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高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的实践探究
2024-08-15李金莉
摘 要:依据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立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厚基础、强技能,高素养、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价值塑造为引领,从1个目标,3个维度、4大思政核心理念和5个能力对应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形成“1+3+4+5”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为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1 课程基本信息概述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对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支撑作用。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能力,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本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且团队成员中有一名思政教师与课程团队的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集体研课,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探索进行建议和指导,最大程度地在每个项目中有效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2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该课程将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实现德技同修目标,而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为检验标准。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用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最终形成“匠心育匠人,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
3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3.1 课程思政的课情分析
3.1.1 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要求
课程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3],立足本专业“厚基础、强技能、高素养、重创新”的专业特色。教学团队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在专业技能、思政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机器人技能型人才质量为目标,落实《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1]。
3.1.2 课程思政任务目标
第一,掌握课程理论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投身于产业服务中去实现个人价值。其次,技能实操育匠人。项目化内容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掌握机器人编程和调试技能和故障诊断与维修具备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第三,达成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形成显性知识教育与隐性素质教育的结合。
3.2 课程思政的学情分析
该课程是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是喜欢动手实操,但对职业使命感和积极探索的热度不足。其次,在就业层面存在对岗位忠诚度不足,工作畏难、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传授实践技能的同时,将思政元素 “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整体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接受、吸收并转化为实践。
3.3 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案
3.3.1 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思路
重塑和构建项目化课程内容,按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5个项目。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形成“1+3+4+5”的教学模式,打造有温度的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课堂。
3.3.2 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
4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探索
4.1 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策略
梳理课程重难点,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任务设置和引导,将思政元素逐步渗入。教学设计以学习通平台为载体,完成“知行合一”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4.2 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以课程项目三任务4为例,具体阐述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环节:线上讨论,激发兴趣。课前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主题讨论,提出问题:“我国工业机器人在芯片制造这种“卡脖子”技术中是如何助力的?”主题讨论以激发探索兴趣,并在学习通平台上传视频资料“我国芯片研发制造的技术视频”,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肩负科技强国的使命感。
(2)课中环节:剖析案例,导入任务:进一步剖析课前视频案例,引出本次课机器人在芯片制造中定位和搬运过程的技能实操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如何使机器人进行合理的路径规划实现芯片搬运,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探索精神。其次,小组分工,实操演练:提出工作效率和定位精度的要求,反复实操探索更优的搬运路径方案,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每组实行编程员、记录员、安全员和操作员的角色分工,增强了安全生产、团队合作意识。第三,技术难题,主动探索:搬运芯片任务需精准地取放位置和过程控制,学生要具备严谨工作态度。搬运对象不同对应不同的搬运原理和夹持工具,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精雕细琢的科研精神。当经过反复操作依然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时,考验学生耐心、专注和吃苦耐劳工作态度。
(3)课后环节:问题拓展,评价反思。设置第二课堂,查找机器人搬运相关企业案例,梳理搬运路径规划方法,学生总结分享所学,反思感悟并形成文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5 课程的考核评价与实施成效
5.1 完善多元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增值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技能大赛获奖、取得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成果给予增值性评价。构建科学职业素养考核量表,阶段性地根据项目任务的职业素养量化分数设置“工匠能手”称号进行额外加分,增强课堂参与度。
5.2 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成效
课堂中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知识点有机融合,做到了“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政育人效果。首先,学习热情提升,课堂参与度提升,变得更有温度。其次,实现了实操技能和学习能力迁移,最后,学生积极参与实训中心管理、设备维修、社会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6 结语
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构建了“1+3+4+5”的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目标,培育新时代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落实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卿笛.《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时代汽车,2022(6):46-48.
[2]刘涛,王瑞,李洵,等.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师如何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的思考[J].畜禽业,2020(4):66-67.
[3]陈林涛,刘兆祥,薛俊祥,等.高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其应用”课程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6):37-46.
[4]高维.高职“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2023(32):31-34.
[5]冯涣婷,祖层,喻永康.“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思政实践举措[J].科教文汇,2023(10):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