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图景、症结及路向探赜
2024-08-15马曼蕊
[摘要]中华文化与数智媒介交融共振为新时代文化传播提供新思维,搭建新场景。从长远图景来看,数智技术能够有效强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即时性、长效性、实践性,数智技术也可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内生动力。然而,在实际工作转型中,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诸多现实症结,即高低语境文化间的文化认知差异、数智技术应用的局限性、数智技术商业化运作与文化价值的平衡、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为了进一步利用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优化发展质效,笔者认为,有关主体应从“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提升文化传播效力”“采用分众传播方式,精准对接受众需求”“重视数智人才培育,打造专门人才队伍”“健全数据安全体系,确保隐私保护合规”四个方面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数智化发展。
[关键词]数智化;中华文化;技术赋能;“走出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将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来推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智能媒体传播时代,数据资源和价值的转化与提升推动了信息资源建设从“数据化”向“数智化”的跃迁[2]。“数智化”即“数字化”+“智能化”,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以实现更高效、智能化的运作和决策。数字化媒介与文化传播的融合催生我国文化建设发生深刻变革,日臻成熟的数智技术给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全新的机遇,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对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核心要义和具体要求的全面认识,也是智能媒体传播时代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回应。如何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赋能优势,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当下有关主体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图景展现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性。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语言处理技术,中华文化可以打破跨语言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实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
(一)数智化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即时性
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但随着数智化的兴起,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变得更为高效快捷。在即时文化信息传播方面,借助数据分析和实时更新技术,有关主体能够更快速地了解国际舆论和受众需求,迅速生成符合时代潮流和受众喜好的中华文化内容,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即时传播。目前,无论是社交媒体、数字化平台还是在线社群,都能够快速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传递给受众,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知识,并实时了解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形式,以满足受众的即时需求,提高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此外,在实时互动体验方面,受众还可以直接通过社交媒体和数字化平台等,与中华文化实现“面对面”的互动和分享,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传统节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更快速、更广泛地触达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数智化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长效性
数智技术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长效引擎。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数智技术可以助力建设多样化的社交媒体、数字化平台和在线社群,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长效的展示舞台和传播渠道。也就是说,通过虚拟展览等数字化工具,中华文化可以与其他文化进行更加密切和频繁的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当前,个性化推送和互动交流提高了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形成了一种持续的文化传播链条,达成日常性的文化传播以及长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令中华文化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也使得中华文化传播效果更为持久,从而提高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的教育与普及方面,数智技术还可以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通过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应用等,中华文化的教育资源可以被推送到全球各地,让更多受众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受众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三)数智化强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性
“数字技术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摄取、生成、存储和处理各种文化元素的能力。”[3]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中华文化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示。例如:通过在线文化展览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书馆和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可以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给受众,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增强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实践性认知,使他们在家中就可以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亲身体验传统舞蹈、音乐和美食,深入感受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数智技术还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数智技术通过在线平台等,发挥语言翻译、文化解读等功能,使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交流与对话,为受众提供虚拟体检,增进受众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例如,受众可以利用智能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实时的多语言互译,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高效、顺畅的沟通,从而促进文化共融与共生。
二、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症结
尽管数智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实际运作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现实症结。只有克服这些症结,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高低语境文化间的文化认知差异
跨文化研究者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以这两种语境文化概念来描述不同文化信息传递的方式。他认为在高语境文化中,“大多数信息或存在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在人的身上;需要经过编码的、显性的、传输出来的信息却非常之小”[4]。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更注重隐含的信息、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倾向于以非言语的方式传递信息,如语气、肢体语言、环境氛围等,信息的含义也往往需要从上下文中去理解。长久以来强调“讷言”
“悟性”和崇尚谦逊低调的中华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其含蓄内敛的文化基因长久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模式和交际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低语境文化,显然更加推崇“直奔主题,直抒己见”的思维习惯,使人们倾向于直接、明确地表达信息,更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直接性,言辞也更加直接,信息传达更加依赖于语言本身而非背景或环境。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可能导致文化认知差异。异文化受众更习惯于以自身文化系统来对异文化进行解读,这就容易形成文化信息传播与接收上的不对称局面,进而造成“文化误读”或“文化偏见”。因此,中华文化要想借助数智技术实现“走出去”的愿景,就要有效缓解这种“文化冲突”的局面,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促进不同语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二)数智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的、无限性的“非实体甚至主体性消解的文化”[5],往往追求超脱于笔墨、语言与实体形态的境界,这为数智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数智技术通常偏好以单一的数字化语言对中华文化资源进行符号化和形式化的浓缩与转译,但这种转化往往难以完全传达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容易出现误解或丢失原本的意义,不可避免会因数字化影响而出现信息过载、内容失真、信息茧房等现实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华文化丰富原真性内涵的丧失。同时,由于数智技术的应用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大量资源投入,一些边缘群体也可能无法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受众也由于技术设备不足或网络不稳定而无法充分体验新形式的文化传播。此外,数智技术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可能涉及版权保护、隐私安全等问题,甚至一些富有个性和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传达,从而影响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三)数智技术商业化运作与文化价值的平衡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面临市场竞争和商业化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智技术的商业化运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推广和传播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加速了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过度的数智技术商业化也可能导致文化价值的丧失,甚至对文化价值造成威胁。在当下中华文化备受热捧的语境下,为了追求传播效果与商业利益,部分传播者在借助数智技术对中华文化资源进行符号化转换与转译时,会出现过度求新求变的现象,甚至通过恶搞、调侃等方式对中华文化进行误读。可见,过度数智技术商业化导致文化产品过度商品化,以商业效益为唯一追求,则容易忽视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社会责任,使得文化产品变得浅薄、低俗。同时,以数智技术为媒介的商业化运作也可能使文化产业流于同质化和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导致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削弱一些小众、非主流文化产品的生存空间,限制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有关主体要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在注重商业化的同时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效益,避免纯粹以商业利益为目标对文化产品进行改造和削弱。
(四)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在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成为一大现实挑战。这涉及大数据分析、个人信息收集与存储、跨境数据传输等方面,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构成潜在威胁。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存在被非法获取、篡改或破坏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受到威胁。特别是在跨境数据传输和云计算应用中,数据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且可能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的影响,增加数据安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受众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如果未经合法授权或未经受众明示同意,则可能会被泄露,导致受众隐私权受到侵犯。总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注意保护受众隐私权和加强数据安全,通过技术、政策、法律等多方面举措,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健康传播与共享,塑造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三、数智化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路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路向更加广阔而多元,迎来传播和发展的新机遇,有关主体必须突破数智技术应用的局限性,抓住机遇,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共同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辉煌绽放。
(一)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提升文化传播效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内容选择,受众会更加注重良好的内容品质和个性化体验。通过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水平,中华文化可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成为中华文化提升文化传播效力的重要手段,有关主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施力,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和交流。
首先,有关主体要利用先进的数智技术对中华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丰富遗产,并建设起数字化中华文化资源库,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的作品和资料,为数智化提供丰富的素材基础。其次,有关主体要利用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获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税收支持,如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降低企业成本,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项目和高品质内容的生产,并简化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程序,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更多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市场,促进行业竞争和创新发展,推动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产品走向国际舞台。最后,有关主体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优秀内容创作者和文化机构参与中华文化传播,促进国际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此外,文化创作者、文化机构、媒体平台等有关主体还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从而稳步提升中华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和期待,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二)采用分众传播方式,精准对接受众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6]数智技术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实现更广泛的全球化传播,有关主体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在精准推送范围上采取区域化、分众化方式,也就是根据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兴趣偏好进行定制化推送相关主题内容,以此达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的目的。有关主体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举措,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文化传播,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鲜活的魅力。
首先,为了更好地精准对接受众需求,有关主体要加强对受众群体的画像和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有关主体应深入挖掘受众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信息,精准细致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其口味和需求的文化内容,开展文化产品的定制与推广,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次,为了加强国际传播的精准对接,有关主体要建立起多维度、多渠道的国际合作网络。通过与国际文化机构、媒体平台、艺术团体等的深度合作,有关主体应联合多方共同打造国际化的文化传播项目和活动,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和交流。最后,为了更好地推动分众传播方式下的精准对接,有关主体要不断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受众反馈,有关主体既要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和受众反响,对传播策略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又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学习,吸纳先进的分众传播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播与受众需求的精准对接,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三)重视数智人才培育,打造专门人才队伍
数智人才兼具中华文化素养和专业的数智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应用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利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将中华文化精准传递给受众。因此,在数智时代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有关主体应当充分重视培育能够熟练掌握数智技能的专门人才队伍,并采取策略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数智化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
首先,在教育培训方面,有关主体应加大对数智人才的培养投入,建设专业化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机构应加强数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各大高校应设立中华文化数智化相关专业,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鼓励各类学科背景的学生参与数智化与文化领域的交叉培训,如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交叉培训,以培养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关主体应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鼓励数智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科研资助等政策,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以及科研创新项目等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向数智化文化传播领域延伸,为培养高水平的数智化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最后,在引进国际优秀数智人才方面,有关主体应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人才交流等方式,积极引进国际优秀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人才,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数智化时代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人才支持,并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通过评优奖励、职称晋升等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和积极性。只有通过全面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才能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具备数智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支持,推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共享,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四)健全数据安全体系,确保隐私保护合规
在利用数智技术进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保护受众的隐私信息,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以避免信息泄露和滥用问题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有关主体必须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以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首先,对数据安全问题,有关主体要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这包括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阻止非法获取和篡改;建立健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数据的持久性和完整性;采用先进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限制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数据被未授权人员获取。其次,对隐私保护问题,有关主体要加强受众教育和知情权保障。有关主体要通过开展隐私保护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受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和意识,让受众了解个人信息的价值和风险,主动参与隐私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并强调知情权,要求数据使用方向受众清晰、明了地说明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目的、范围和方式,确保受众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决策。有关主体也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建立安全的网络架构和防护系统,有效应对网络攻击和恶意程序的威胁。最后,为了确保合规性,有关主体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这包括积极响应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隐私政策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处理活动合法、合规;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获取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不断调整和优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建立独立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构或部门,负责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加强第三方审计和认证,委托专业机构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进行审查和认证,提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只有通过综合而有力的措施,才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健康发展,推动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2]陈国青,任明,卫强,等.数智赋能:信息系统研究的新跃迁[J].管理世界,2022(01):180-196.
[3]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08):4-34.
[4]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李红.理解高语境文化:中国传播观念的超语言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22(04):97-104.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