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08-15张擎王晓燕谭莉遆佳高畅

时代汽车 2024年14期

摘 要: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深入推进专创融合成为近年来教育的主战场。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为切入点,聚焦师资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提出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路径并完成实践落实。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类型、创新教学模式,完成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关键词:专创融合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明确提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重构和开发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作为了双创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

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献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大力开展专创融合的价值。王进[2]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专创融合”能够凸显高校办学特色,提升育人质量,有利于专业创新、变革教学活动和缓解就业压力。方瑛[3]等从“共生视域”探讨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必然性,指出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一致的培养目标,是协同互补的关系,应共存共荣、互利发展。

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要求的,而要推进和加快“专创融合”教育,首要任务就是从课程入手。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和载体,建设“专创融合”课程,这既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推进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改革与课程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专创融合课程师资“能不两工”,未建成有效师资团队

课程师资专业能力有余,双创理论不足,通常只在本专业、本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创业经验,缺乏行业体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再加上理念滞后,严重制约了专创融合课程开展。

1.2 专创融合课程资源“浅尝辄止”,挖掘深度不够、素材累积不足

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源自专业课改造,因此课程资源专业性较强,但是双创知识融入效果较差,专创融合类资源匮乏[4],学生无法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真实案例进行双创实践。

1.3 专创融合课堂教学“纸上谈兵”,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育

部分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专创教育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高校重创业、轻创新,未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没有深入参与、学生没有全面参与。

2 “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建设路径

“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聚焦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服务于城市轨道车辆技术双高专业群(A档),是高职城轨机电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秉持“知识融合、能力融合、思维融合”专创融合理念,培养保障城轨车站运维安全的爱修、能修、善修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检修工匠。

2.1 打造“知识型、专家型、实战型”相结合、跨专业跨行业跨组织多背景的师资队伍

构建与市场高度接轨,打造学校与企业、实战与理论、专业与公司融会贯通的具有双重身份的混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能结合专业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将专业领域中的新生事物、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等内容引入课程中,丰富创新创业内容。

主要做法是紧抓立项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新契机,组建“双师双能”教师团队,突破固有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破解“专创融合师资薄弱”问题。

与中车四方股份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精英共育式校企合作,共建“知识型、专家型、实战型”兼备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一是施行“互聘、双薪、共用”的校企人员流动机制,特聘大国工匠、中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罗昭强担任带头人,以“国家工匠之师”引领打造“双师双能”教师团队;二是加强师资双创教学理念学习,通过流动机制,助力认知创业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

2.2 建成“一课三融”高职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路径

构建“三融合”高职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路径,做到“一课三融”即融双创、融产业、融思政[6]。以“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为实践抓手,进行高职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实践,依托省级产教融合项目,加强资源建设、丰富教学资料和案例,建设成资源丰富、一课三融实践效果好、学生反馈好、育人成果显著的课程,形成可复制的高职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方案。

主要做法是依托四川省山地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紧紧抓住“产教融合”作为课程建设主战场,破解“课程建设专创要素缺乏”问题。

做到课程体系与创新思维的融合,主要体现交通装备设计、制造过程中对材料、工艺、性能的思考与创新;做到模拟项目开发全流程与创新思维的融合,主要体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商业思维开发,营销模式创新、成本控制优化;做到实际操作结合数字化平台进行思维训练,配合全流程客观评价,打造富含内驱力的能力培养课程。主要体现在真是产品实践,多元化过程考核体系。

以山地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和四川省中车铁投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作为2个实体保障,依托四级技能竞赛(院赛-省赛-国赛-世赛)和协同创新中心实现2个技术跟进,以“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为抓手,形成了一套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课指南。一是践行“三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响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要求;二是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新案例”的“五新”专业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思想,挖掘和充实专创融合课程教育资源。融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于专业工作任务中,促进技术创新一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吸收双方优势资源、解决双方实际需求、建成长效合作机制。

2.3 构建学生能力提升“三递进”校内外课堂融通路径

通过“三递进”能力提升的校内外课堂融通路径,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能力水平。校内第一课堂实现“三递进”即“专业双创意识-双创准备-双创实践”的能力递升与价值认同,突破固有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手段,开展多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与学活动;校内第二课堂完成双创成果孵化与价值塑造,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单向教育为双向训育,构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向型训育体系,实现教学相长;校外第三课堂通过产教融合,完成双创成果转化与价值传播,反哺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构建“三递进”能力提升的校内外课堂融通路径,实践拓宽教学渠道,融通课堂内外。

主要做法是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三教改革”,破解“课堂效果不显著”问题。

一是在校内第一课堂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和知识,把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等内容融入课程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二是从实验教学环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工作室和各类学科竞赛平台四个方面构建“专创融合”第二课堂。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变革传统的实验内容,开发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校内外实习实训的内容及过程要彰显专业特色、行业需求,实训项目要围绕强化学生创新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学生工作室和各类学科竞赛平台要突出专业技术、技能与科技的成果转化。真正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服务于产业发展。

3 “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建设方案

3.1 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接岗、融赛、嵌证,打造“一课三融”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教学标准,对接人社部2022年6月发布新职业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检修工,融入国家技能大赛技术规程,嵌入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1+X证书考评内容。与成都地铁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编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育岗位标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在线开放课程。

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为风水电、消防监控、客运设备、通号设备分析与应用四个并列模块、12个学习项目、32个学习任务。每个模块针对机电安调、维保、检修等工作对应的“认知、检查、操作、保养、排故”由易到难、阶梯递升能力维度的学习内容。同时每个模块增设思政论坛和专创融合板块,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和创新意识,引入新设备(头戴式AR)、新技术(智能检修),关注车站机电设备智慧运维。

3.2 丰富课程资源类型——强基、练技、拓岗,建成“三维三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从“思政素养、创新意识培养、专业素养”三个维度进行建设,涉及基础知识、技能操作、拓展应用三个类别。课程提供了有利于协作学习、协作教学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信息化资源。

3.3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一引领三同步”教学模式

课程由新职业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检修工为引领,聚焦数智教学环境,依托校企联合建设的多媒体智慧教室、VR/AR虚拟仿真实训室、城轨车站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室、地铁运营公司机电检修区,构建“车站即教室”真实工作场景。

教学中引入企业任务和企业导师,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任务同步、学习内容和技能标准同步、技能训练和技术指导同步”教学组织模式,同时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项目实践充分结合、创新创造与项目案例充分融合,做到知识、能力、思维同步培养。

4 “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应用成效

课程获评四川省第三批高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2023年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四川版块),助力学生学习。

4.1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好

课程于2018年9月上线学银在线平台,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自首期课程上线以来,精资源、严规范、强数据、善创新,已连续开课11期,运行良好,被264所中高职本科院校应用,覆盖人数达5423人。

证书考取率高。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证书通过率98%(远超该证书平均通过率58%)。

技能精英培养国内顶尖。培养全国技术能手2人,近5年学生在学科和创新创业竞赛领域获国家级奖励26项、省级奖励52项,累计获全国冠军4项、省冠军10项,学生发表论文、授权专利共计18项。

4.2 教师素质提升快,教学团队成果丰硕

团队成员获教师教学能力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13项;教师教改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各类教改项目15项,改革成果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据学院学生评教和调查数据反馈,课程团队教师评教排名均为A档,学生满意度较高。

4.3 成果经验可复制、可借鉴,得到广泛好评

依托课程开展城轨信号工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方案培训、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收费员转机电岗培训等技术培训,持续服务轨道交通行业。

在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球发展会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举办的轨道交通1+X证书研讨会等十余个高端会议分享课程建设、产教融合育人经验。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阿肯色大学福特史密斯堡分校等30余所国内外院校到校参观学习,成果被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借鉴与应用。

4.4 成果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2022年6月,交通运输部致信感谢“为提升我国轨道车辆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推动我国轨道车辆技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9月,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致信祝贺我院取得的竞赛成效。

5 结语

面向川渝地区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依托与四川蜀道新制式轨道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四川省山地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课程秉持“知识融合、能力融合、思维融合”专创融合设计理念,构建“三融合”高职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路径,做到“一课三融”即融双创、融产业、融思政,丰富素材,建成“知识型、专家型、实战型”兼备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效师资团队,构建学生能力提升“三递进”校内外课堂融通路径,建设成资源丰富、一课三融实践效果好、学生反馈好、育人成果显著的课程,形成可复制的高职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方案。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递进、三融合’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为例”(GZJG2022-524);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四螺旋、五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GZJG2022-519);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一北创助教项目(二期)“基于VR技术的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实训项目开发与应用”(2021BCB02014)。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2]王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3):65-69.

[3]方瑛.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8):63-66.

[4]韩燕霞.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J].江苏高教,2022(12):122-127.

[5]王斯敏,张胜,张梦泽,蒋新军,康薇薇.创新创业,学校应该如何教[N].光明日报,2019-06-24(5).

[6]刘玉青,曹艳华,时文芳.职业院校食品类专业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饮料加工技术”课程为例[J].粮食加工,2023,48(0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