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缺席:具身性视角下关于“特种兵式旅游”的思考
2024-08-15郎霜
[摘要]文章通过对“特种兵式旅游”相关现象进行解析,并梳理相关理论,探寻“特种兵式旅游”与具身性研究以及米姆式传播的联系。同时,文章从具身性视角,结合表征系统相关理论探讨“特种兵式旅游”的生成机制,即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推送内容;沉浸式观看进入“上手”状态;重复性米姆创造数字奇观;身心合一的具身实践;技术嵌入的媒介化之旅,并关注“特种兵式旅游”背后的困境,从而对热点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特种兵式旅游”;具身性视角;米姆式传播
2023年至今,随着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所谓“特种兵式旅游”,就是个体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相较普通的慢节奏旅行,它更像是一种“极限挑战”游戏,刺激而有趣,具有高度媒介化的特征[1]。在这种旅游模式下,“特种兵”不再局限于通过手机屏幕浏览大好河山,而是选择跟随屏幕内容实地探索风景,体验各地人文风情。同时,“特种兵”没有完全断绝与媒介世界的联系,反而借助各种移动媒介记录、分享、交流他们在旅途中的所感所想。由此可见,“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兼具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性质的实践行动,也是一种包含技术与身体的交互行为。这一新型旅游模式的兴起与相关短视频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将“特种兵式旅游”话题下的视频内容大量推送给对此感兴趣的用户,引来一批跟风模仿拍摄的创作者,使得线上米姆数字奇观转变为线下的打卡热潮,从而形成流量闭环。从短视频平台用户的角度出发,“特种兵式旅游”短视频创作者(以下简称“短视频创作者”)借助场景置换、主体多样、层次多元的影像符号记录手法来拍摄相关作品,从而为不同社会身份、置身于不同时空场景中的具有共同内容偏好的用户带来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这种体验融合了虚拟在场与现实在场的交织感受[2]。短视频传播本身具有具身性,当用户沉浸式观看旅游景点相关视频内容时,就实现了缺席的在场。而短视频创作者通过米姆式传播影响用户的实际行为,又产生了真实的人与环境的具身。
文章以时下热门的“特种兵式旅游”现象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经验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并结合网络信息的广泛收集与整理,从具身性理论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该现象,旨在探讨“特种兵式旅游”所体现的在场与缺席、技术与身体这两条实践路径,以及其中因难以完全实现具身而引发的深层思考。
一、理论梳理
(一)具身性研究的两条路径
在具身性进入传播学视野之前,注重身体与环境交融的旅游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引入这一概念。旅游学研究的具身性首要关注个体对身体的独特体验,不同的身体状况会导致不同的身体感受[3]。同时,旅游学研究的具身性强调“情境”,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们对人的行为和认知的约束是构成具身认知理论的又一基石[4]。由此可见,旅游学研究中的具身性强调的具身是体验感,即个体知觉在环境中获得的身心感受,突出的是在场与缺席的二元范畴。在认知科学中,狭义的具身认知指个体的认知或心智主要受到身体的动作与形态的影响,突出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而广义的具身认知不仅强调身体的核心地位,还重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具身认知是嵌入自然环境的生物体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5]。现象学则将灵与肉相统一的身体作为洞察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出发点,以此突破身心二元论的桎梏。因此,文章试图结合这两条路径对“特种兵式旅游”这一当下网络流行现象进行分析。
一方面,传播学研究中对具身性的研究较为关注身体本身,即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相关学者结合智能技术,从主体存在的层面,探讨身体与传播的关系,特别关注在当前新技术背景下,身体议题对传播研究范式创新的意义[6]。另一方面,相关学者对具身性的研究聚焦技术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两个方面,即技术与身体的关系。有学者借助现象学中关于“人与技术物的中介化关系”的思想,揭示具身于身体的媒介物具有差异性的中介化意图,显现“上手”且“透明”的共同意向;它们在与身体的融合与交互中倾向于转变人的行动且调节人的体验;媒介物影响了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交往,进而打造日常生活的物质性联盟[7]。文章将两条路径结合,即探讨在场与缺席以及技术嵌入身体的具身性,从而解决单一路径存在的二元论和技术神化的问题。
(二)米姆式传播发展阶段
“米姆”(meme)一词最早出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又可译为模因、迷因等,指文化传播的最小单位,具有长寿、繁殖能力和复制性。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构成表情包、段子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元素都可称为米姆。米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早期的维护模式、后来的扩展模式再到现在的修改模式[8],
这三个发展阶段涵盖对元内容进行修改或者添加,让米姆产生更多变异形式的过程。第一,维护模式:原生米姆。原生米姆指原内容未经过多修改,尽可能以原始面貌进行传播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特种兵式旅游”这一话题就是原生米姆,从前期到后期,这一话语文字形式没有经过修改,是这一整体米姆传播过程中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内容形式。第二,扩展模式:动态米姆。动态米姆指那些稍加改动或衍生后二次传播的内容和信息。文字、图像、视频、网络流行的电子配音构成“特种兵式旅游”短视频这一整体,这些基本媒介形态相对稳定。但是,图像和视频画面会随创作者行为的改变而改变,部分创作者可能会通过增加或删改某些细节来完善整体米姆并进行二次传播。第三,修改模式:对原生米姆的“混搭”“恶搞”等。这是一种对传统内容的彻底性颠覆、破坏性创造的方式。“特种兵式旅游”短视频内容大多是作为旅游攻略这类实用性信息出现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一定的娱乐性,并非对传统旅游攻略的颠覆,因此没有发展至这一阶段。
从内容接收者的角度出发,带有“特种兵式旅游”相关话题的短视频经由大量重复性话题、标签、文本内容的米姆式传播,结合不同场景、不同视角的音像符号,描绘了“特种兵”的出游路径。这种传播方式不仅为不同社会身份、身处不同时空场景的短视频及其他媒体平台用户带来身体缺席的奇妙感官体验,同时也使他们能够与现实在场的展演主体一同获得虚拟在场的参与感。在此过程中,原生米姆的独特性在用户的丰富多元体验中被逐渐消解。然而,当用户基于自身真实旅游经历点赞、评论、转发,并颠覆性地创作和二次传播时,与原生米姆之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衍生品随之产生,从而赋予了原生米姆全新的独特性[9]。旅游体验同时具有具身性和符号化特点,基于此,针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学者不仅可以从表征视角下的符号意义入手,也可以从非表征视角下的情境与具身观点展开。
二、具身性视角下“特种兵式旅游”的生成机制
(一)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推送内容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推荐技术,能够通过抓取用户网络行为数据分析用户的浏览关注倾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细致的用户画像,促使短视频平台成为当下的流量收割机。当前,算法推荐技术已经成为短视频App的标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都基于算法推荐技术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以提升用户体验。这种精准化内容生产、个性化定制以及全方位投送的方式使得对“特种兵式旅游”话题感兴趣的用户在获取相关信息时更加便捷、精准,为实现媒介的离身性奠定了基础。
第一,前端数据收集实现精准化内容生产。算法推荐技术主要通过抓取用户关心的内容进而实现相关内容的采集和生产。在此过程中,平台根据相关话题视频的流量情况对爆款视频进行量化,并给予更多的曝光量,从而促进创作者对该类视频的生产。以抖音平台为例,有关“特种兵式旅游”的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近50亿次,共催生了98个话题,包括#特种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vlog#、#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某地#等,可见其受欢迎程度,这些话题为后续平台构建用户画像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第二,构建个体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与定制化的分发。在分发领域,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用户的浏览偏好进行捕捉,从而对相关内容进行精准分发。平台利用算法推荐技术能够分析用户对“特种兵式旅游”相关视频的观看时间、搜索频次、强关系用户关注内容等指标,进而绘制用户的基本画像,从而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第三,时空互联实现全方位与立体化的场景适配推送。平台通过应用算法推荐技术还可以满足用户的随机性需求。平台在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和搜索信息后,根据用户地理位置的变化,可为用户提供所在地的旅游资讯,如当地美食、地标建筑、景点排行等。
(二)沉浸式观看进入“上手”状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将媒介具身性表述为“上手”状态,“上手事物的日常存在曾是那样不言而喻,乃至我们丝毫未加注意。唯当缺失之际,寻视一头撞进空无,这才看到所缺的东西为何上手,何以上手”[10]。基于技术物的可见与不可见性,当用户在使用媒介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时,手机与手处于紧密的融合状态,即进入“上手”状态。此时,手机媒介不仅是工具,也是身体的延伸,当用户身体沉浸于手机屏幕的内容时,媒介即是不可见状态。只有当手机电量显示不足、因天气太热无法使用或者所处位置无信号时,用户才能感知手机的存在。在使用媒介这一行为过程中,媒介以内容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的面前,能够使用户沉浸其中,进而忽略媒介本身的物质性。在此过程中,只有被干扰或行为被中断时媒介才会现身,因此用户对媒介本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盲目”的状态[11]。在观看短视频这一行为中,用户实际观看的是视频所传递的信息,尤其关注具有趣味导向的内容,甚至会沉溺其中,从而忘记了周遭环境的变化。例如,当用户在观看“特种兵式旅游”相关短视频时,会聚焦视频中相对有吸引力的美食、景点、风景等要素,并带入自身的感受,将媒介这一工具的使用行为自然而然地视为身体的本能,就像是感官的延伸。技术的发展与演进趋势是人身体的回归过程,技术对离身性的强调,最终目的是实现具身。也就是说,媒介的离身性本质上是技术嵌入到身体中实现面对交流的具身。从知觉现象学层面来看,个体对媒介技术及其内容的感知是身体和心智对实实在在的物以及现象的感知,这一过程也无法忽视身体在其中的存在[12]。
(三)重复性米姆创造数字奇观
“米姆”作为一个参与性网络文化分析的重要概念,为相关主体探究短视频内容的重复性展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洞察视角。短视频米姆式传播主要是相关主体对原生米姆进行继承、扩展、修改甚至颠覆来自各个平台的不同媒体形式,从而进行文字内容和视觉符号的生产与传播[9]。这种传播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对米姆文本的差异化重复,即每一次的传播都带有新的创意和解读,使得米姆在短视频平台或其他媒体平台上彰显独特的生命力。短视频传播形式本身是具身的,当用户沉浸式接收与观看视频内容时,即处于缺席的在场状态,尤其体现在强关系连接上,内容加互动能够构成自然的人机交流场景。此外,平台透过米姆式重复性传播能够进一步促进用户的参与行为,形成“人机合一”的技术具身和真实的线下环境具身。
短视频平台的米姆式视频打造了“特种兵式旅游”话题下的媒介景观,能够提升年轻用户的兴趣,并激发其拍摄同款打卡地的心理。网络数字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米姆的扩散性与网络文化高度契合,米姆的模仿力、重复性和感染力成为用户积极参与创作的重要因素。由此,参与同类视频创作的用户越来越多,从而形成着眼于视觉、狂欢、戏剧化的媒介奇观。
当前,学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手段来验证米姆传播的效果[8]。但是,米姆的模仿力、复制性、扩散性、创新性、颠覆性是吸引全民共创、全民狂欢的重要因素。米姆在“特种兵式旅游”相关话题短视频的传播扩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用户实地打卡并将个人体验媒介化呈现的重要一步。在短视频的米姆式传播过程中,用户对海量米姆文本内容进行筛选、互动和颠覆性二次创作而成的米姆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共通话语。由此,平台通过米姆式传播在具有相似内容偏好的用户之间建构起共通文化空间,并凭借独特的集体行动逻辑力量凝聚社会共意,从而深度参与到社会结构的塑造中。然而,学者在借助符号或者米姆来解释网友选择“特种兵式旅游”的原因时,往往忽视了情景因素的关键作用。由此,相关研究由表征系统转变了为非表征系统,旅游情景真实体验的具身性也更适于从非表征视角来解释,为后续的线下具身实践起到指引作用。
(四)身心合一的具身实践
梅洛·庞蒂指明了身体与认知的关联性,强调身体是直接进行知觉活动的主体。就旅游而言,美好的旅行体验以真正的身体在场为前提,这里的“身体”是与情境联结、融合、交流、互动的,与心灵相统一的身体[13]。从离身到具身,从疫情期间的云游到疫情后的实地打卡,这种旅游方式突破了时空以及身体的限制,实现了人与环境的融合。
在社交媒体时代,景点打卡这一行为要求个体身体在场,切身领会景点所带给自身的独特体验。打卡不是对城市景观的简单影像复制,而是个体将通过城市行走唤起的视、听、触、嗅等感觉融入自身的情感网络中,再通过打卡输出,获得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感官体验[14]。“特种兵式旅游”以其短时高效为特点,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打卡地标性景点并品尝美食。参与者可能会经历乘坐连夜的火车硬座,一抵达目的地便立刻奔向各个景区,全身心地沉浸于这场紧凑而充实的旅行体验之中。旅游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具身的体验,注重的是个体身心体验的真实感受。旅途过程中的期待以及抵达目的地的欣喜都能使个体的身体五感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一种高度的在场感。此外,个体通过旅游能够挣脱社会建构的秩序化身体,重返生命自然状态的身体,获得身心的放松和自由,在具身体验中获得在世存在感[15]。
(五)技术嵌入的媒介化之旅
“特种兵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化旅行”。它始终以媒介为导向:在出击之前,“特种兵”在社交网络推荐的旅行攻略中挑选打卡地点和路线;在旅行中,他们携带手机、相机等设备,用照片、视频等形式打卡记录;在旅游结束后,“特种兵”将自己通过媒介记录的旅行记忆整理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己的旅行画上圆满的记号[1]。整个旅程从策划到实施再到结束,无一不与媒介相关。当前,媒介技术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通过景点打卡这一行为高度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传播形态,从而实现人与时空环境意义的再造。
在正式进入旅程前,“特种兵”会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某一视频作为自己媒介朝觐的目的地,然后多方验证所接收信息是否真实,以及是否存在营销的可能,再根据评论区反馈以及视频推荐的路线更近一步地修改和完善旅游攻略。实际上,在未正式踏上旅途前,媒介具身性已经得以凸显,媒介提供的画面和文字信息已经让“特种兵”提前感知并为了更完美的旅程多次通过表征符号进入目的环境中,与目的地形成“离身的在场”关系,即制造了虚拟与现实共存的在场。在正式进入旅程时,个体与环境则构成“人—媒介—环境”的具身关系,即当个体身体嵌入环境中的同时,媒介技术也嵌入个体身体,成为个体身体的延伸,增强了记忆与具身程度。
三、“特种兵式旅游”背后的困境
(一)时间支配下的倍速出行
“33小时速游北京,一天转8个景点”“2天1夜玩转新疆”“24小时16顿饭吃遍淄博”这些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难以实现的行程安排,却被一大波年轻人一一实践。他们喊着“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等口号,疯狂赶火车,下车直奔景点,极限24小时打卡,甚至做到不眠不休,用短暂的周末时间去实践极限之旅。这本质上体现的是时间的稀缺性,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大学生,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大多只有周末的休息时间,甚至更短,想要探索世界的心情和现实的矛盾让他们选择了“特种兵式旅游”这项极限挑战,在较短时间内去逃离充满工作和学习压力的环境。在此过程中,他们也投入了一场对身体奴役的游戏中。
个体全身心投入旅游环境中是为了体验感受不同居住地的轻松惬意,放松自我,以达到逃离现实的目的。而“特种兵式旅游”具有十分强烈的目标,从而造成目的之外的压力,使个体变相成为媒介的奴隶[16]。在“特种兵式旅游”过程中,个体以身体的痛苦来换取精神的愉悦,作为整体的身体能够规避现实社会的规训与压制,从而彰显个体旅游应有的精神饱满和鲜活的生命力。当个体身处旅游目的地时,由于受到该地的特定规则、期望的制约,以及承受着时间的紧迫感,他们可能倾向于采用快速而匆忙的游览方式。然而,这种方式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现实生活的抽离,进而完全沉浸于旅游环境的氛围中,仍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媒介依赖下的机械打卡
媒介具身性是一个深入且复杂的概念,它揭示了媒介在传递信息、塑造社会生态的独特方式,在提供可见内容的同时却又巧妙地隐蔽了自身,以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影响着用户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组织和建构社会的时空秩序[17]。媒介技术的不可见性使得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对其的依赖。此外,媒介在促进线下旅游体验的沉浸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使用户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旅游文化氛围。然而,这种匆匆而过“打卡”式的体验方式,往往无法让用户真正领略到环境所带来的真实感受。用户虽然通过手机拍摄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等媒介手段来展示“在场”,但这种行为实际上又使他们在另一种意义上成为缺席者,因为他们未能实现身体与环境的完全融合与沉浸。
在“特种兵式旅游”过程中,用户的身体看似处于旅游情境中,但是实际上却缺乏与情境的交互和关联。他们可能表面看似沉浸其中,但是实际上难以真实感受环境氛围所带来的真实体验,由此身体便自然退居到知觉主体之外,成为一种他者的存在。媒介技术的出现固然为旅游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使得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中介化,以至于有人相信技术离身能够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作为媒介技术的用户,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需要时刻警惕技术可能导致的主体异化风险,并努力回归到本真的需求中去。
四、结语
“特种兵式旅游”话题创新旅游类短视频的传播形式,通过大量同质化“米姆”文本扩散传播,并形成一定的网络口碑,进而实现用户的具身实践。基于“虚拟—现实”“缺席—在场”“离身—具身”的整体过程,用户在接收内容踏上旅游行程后,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视频博主的推荐内容优化旅游攻略,从而完善自身旅游打卡计划以及增强自身体验。在此过程中,用户会将自身的媒介实践,即旅游过程中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打卡记录,再创作成多样化的媒介化展演,进而增强同类型话题视频内容的传播效果。
对常常伴随“极限”字眼的“特种兵式旅游”,当然也有不少质疑声存在。“一天打卡17个景点”“日均两三万步的行走量”等形成安排对用户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当本该在休憩中慢下来的脚步疯狂加速时,旅行原本的意义逐渐被消弭。同时,当人们在借助媒介对抗的时间稀缺性时,媒介也在侵袭着旅行本身该具备的具身性。身体的在场是旅行的手段,而非目的。“特种兵”通过景点打卡努力留下自己的旅行印迹,同时借助照片、视频等媒介来证明身体的在场,本质上仍是缺席的状态。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促使人们的脚步不断加快,为了逃离现实选择出走,但是又无法实现真正的出逃,只能短暂栖身于极限旅游中释放自我。文章探析“特种兵式旅游”这一网络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并不足以解决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和现实困境,如何实现真正的具身,还须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大河之风.赵海铭:对当下“特种兵式旅游”热潮的思考[EB/OL].(2023-05-12)[2024-06-11].https://mp.weixin.qq.com/s/dV3oOASrM0ZPevA0cDnPHA.
[2]韩剑磊,明庆忠.抖音短视频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21(10):52-56.
[3]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07):1032-1042.
[4]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06):92-99.
[5]向雨川,杨晓霞.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游客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01):119-124.
[6]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8(12):83-103.
[7]杜丹.共生、转译与交互:探索媒介物的中介化[J].国际新闻界,2020(05):18-34.
[8]史安斌,满玥.“米姆”传播与数字化媒体奇观的兴起[J].青年记者,2015(31):78-79.
[9]奚路阳,程明.短视频米姆式传播:行动逻辑与社会文化意涵[J].传媒观察,2022(07):65-72.
[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1]曾国华,毛万熙.克莱默尔论媒介:从病毒、感知到人工智能[J].国际新闻界,2021(05):125-141.
[12]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0-89.
[13]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M].王东亮,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4]郭旭魁.重建地方感:作为传播物质性的县级融媒体与地方性空间生产[J].编辑之友,2023(06):47-52.
[15]樊友猛,谢彦君.具身欲求与身体失范:旅游不文明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J].旅游学刊,2016(08):4-6.
[16]谢彦君,樊友猛.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J].人文地理,2017(04):129-137.
[17]《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课题组.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3(01):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