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8-15王慧
[摘 要] 聚焦上海“时尚产业”和“演艺产业”大力发展的趋势下,在上海创意产业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下,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核心课主题发型设计入手,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由点到面辐射到专业各门课程中去,形成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创技融通的人才。
[关 键 词] 人物形象设计;主题发型设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25-04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中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各高校围绕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作者在教学中发现,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所以从专业课程改革入手,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改革,提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教师“教学和德育”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项目探究的背景
(一)国家的导向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内容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3]等政策,并提出了总体战略目标,即未来五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到2025年,上海创意时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高峰值。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积极响应上海“时尚产业”和“演艺产业”大力发展的趋势,聚焦“四大品牌”和“三都”建设战略目标[4],深化“三教”改革,践行课程思政,弘扬工匠精神,厚植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追求外国名牌,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学校教师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伦理等进行全方位引导,为社会培养“三观”正确、思想健康、心智完善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物形象设计类人才。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前期通过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毕业生就业调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形式明确有关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变革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师资、软硬件教学资源,精准确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懂传统、会方法、能造型”的核心能力目标。结合岗位特点,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古装人物整体造型设计的职业能力和“精于技、敬于业、美于形”的职业素养。
(二)在教学和育人层面进行五维融通的一体化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在教学和育人层面进行了“1主体、1中心、4融入、多形态、3评价”五维融通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课程以教师为主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前设计好融入节点、融入主体、融入载体、融入形式和融入时机,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沉浸式”多形态教学方法,发挥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基准,对接“人物形象设计师(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新技术新材料、职业道德规范要素,做到以岗定课、以证定标,培养学生敬于业、匠于心的品质;以课程四大模块为核心引入竞赛内容与标准,融入中国传统妆饰文化和工匠精神,做到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美于形、精于技的精神;实施“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多元评价”的三方评价体系,来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
(三)构建“课程模块对应递进式岗位的”教学内容
深入分析本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标准,采用“校企深度融合、传统文化浸润、实例项目驱动、技能创意提升”的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岗位需求优化知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顺序分解成“中式新娘造型—传统文化活动造型—经典戏剧造型—时尚创意造型”四大递进式教学模块和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三大任务和1个综合实训项目,每个模块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目标达成方法,达到岗位知识、技能、素养要求。
例如,“唐代女子造型”模块中包含“唐代女子造型理论、唐代造型实施、唐代女子造型训练”3个工作任务和1个“唐代女子造型综合实训项目”,“三单一综”的项目设置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造型由简到难、由单一技能到综合实践的递进关系。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双导师教学指导、个人完成任务和1个实际项目,注重工匠精神引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创意思维,实现“育人、育知、育技”的教学目标。
(四)开展“成绩数据+行为数据”学情分析
依托智慧树线上学习平台,获取学习成绩、行为数据等信息,从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学习特点三个方面开展学情分析。
(五)构建“校企协同+基于工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策略
依托企业实际项目,以人物形象设计师岗位造型设计与实施流程为载体,遵循形象设计师证书标准,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序化,构建实施“校企协同+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法,聚焦完成每个任务后,将整个任务链接成整体后进行成果展示。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构建“国家级名师+轻工工匠”的双导师市级教学团队
以上海市轻工工匠为引领,聘请奥运会开幕式造型总设计为企业导师,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研制课程标准,联合建立线上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编写活页式教材。校内“双师型”教师主导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导师结合上海市文旅项目进行教学。
(二)课程思政点的挖掘与梳理
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是思政最好的承载点,主要从主题发型设计课程知识中介绍中国典型时期的发型,从学生喜欢的明星古装造型入手进行中式发型讲解,让学生将所学与生活、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这样自然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
教师结合设计师的故事、个人经历和感悟等来讲故事,引导学生用心发现身边的优秀人物的闪光点,以此引导学生从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人民所需中去寻找和创造个人价值。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标准、职业操守、市场观、思辨意识等。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竞赛,加深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认识。
第一,通过让学生参加学社社团“汉服社”“中国传统造型拍摄”“参观服饰博物馆”等活动,弘扬我国服饰文化、古人的哲学观念等。第二,通过参与革命话剧、歌剧的化妆服装设计工作,如《特殊的党课》《李大钊》等实践活动,不断培育革命文化。第三,通过在戏剧服饰设计过程中深度挖掘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民族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三阶段、三结合、六步法”教学实施过程
运用沉浸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根据学生反馈的重难点进行集中学习和答疑,依托智慧树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教学,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课前发布作业任务,课中教学练习指导,课后项目拓展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注重校企结合,深入企业将造型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补充进教学内容,引入形象设计师三级考证标准,将形象设计与制作流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借鉴企业文旅项目嵌入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授业育人,深挖教学思政元素,将中国传统妆饰文化、中国民族精神、艺术审美等贯穿于整个教学。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基于BOPPPS+1的教学模型,通过“学、教、学、做、评、创”六步法实践教学。
课前学(线上):教师利用智慧树App发布课程公告,通知学生观看学习微视频,学生完成章节测验。通过课前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课中教(线上、线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论讲解和手把手技术示范,同时讲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理念和习俗礼仪等内容,在知识传播中融汇文化底蕴,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一体化。
课中学(线上、线下):学生通过教师技术示范,结合线上微视频、技术示范步骤图、案例等,进行发型分解练习,培养勤奋务实的精神。
课中做(线下):以任务为主线,驱动学生独立完成一款人物造型,完成后学生互相点评作品,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任务,再次使用“做上教”教学模式,对共性问题教学难点进行着重操作演示,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
课后评(线上、线下):学生完成线上课后作业、习题,观看中国设计师成长故事视频等,设置课后学习讨论区,团队教师线上轮值答疑解惑,并对学生线上课程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实践、项目练习等给予综合评价。
课后创(线上、线下):通过项目化教学、魅颜秀实训平台、大赛、技术服务等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开拓知识范围,运用传统元素到现代化创新的高度,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广度。
(四)“沉浸式情景互动”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融入知识点与实践教学等环节
教师演示发型制作技术的同时配套古典服饰穿戴和化妆过程,讲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理念和习俗礼仪等,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可视化、可触化,在知识传播中融汇文化底蕴,“润物细无声”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搭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艺、创、技”魅颜秀文旅项目实践平台
平台作品展示推广:学校教师、企业教师、行业工匠指导学生完成基于市场要求一致的作品,依托“魅颜秀”实训平台进行作品向商品转变,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能力得以提高。
平台实训实践项目:带领学生为上海市重大文旅项目和为上海市独脚戏传承中心进行人物造型设计,让学生了解海派文化,设计中具备海派特色;带领学生为博物馆、汉服社等进行历史人物复原,加强学生人格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与艺术观念。
(六)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全面+阶段完善”的评价体系
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多元是指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企业导师等组成,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任务评分、作业批改评分、考试评分;学生互评主要表现在团队完成任务中的自评和互评;企业教师考查学生在项目进行中的工作表现,并参与最终项目成果的答辩评审,给予学生意见;社会评价是根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增值评价。
内容全面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者融为一体。也就是价值观引导融合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技能培养目标不但不能被削弱,还应融入立德树人的素养目标。因此,在课程评价时,需将人才培养的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综合评价,不可重知识轻素养,也不可忽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注重“德技兼修、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
评价阶段完善是指进行各个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体现在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中。将学习任务进行过程评价来反映学生学习结果,并将每次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实施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基础制订学习目标,明确需要取得的成果,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组建校内校外、行业企业、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设计学生成果完成效果、时间、过程和态度等评价维度,构建“多元+多维”过程性、终结性、综合性评价,以此督促学生依据目标达成开展学习整改。
四、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通过专业竞赛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从2018年学生参加赛事来统计分析,自2019年开始竞赛参加率、得奖率持续走高。五年内学生获得全国电影电视化妆大赛创意组银铜奖;上海市四大品牌一、二、三等奖,上海市汇创青春大赛一、二、三等奖,上海美容美发大赛金银奖等荣誉。
(二)文化铸魂共育时代新人,艺创融合服务社会发展
课程思政由“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拓展为“进专业、进行业、进社会”。学生为上海市职业体验日活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市华山医院、上海市宝山社区等开展19项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公益服务项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得到高度赞扬。
学生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电视台等开展党建主题类社会实践项目9项,为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校庆活动等开展了14项技术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赞扬。
(三)目前为止,主题发型设计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一流核心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被67所兄弟院校参考并引用,共计1369名学生选课
智慧树线上课程先后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相关院校学生约1206余人学习,互动3千多次。
(四)创新使用“沉浸式”教学方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将史论类课程知识点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如在课堂上演示古典服饰穿戴和化妆过程的同时,讲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理念和习俗礼仪等内容,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可视化、可触化,在知识传播中融汇文化底蕴,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一体化,“润物细无声”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五)提升教师自我增值和团队建设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1名教师荣获2022年上海市轻工工匠;2名成员取得文旅部艺术化妆师高级考评员资格;1名成员获得2020年“四大品牌”优秀教练;编纂国家级人物形象设计师系列培训教材3本,获得7项市级以上教学表彰和3项市级以上竞赛荣誉,发表教改论文7篇等。
(六)建立“德、艺、创、技”魅颜秀实训平台,创新教学成果展示,强化实践育人
“魅颜秀”教学展示是联通舞美、灯光、模特、化妆、服装的综合教学展示平台,也是人物形象设计各门专业课程综合运用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整体造型实践,综合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演出沟通能力,引领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为未来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此外,在魅颜秀实训平台教学中,采用学生互评+企业教师+专业教师多方评价丰富课程学习评价。
五、结论
通过教师、教法、教学资源的改革,构建了以思政为基础、企业需求为目标、项目驱动为手段、信息技术为支撑、双师教学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多维度评价教学体系,通过教学项目化、实训企业化、技能职业化、作品商业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衔接,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和育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
[2] 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高校师生砥砺奋进[EB/OL].(2020-04-19)[2024-04-02].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04-20/9458746.shtml.
[3] 2017年12月1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关于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EB/OL].(2017-12-15)[2024-04-02].https://www.shio.gov.cn/TrueCMS/shxwbgs/2017n_12y/content/76d 557aa-30a0-4006-b3c2-63c607151b71.html.
[4]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04-20)[2024-04-02].https://www.shang hai.gov.cn/nw43405/20200824/0001-43405_1306312. html.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