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视域下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4-08-15陈佰江
摘 要:“两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两化融合”背景下生产制造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高职人才能力需求的转变,研究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通过构建“二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德才兼备、职业能力、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创业人才培养改革,重构课程体系。研究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探索“两化深度融合”视域下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化深度融合 高职 机械专业 人才培养策略
1 研究背景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通过工业信息化的过程达到信息化工业的目标[1]。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2]。事实上,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以智能技术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融合,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纲要重大应用之一,也是两化融合的重要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与我国信息化的很多举措、决策、政策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3]。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也指出,要推动产业治理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产业组织网络化,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加大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力度。
当前我国生产制造业正在经历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正在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4]。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制造产业中两化融合的现代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下,对高职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数字化、信息化等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岗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得对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指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国家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多层次、体系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一些专家学者对“两化”融合背景下人才能力进行了理论层面和实施层面的探讨[5-7],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对于“两化”融合背景下岗位能力与课程如何对接、课程体系如何重构、网络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如何嵌入仍然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两化融合的技术人才需求
伴随着两化融合不断推进,制造业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复性工作逐步被取代,传统制造业工作岗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员工拥有信息化等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新型岗位。为适应新技术与生产制造融合所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打破专业壁垒,实行学科交叉,开阔拓展学生思维,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驾驭和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满足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1 提升高职人才数字素养
提升高职人才数字化素养与技能,是培养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所需数字化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共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重要基础。
高职院校培养的数字化人才需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连通其应用场景与相关专业课程结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开发数字化技术相关课程,运用信息化教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确保数字化人才培养成效,使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生产制造和组织方式带来的变革,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要。
2.2 打好专业基础,夯实专业技能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掌握先进技术、未来自我提升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专业基础扎实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知识与挑战。同时,为了适应“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知识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引入扩展信息化技术相关知识在制造业方面的应用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制造场景的应用能力,为“两化融合”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8]
2.3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德才有才,无德便无才。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进步,产业如何调整升级,对于人才标准,仍然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亘古不变。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确保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党、爱国家、爱人民,要有家国情怀和正确的法律意识,要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外,在“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新要求、新需要。比如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要能够遵守数字伦理的准则,遵守网络文明礼仪,注重网络安全和数字版权的防护,能够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对身心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3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实践
3.1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的思路
构建“二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即人才培养以“两化深度融合”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将“传统”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线,衔接1+X证书标准,创设 “三阶”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完善“课岗对接、课赛融通、课证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重构升级、实训项目与实训内容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满足“两化融合”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要求。
3.2 “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岗位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
对“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区域智能制造企业及重庆支柱产业机械制造相关企业的调研,了解在生产模式转变背景下,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而衍生出新型岗位的种类,以及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制造模式的新需要和新倾向。调研重点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相关企业[9],覆盖汽车、电子信息、材料加工、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电动车生产制造等行业企业21家。重点关注高端数控设备操作、高端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机器人工艺规划、智能产线装调与维护、工业网络维护、数据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研发等新型岗位,分析新型岗位人才能力需求。
从调研反馈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关注度调研从三个方面开展:素养、知识、能力。素养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能力包括:通用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职业基本技能等几个规格,每个规格下分细化指标。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的关注度达到了100%,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ERP系统操作与运维、数字孪生技术能力的关注度都达到了90%以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工业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能力关注度达到了80%以上。
3.3 课程体系重构
选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两化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围绕德才兼备、职业能力、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创业人才培养等,突破学科藩篱,打破专业壁垒重构课程体系,搭建了低价共享、中阶提升、高阶自选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低价共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具有本校行业特色的“若水文化课程”,这类课程作为专业群平台型基础课程,以夯实公共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标。中阶提升,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这类课程为“赋能型课程”,将岗、课、赛、证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强化专业技能。高阶自选,包括专业拓展“新技术”课程和创新发展课程模块。该类课程为定制型自选课程,主要是满足“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对机械专业高职人才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为应对“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对机械专业高职人才能力的需求:在课程门类上,突破学科专业的藩篱,开设《增材制造技术》《机器人编程与调试》《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等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重构,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管理”知识模块,在机床设备安装调修课程中增设“高端数控设备维修”模块、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增加“智能产线维护模块”,智能制造导论中增加“ERP原理与应用”内容模块,以此提升学生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紧密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企业亟须的有用人才。
3.4 搭建“三阶”实践教学体系
一阶实践—“夯基实训”,主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遵纪守法、职业素养等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环节实现;二阶实践—“赋能实训”,用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阶实践—“拓展实训”,用来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开发与两化融合相适应的实训项目,将传统技能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提升学生对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制造与管理的技能水平,切实满足企业需求。
3.5 改革评价标准,引入德育评价,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改革传统的单一知识技能评价标准,引入德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
4 改革成效
经过近三年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效。21级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75%,用人单位反馈满意评价高,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胜任力得到企业认可。毕业生反馈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特别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ERP等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学生凭借相关知识和技能很快胜任了岗位要求。在校期间,学生参加相关技能竞赛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班级有6位同学升入本科院校,完成学历提升的目标。
5 结语
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传统岗位变更带来的对人才能力新变化、新要求,高职人才培养应紧密对接“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产品设计、生产组织管理、运输服务等相关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选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二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德才兼备、职业能力、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跨专业开设相关课程,重构升级课程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于传统专业课程,真正满足企业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为探索“两化深度融合”视域下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QGJ21B165;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高质量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22YG317327;重庆市教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高职水文化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232046。
参考文献:
[1]李政,孙圣涛,刘丰硕.两化融合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实践[J].中国经济问题,2023(05):148-163.
[2]胡海波,毛纯兵,周洁.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演变逻辑与未来展望[J].管理学刊,2023,36(04):112-126.
[3]吴丽琳,诸玲珍,徐恒.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高质量发展[N].中国电子报,2022-10-21(002).
[4]陈军,于牧鑫,张津铭.融合育人新模式: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01):64-69.
[5]王颖,李维勇.江苏省高职院校服务“两化融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3):53-57.
[6]叶华.基地“两化”融合的技能训练模式探索——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09):160-163+167.
[7]万航.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视界,2017(20):39-42.
[8]薛红波.“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途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6):22-25+41.
[9]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Z].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