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课”引领“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融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8-15史丙君刘余
摘 要:高等教育领域要积极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切实提升课程质量则是核心环节,也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文章选取机电类专业典型课程—“PLC控制设计”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基于“金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线上线下混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入手,打造游戏趣味课堂,运用探究式学习等积极学习策略,建立了基于学习成效的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标准,以此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金课 学生为中心 线上线下混融 PLC控制设计
1 研究背景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在教育领域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形成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1]。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在高等教育当中,专业是基本主体,而课程则是核心环节,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高校教师工作者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提升教学成效、打造高质量课堂方面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4-7]。但不可否认,课程建设目前依然存在的短板和瓶颈[8-9]。选取机电类专业典型课程—“PLC控制设计”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基于“金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线上线下混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力求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总结形成范式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2 总体思路
教学理念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设计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学内容上,从“理论”向“理实一体”转变,合理提升课程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上从“教学评价”向“学习效果评价”转变,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与此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勇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设计上,对照“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发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三个“维度”入手,对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引入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并充分融入职业素养、价值观培养,充分运用UClass智慧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牢牢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条主线,制定基于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融的教学模式,打造游戏趣味课堂、探究式学习等的积极学习策略。践行深度产教融合,让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基于学习成效的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标准,从而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3 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实践中,尊重知识技能学习规律,着重提升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基于线上、线下混融式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构建了课前调研自学、课中知识内化提升、课后巩固拓展三个阶段的教学环节,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1 课前环节
践行深度产教融合,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一方面开展项目相关调研,深度了解项目案例真实场景,了解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获得直观认知;另一方面,利用UClass智慧教学平台、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其他教师所推送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点初步学习,并将学习效果反馈教师。如图1所示。
一方面,教学中设计课前学习调查环节,要求学生前往企业开展教学任务相关调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中厂”等平台资源,学生真正深入企业一线,真正了解岗位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聘请的企业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组织、讲解、示范,能够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人员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素养等给予评价,使产、教进一步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教学项目任务甄选企业生产实践真实案例,融入“三新”(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将工程应用引入课堂,重构知识点进行项目化教学,根据实际生产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完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学习要求。
3.2 课中环节
教师利用UClass智慧教学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充分了解学生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班级学风、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层次和岗位需求等情况,调整设置教学任务,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动画、微课、仿真、投屏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课中环节的知识内化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扫清疑难问题和学习障碍的关键阶段,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学来替代教师教学,当然也不能全部是填鸭式教学。因此在知识内化提升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中设计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主导,设计活动任务,将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疑问、难点讲好讲透,彻底扫清指点障碍;第二阶段,引入工程案例,将专业知识技能迁移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技能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打造趣味课堂。从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发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三个“维度”入手,牢牢抓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条主线,采取了“游戏法”、“探究式教学”、“参与体验”等积极学习的教学策略,打造趣味课堂。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助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依托UClass智慧教学平台、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下发布置任务和学习资源,组织实施“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评价,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数据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运用虚拟仿真教学手段和资源,聚焦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方案设计及编程难点,利用PLCSIM软件实时反馈呈现程序的结果,针对故障进行检测排除错误,利用仿真软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通过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体现“高阶性”。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好课堂育人主战场,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供给,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从学生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育人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项目导入、讲授、研讨、汇报、展示等各个教学环节,科学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
3.3 课后环节
布置拓展任务,任务设置包含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程案例的综合应用,体现“创新性”和“挑战度”。通过拓展任务,使学生完成由低阶到高阶、由浅层次到高层次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多元化学习成效评价
构建多元的学习成效评价,推行 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评价改革,覆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认可度等多个维度,包括素质、能力、个性发展评价三个方面内容。在课前调研环节,企业人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素养等给予评价,使产、教进一步深度融合。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尊重“多元智能”,因材施教,综合评价,助推学生个性成长;课前、课中、课后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评价主体针对学生的不同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活动平台完成评价,保障学习成效。
评价中以信息化、数据化手段为载体,以UClass智慧教学平台为依托,完成各项评价数据的打通,形成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并将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纳入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并通过教学活动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辅导,实现课堂精准管理。
5 结语
选取机电类专业典型课程—“PLC控制设计”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基于“金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线上线下混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通过打造游戏趣味课堂,运用探究式学习等积极学习策略,建立了基于学习成效的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标准,以此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某一种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设计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的领域范围。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效来做评价标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找到适合的模式或者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改项目:“高质量”视域下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质量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222039;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QGJ21B165。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2398。
参考文献:
[1]唐洲雁.推动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2(07):22-24.
[2]赵双.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外国语大学,2023.
[3]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4]王艳丽,张伟燕,张晶晶,等.《公差配合与测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汽车,2022(09):125-127.
[5]张嫄.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3(12):104.
[6]陈戈,尹凝霞.金课建设背景下液压与气压传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实践[J].机械工程师,2023(10):14-16.
[7]方略.“MOOC+FCM”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与瓶颈突破——兼论财会类本科与MPAcc课程教学设计差异[J].财会通讯,2021(03):163-166+171.
[8]韦厚标.职业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瓶颈与对策分析——以某职业本科院校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5):84-88.
[9]曹海艳,孙跃东,袁馨怡.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策略研究[J/OL].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4-03-06].https://doi.org/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