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学术期刊全程化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2024-08-15李佳洁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5期

[摘要]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学术期刊应构建多层次、全周期、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教育学术期刊在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教育教学研究队伍与高素养教师队伍、促进优秀教研成果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在明确教研人员不同教研阶段知识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教育学术期刊应针对教研成果的不同阶段,如教研成果酝酿阶段、教研成果成型阶段、教研成果转化阶段,构建以促进教研人员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为指向的全程化、全周期的闭环式知识服务体系,实现知识服务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学术组织力和行业影响力。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1]。“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教育学术期刊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丰富产品形态,构建多层次、全周期、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挖掘优质教育科研成果进行孵化、转化和推广,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一、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定位及内涵

(一)定位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2]。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学术期刊从知识产品生产向知识服务建构转型,不仅是教研人员从需求侧提出的要求,而且是教育学术期刊实现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现阶段,教研人员的教研知识服务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信息索取、文献检索、论文发表,而是转为结构化、层次化和线性化的教研数据分析与运用,以及智能化、网络化和体系化的知识创新性发展和利用[3]。随着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以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为主的教研人员的教研需求呈现新的特征,如碎片化与整全化、浅阅读与深阅读、个体学习与社群交互的组合[4]。然而,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链条多是“作者—期刊—读者”这种单一的线性关系,既缺乏延展性、层次性、周期性和可循环性,也没有形成“作者—期刊—读者—期刊—作者”这一相对完整的闭环关系。一线教研队伍多是孤军奋斗,教育学术期刊服务或参与一线教研工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教育学术期刊作为教研成果等知识产品的深度加工者和管理者、多维学术资源的整合者与联系者,不应游离于促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教研体系构建的生态圈之外,而应主动成为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教育教学研究队伍与高素养教师队伍的重要支撑。本着为教研人员服务的态度,立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教育学术期刊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内源性生产—体系性建构—创造性转换”的知识服务体系,促进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学术组织力和行业影响力。

(二)内涵

教育学术期刊构建知识服务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学术期刊通过长期性、周期性、连续性、专业性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积累了大量的权威性、专业性的学术信息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渠道资源、出版资源,成为整合和管理知识、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多维资源的主要力量。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指教育学术期刊基于自身优势,整合作者资源、出版资源等知识资源,为满足教研人员的教研需求、解决教研人员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主动提供的一种以知识、信息为核心内容的集成的系统性服务。

有学者认为,与教研人员教研需求相匹配的知识服务是教育学术期刊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的基本前提,建构有技术支撑的知识服务环境是教育学术期刊精准化知识服务的基本保障[4]。王蕴嘉基于“层次+周期”的视角考虑,将学术期刊服务划分为论文全周期服务、期刊全周期服务,涵盖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三个方面[5]。教育学术期刊提供的知识具有强权威性和高专业性。教育学术期刊以此为知识服务的载体,为教研人员提供专业成长方案,如为他们提供科研立项、文献检索、论文编辑出版等初级和中级阶段的服务[6],以及教育政策解读、教育理论运用、课程教学创新等高级阶段的服务。

二、教育学术期刊全程化、全周期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在“互联网+”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教育学术期刊知识服务面临论文内容及呈现形式单调、知识应用服务功能单薄、多元主体间协同不力、学术共同体互动缺失等问题,存在让渡网络首发权、服务平台单一、缺乏深层次挖掘、反馈机制不完善等情况,教育学术期刊递进式、系统性、可循环性、全周期的知识服务框架有待建构[7]。

明晰教研人员不同的教研需求是教育学术期刊提供个性化、层次化知识服务的逻辑起点[4]。朱永新教授认为,教研人员科研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8]。杜杏叶等人根据科研全流程理论,将科研成果形成周期全流程划分为科研准备期、科研成果发表过程、科研成果发表后三个阶段,并指出学术服务项目应涵盖科研准备期的知识服务、论文写作发表过程中的出版服务、科研成果发表后的学术交流与传播服务[9]。鉴于此,教育学术期刊应针对教研成果的不同阶段,根据教研人员解决教研问题的真实需求,构建全程化、全周期的闭环式知识服务体系,促进教研人员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实现知识服务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服务要点

学术期刊全程化服务指学术期刊基于对自身学术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与运用,以满足学术期刊服务对象从科研成果酝酿到科研成果成型再到科研成果转化的全程化、全周期服务需求的一种无形服务[7]。这种知识服务不同于其他的信息服务,它以服务科研共同体构建为宗旨,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效提高学术期刊资源效用,促进深度学术交流,从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学术期刊全程化、全周期知识服务体系主要包含教研成果酝酿阶段的知识服务、教研成果成型阶段的知识服务及教研成果转化阶段的知识服务三个方面。

1.教研成果酝酿阶段的知识服务:促进教研人员的专业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学术期刊服务对象的需求从发表论文延伸至获取学术信息、参与学术交流、参加技能培训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教育学术期刊应深度挖掘自身的数据信息,如选题信息、栏目信息、论文信息和作者信息等,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专题的形式推送最新刊出的学术成果、期刊选题等基本信息,方便教研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业内动态热点和学术前沿信息,促进他们的深度专业阅读。一方面,针对教研人员获取与阅读纸质期刊或电子文献的需求,教育学术期刊为其提供优质论文单篇优先编辑加工、数字出版传播、制成专题推送等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教研人员学术性知识检索、专业性知识精准阅读的需求,教育学术期刊提供全篇、题录、摘要、引文、图表、数据代码等信息检索服务,提供专业文献、科研数据等资源及热点趋势预测,以及高关联度重点文献推送、前沿热点文献排行等服务,方便教研人员快速锚定高质量热点选题,便捷、高效地获取高质量学术资源。

2.教研成果成型阶段的知识服务:促进教研人员的专业写作

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极尽占有文献资料指占有能较为全面反映某一问题的文献资料,而不是所谓的新奇资料或珍贵资料。基于新的材料教研人员往往能得出新的结论,哪怕新的结论有待考究,也不能否认新材料本身具备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教研人员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文献资料,但如何取舍、如何充分展现这些资料,以体现论文的创新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专业写作的过程中,一线教研人员容易出现过分呈现教学实践的做法,忽略了学术性观点的提炼和总结。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学术期刊可以根据教研人员的具体情况,从研究主题、论文体例等维度出发,采用举办讲座、制作文档、发布短视频等方式,引导教研人员将论证资料按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理论资料与实践资料分类,然后按照教研论文的纲要和实际需要分配运用等,确保教研人员的专业写作符合学术规范。此外,教育学术期刊可以为教研人员精准推荐审稿专家,为其提供专业的写作指导服务,助力教研人员的专业写作和职业成长。

3.教研成果转化阶段的知识服务:促进教研人员的专业交往

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在基础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扩优提质进入新阶段,精准高效教研强化工作的重要性及挑战性超越历史上任一时期。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成果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教育理论成果无法紧凑地衔接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未能得到教育实践的充分检验。先进、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有被一线教师所理解、认可、接受、实践,才能转变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学实践优化创新的生产力。

有研究指出,教研有上游之“研”和下游之“研”的区分:上游之“研”的主要形态是教研人员在学报等平台刊发以学术论文为主的教研成果,以获得教育学术界的认可;下游之“研”的主要形态是教研人员在总结与提炼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教研成果后反馈教学活动,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验证,促进教研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教育活动中的推广[8]。为架构起上游之“研”向下游之“研”转变的桥梁,教育学术期刊在教研成果转化阶段可以搭建学术社交圈,建立学术交流通道、课程培训通道、教学实践指导通道、作者信息反馈通道等,了解教研人员的需求反馈,在辅助教研人员解决真实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推广借鉴的知识应用,助力他们推出具有更高价值的教研成果。一方面,教育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社交网络平台,提供教研成果推送服务、教研成果网络传播服务;组建各类知识社群、学术交流社区、学术共同体,加强读者与作者、中小学一线教师与高等院校教育学者等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教育学术期刊可以探索各种能促进教研成果立体化转化、创新性运用的增强出版形式,开通教研成果评价反馈通道,丰富教研成果呈现形态和传播渠道,辅以学术性知识资源的深度加工与系统性整合、学术性知识产品的综合设计与整体开发,以帮助教研人员切实解决教研问题、创造性转化教研成果。

三、结语

教育学术期刊作为助力教师教研素质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之一,其知识服务应以满足教研人员教研需求和助力教研人员解决教研问题为导向,基于期刊内容的生产、传播、拆分、重组、应用、反馈,在教研成果酝酿阶段、成型阶段、转化阶段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全方位、多角度支持教研人员实现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和教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J].中国出版,2021(14):3-5.

[2]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当代广西,2023(18):4-6.

[3]朱瑶,沈锡宾,王海娟,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部对知识服务认知及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9):1174-1180.

[4]杨志平.融媒时代教育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价值意蕴、实现基础与实践策略[J].科技传播,2022(04):45-47.

[5]王蕴嘉.学术期刊多层次全周期作者服务体系构建策略[J].编辑学报,2023(S1):94-97.

[6]卜今,朱思维,周良佳,等.国际STM出版集团的经营理念对中国学术期刊探寻知识服务转型道路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433-438.

[7]治丹丹,张盛男,占莉娟,等.学术期刊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反馈全程化知识服务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1):15-23.

[8]朱永新.教研制度:强国建设的教育基石[J].教育研究,2024(01):80-88.

[9]杜杏叶,李涵霄.爱思唯尔数字学术服务模式研究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8):1065-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