教育环境的全方位数字化。
(二)优化数字软件平台
高校数字思政平稳开展需要高校以思政平台为物质载体对大量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和存储。因此,高校要通过技术手段,打造集数据采集、分析、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平台,优化各环节步骤,以满足高校数字思政要求。一是高校要做好平台数据采集工作。高校既要利用已有的学工系统、就业系统及教务系统等内部系统,实现校内数据全过程收集,又要探索挖掘系列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软件数据,如智慧思政、党建App及教育云平台等,全时空抓取学生相关数据,并结合各软件平台的功能特性,推动融合创新,实现校内校外、线上与线下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二是高校要做好平台数据分析工作。高校数字思政平稳开展要求高校对大量多源异构的数据群进行萃取和分析,为后续运用提供有效数据集。这就要求高校依托技术平台有机提取和整合各方有效数据,做到去冗存精、去粗取精,筛选更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数据运用效率,并运用技术手段将抽象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分类分层的数字资源体系,实现学生教育过程的可量可视可预测,为后续实现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支撑。三是高校要做好平台数据服务工作。高校应依托精准数据资源,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育人资源供给,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育人,又依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从而保障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提高教育数字素养
“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高校数字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配合,尤其是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数字思政建设成效。高校数字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高校要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02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构建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体系[12],这为教师提高数字素养指明方向。第一,高校要强化教师的数字思维,使“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3],破除“数字恐慌”,主动了解高校数字思政前沿知识及育人优势,自觉利用数字资源,积极掌握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与教育过程相联系,提升育人效果和质量。第二,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数字技能。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数字技术专题培训、定期开展网络学习活动、推进数字科研项目培育以及组织各类教育数字化能力大赛等方式,形成“数字化+专业化”的“测—评—培”一体化培育体系,提升教师运用数字工具、方法以及数字资源开展教育的能力。此外,高校还要组建一支专业化技术队伍,帮助教师熟练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及时处理疑难问题,保障高校数字思政平稳开展,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29475e56765d0b0aacc95093f2425d2c954d66c72eca312786d57c86bc3d1871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是高校数字思政的基本前提。高校要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必须做到以下方面。一是畅通数据共享通道。高校要注重数据共享,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各部门数据的畅通,并整合各部门和渠道的数据资源,统一数据标准,使数据从分散向精细化、集约化和智能化转变,促进数据共建共享。此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合理范围内全面公开数据资源,拓展数据共享途径,打破数据孤岛局面,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以构建数据共享模式。二是破除信息茧房困境。高校既要利用智能算法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偏好与习惯,推送高质量、正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要及时过滤低质量、重复性的信息,推送其他领域的有效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需要。此外,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层面应提供技术支持及资金支持;从微观上来讲,社会各方包括高校、企业等应加强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的升级与优化。
(五)健全数字伦理机制
要想确保高校数字思政切实可行,高校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中的数字伦理问题。一是高校要正视数字本质,克服数据依赖,警惕“唯数字论”的错误倾向。一方面,高校要明确数字思政定位,既承认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以较为包容的心态对待数字技术,将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要明确数字技术的载体定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实现数字技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高校要坚持批判性思维方式,审慎对待数字技术,谨防被技术裹挟前进。二是高校要规范数字技术使用,聚焦数据安全。一方面,高校要明确数据的使用范围,对数据使用进行记录留痕,做好数据使用的追溯工作,避免数据滥用,建立数据安全保障屏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相关数字技术使用规定,界定信息隐私侵犯内涵及外延,明确数据侵犯行为范畴,强化惩戒措施,并增强教师的数据使用意识,督促其合法合规运用数字技术,营造“科学合理、风清气正”的数字技术使用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数字思政既是教育数字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三全育人”理念切实落地的重要实践。高校既要看到当前数字化为高校数字思政建设带来的时代机遇,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也要认识到高校数字思政的困境,积极探索高校数字思政的实践路径,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3]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1):113-117.
[4]张烁.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5]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杨胜才.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J].红旗文稿,2022(17):35-37.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8]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4-06-10].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9]陈旭,阮昆.数字思政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2024-06-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50.1180.C.20240301.1741.012.html.
[10]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19):12-20.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