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导师制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4-08-15朱双春卢欣欣曹莹

时代汽车 2024年14期

摘 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已有少数高职院校引入导师制,试图在具体实施层面突破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短板,然而受限于高职院校导师资源相对匮乏、导师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导师制并没能在高职院校得到延续和普及推广,因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现行考核机制的“深广结合”导师制,全员培养和特长生培养相结合,保障导师制的实施广度和实施深度,促进多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师制 创新型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科技创新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日益明显[1]。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关键期,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人才结构的升级,新形势下技能人才不再仅静态地适应技术的现有功能,而是能根据技术进程不断建构起技术适应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技术可成长能力[2],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提出为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方面,特别提及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鼓励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当下,理应顺应产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初[3],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产业转型变革的加快,高端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又逐渐摆在高职院校的面前,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的闫学娜等提出融合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塑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4]。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的田野通过分析当地装备制造产业的需求,在培养任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大赛和创新服务平台等8个方面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5]。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永闯等积极探索出以产业人才需求位引领、以产业先进元素为聚焦、以产业创新服务为驱动的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6]。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娄丽莎提出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要更加注重实践资源与实践项目的运用,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人文精神、实训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满足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7]。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双需求”出发,在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人才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8]。

虽然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学者研究并提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然而这些研究更多地是从宏观层面提出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一种针对全体学生的普适性变革方案,考虑到高职院校在生源、师资、实训等条件上的局限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批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近些年来,已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的现实条件,在高职院校引入导师制,试图在具体实施层面突破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短板。

2 导师制内涵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起源于14世纪初的牛津大学,强调个别指导、德智并重以及和谐、自由和宽松的学习氛围[9],这种制度要求导师面对少量学生,以导师布置选题、学生课前准备、撰写论文、师生辩难、课后总结为主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10]。导师制由于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潜能等[11][12]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通行的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级制一起并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教育模式[13]。在我国,导师制主要应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并在一些高校逐渐延伸应用到本科生教育阶段,近些年来,少数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引入导师制,与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相比,研究生导师制侧重指导学生科学研究、本科生导师制侧重学生品行培养相比,高职生导师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14],在理论和应用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导师制的内涵。

3 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施现状

在我国,高职院校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在具体实施层面,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多种导师制模式,见图1。

从高职导师制实施学生范围来分类,出现了全员导师制和特长生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出现较早,基本是参照移植本科院校导师制的做法,一个导师负责多名甚至十多名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如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探索开展特长生导师制,选拔少数有意愿、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15-16]。

从高职导师来源来分类,有专业导师制、企业导师制、辅导员导师制、双导师制、“1+N”导师制等,专业导师制提出较早,主要特点是为学生配置专业教师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工作,要求积极参加竞赛、参与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导师制是伴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而延伸出来的学生培养制度,主要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辅导员导师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越来越重视而得到研究和关注,辅导员导师更多地是在学业督促、生活帮扶、思想引导等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双导师制、“1+N”导师制等是指学生配置专业导师的基础上另外为学生配置企业导师或辅导员导师,或者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导师等共同指导,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从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模式来看,形式较为丰富。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以兴趣小组为依托的导师制,发挥兴趣小组“传帮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7];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提出“导师+项目+团队”模式的高职导师制,整合导师制、项目化教学以及团队学习的优势,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18];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1+1+1专业导师制”,为学生配置校企双导师,通过导学、导能、导业三个阶段的培养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9]。这些高职院校根据各自办学特点,探索采用符合各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导师制,促进了高职导师制的内涵发展。

4 高职导师制未能普及原因

尽管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试行,在个别院校、领域、专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研究和试行也同时暴露出高职院校在施行导师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造成导师制没能在高职院校得到延续和普及推广,这其中既有高职院校本身教学条件的客观因素,又有教师和学生本身意愿的主观因素,分析如下。

4.1 客观因素

导师资源相对匮乏是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的主要障碍。专任教师方面: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资源出现短缺,师生比出现失调,推行导师制过程中出现一名教师指导数十名学生的现象,效果不理想,导师制流于形式[20],不了了之;辅导员方面,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高校应当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外加兼职辅导员,总体上辅导员对应的生师比较高,很难做到导师制要求的个性化指导要求;企业导师方面,企业导师制施行的好坏直接关联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层次参差不齐,大多数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更多地是企业委托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不足,企业导师更多地是名义上的称谓。

4.2 主观因素

教师方面:目前导师制还处于少数高职院校探索试行阶段,还没有在顶层设计上形成完善的激励和考核制度,鉴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客观现状,教师更多地是在自身岗位工作之外兼职导师工作,工作负荷较重,并且当前导师工作的评价还没有真正进入主体评价体系当中,导师的业绩得不到及时的认可[21],影响教师兼任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生源绝大多数都是分数较低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认可程度低,未能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获得感,课余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导师制培养会在原有学生课程体系之外额外增加学习内容,必然会招致学习意愿不足的学生消极对待,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导师制培养的效果。

5 “深广结合”型高职导师制

实践证明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高职院校生师比例较高,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这样的学情之下如何做好导师制的推进,真正发挥起导师制的作用,培养出创新型技能人才,还需要基于现行的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模式,形成符合高职现状的“深广结合”导师制实施建议方案,见图2。方案采用全员导师制保证导师制实施的广度,采用特长生导师制来保证导师制实施的深度,两者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包括辅导员、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作为导师来源,各有侧重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在全员导师制方面,校内导师以辅导员为主,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对学生的思想、学业和生活进行指导,重点帮扶学习、生活困难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全员导师制的校外导师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师与学生师徒结对,指导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提升技能水平;在特长生导师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选拔和退出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动态调整特长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名单,利用专任教师自身专业、项目的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工作当中,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创新性赛项活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领军技能人才。

6 “深广结合”高职导师制实施的积极意义

6.1 “深广结合”有利于培养多层次创新型人才

“深广结合”高职导师制结合了全员导师制与特长生导师制的优点,既考虑到导师制的实施广度,利用全员导师制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基础创新型技能人才;又考虑到导师制实施的深度,利用特长生导师制关注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更高的成才需求,应用动态选拔和退出机制使得学生与教师可动态双向选择,在学生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导师用心指导,培养出领军创新型技能人才。

6.2 提升教师兼职导师积极性

“深广结合”高职导师制模式基本上是基于现有教师考核体系,导师的工作基本上是现有工作的高水平实施,如吸纳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赛事等都是现有教师考核体系的高质量成果体现,因此采用“深广结合”高职导师制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有助于导师业绩的提升,有力地提升教师兼职导师的积极性。

6.3 提升企业导师的积极性

企业实践培养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对学生的创新型技能培养至关重要,“深广结合”高职导师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坚持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的企业实践提供充足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上倡导企业导师与学生进行师徒结对,指导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师徒结对有利于师徒情感上认同,不仅提升企业导师的责任感,而且增强学生对企业导师的尊敬和爱戴,良性互动,提升企业导师指导培养的积极性。

7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数量要求和质量期待,为此国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尤其是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被明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同等地位,着力推动高职教育逐步向职业本科教育、职业研究生教育方向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检视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行性、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导师制模式。“深广结合”高职导师制既考虑到当前高职教育的生源情况、教育层次和职业导向,又兼顾更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趋势,在高职教育层次提升的同时,同步助力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发展路径研究”(2022SJYB179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医养结合模式下非医卫高职院校复合型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23SJYB1757)、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视域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2021JSJG55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高’视域下驻苏高校教科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2023SJYB1754)。

参考文献:

[1]戴正宗.财政金融双发力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财经报,2022-8-11(005).

[2]章振周,何晓琴.新时代中高一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6-10.

[3]壮国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1(8):6-10.

[4]闫学娜,师晓宁,张继蕾,景红娜.基于“四位一体”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J].人力资源开发,2022(8):11-12.

[5]田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2(5):14-18.

[6]朱永闯,龚盛昭,徐梦漪.“需求引领、元素聚焦、服务驱动”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1(14):33-36.

[7]娄丽莎.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6-68.

[8]徐炳文.谈高职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控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5):11-13.

[9]刘斓.高职导师制度的实践与问题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3(17):109-110.

[10]张英.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51-53.

[11]刘辉,张蕴甜.导师制的三种面向:理论图景、域外经验和中国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123-126.

[12]吴南中,张伟.高职导师制:困境与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4(20):76-78.

[13]俞婷.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73-76.

[14]谭韬,谢庆娟,唐倩,等.医药类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重庆医学,2015(19):2719-2721.

[15]葛伟.特长生导师制——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培养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67-68.

[16]高军林,朱务标.高职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与高职专业导师责任制的实施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51-53.

[17]单立娟.高职院校中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3(S4):37-39.

[18]郑国凤,郑国桂.关于“导师制”在高职专科生成才中的作用——以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2(14):81-85.

[19]张新科,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6):36-38.

[20]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21]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