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2024-08-15戎一翎林改蒋吉凯薛莹
[摘 要] 首先对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和再认识,阐述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群相关实践为实证案例,提出主要思路、小结阶段经验基础上的策略指引:一是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结合的重点引入建筑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二是建筑设计专业群相关教学中倡导“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模式;三是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专业群“院校+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等工作。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065-04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国内学界对其的关注基本始于2016年。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4年1月,共找到3.08万条结果。从年度趋势看,2000—2014年的十余年间,仅有几十篇论文有所提及,2015年有183篇,2016年爆发式增长(2774篇,与2016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间节点基本符合),2017年有4010篇,2018年达到峰值(4307篇),其后热度一直波动中保持高位,2019年有4255篇,2020年有3839篇,2021年有4061篇,2022年有3800篇,2023年有3436篇。这些与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等高级别会议中对“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肯定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群相关工作为实践案例,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等。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1.回望历史
作为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古国,我国较早就存在“工匠”的身影和职业教育的雏形,如在《周礼·考工记》中明确记载的“匠人营国”。传统中国工匠往往终生从事某种职业(民间常以其职业如“木匠”“瓦匠”等为称呼),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工”(区分于“士、农、商”),趋向具有师徒相授、家族传承等特点,如元代“匠户制度”确定“匠不离户”为中心的传承基础。漫漫历史长河中,代代能工巧匠们薪火相传、前赴后继。近年来,他们的故事随着《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节目的播出而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2.放眼全球
遥想从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机器大生产普遍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业制造,中国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工匠文化不免受到了大量冲击,如原有的传统工匠传承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壮大。
据统计,至今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一定程度上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家族传承、小微但专精技术等特点)保有量约5000多家,多数集中在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强国。这些可以从侧面证明关注工匠精神在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时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关注当前
正视当前中国人口总量负增长、房地产形势不力挑战建筑相关行业调整、数字化技术运用“倒逼”教学模式改革等种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制造2050有关“全球制造业领导者”、中国制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型等战略目标,结合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范围等最新要求,这些都指引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具体落实到当前存量时代的规划建设趋向于城(镇)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工匠精神进一步赋予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等工作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概念界定
1.工匠精神
本文认为“工匠精神”可谓“技”—“艺”—“道”三个层次的升华。传统“工匠精神”中的“技”往往侧重于专业、实践、技能等知识储备,要求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艺”在“技”的基础上,更加趋向于长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求敬业耐心、坚守专注的精神品质。而“道”则是一种将追求梦想、创新创造并融入核心价值的道德准则。这与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经历的学生“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完善提升密切呼应。
2.建筑设计专业群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建筑设计专业群由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4个相关度最高的专业组群而成,又名建筑空间环境一体化/数字化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其创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当前市场所需要的对建筑、室内、景观等均有所涉及、了解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力求打破相关设计专业壁垒,打造一个建筑设计类的大设计专业。
目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建筑设计专业群内有40余位专任教师(其中中共党员17位,均属于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第一支部)、近600位学生。其专业群所涉及的建筑设计、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4个专业共用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并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底层(专业基础课)共享—中层(专业初级核心课,基本功+宽基础)融合—高层(专业高级方向课根据市场灵活设置)互选”的课程体系。学院近年来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群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自2022年以来,建筑设计专业群省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又如2024年4月25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群课程作品展正式开幕。
(三)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而又区别于本科、研究生教育,主要侧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本文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求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力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新路径。工匠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较为吻合,可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学生可能高比例来自乡村,基础素质教育相对薄弱、学习态度相对随意、自主性有限,艺术素养培育影响下趋向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因此进一步将工匠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培养使命感、职业理想信念等,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研究的可能性
设计专业常被称为“工科中的文科”,自带“技”“艺”相结合等优势,正如国外的Design专业常被划分在艺术相关学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建筑设计专业群也不例外。其本身与其他趋向研究公式、理论、定律、实验等的工科课程较为不同,自身“先天”带有综合文科艺术类的倾向。
本文重点以建筑设计专业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服务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等现实要求,突出2022年以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群省级教学资源库、“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本地校企合作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和实践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强的可能性。
二、实证案例
(一)主要思路
1.引导“工匠精神”进一步契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强调以“技”为基础,更应该是面向设计相关领域的第一线,趋向定位为高级的应用型、操作型、技术型人才。“工匠精神”的第一层次对“技”的要求即指在企业生产制造关键岗位上从事操作性质工作,具有高超技艺的一线技术人员,其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初定位相契合。
2.引导“工匠精神”进一步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指明方向
高f6af102d1ff33b3820d70ebb3d3463918f9b1064ab33fe857d7a05bad4a21e63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建筑设计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下一步方向,符合“工匠精神”的第二层次对“艺”的要求。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行业背景、学制结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本文重点围绕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展开研究,力求通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安排,为学生近期职业发展(如未来工作5年后的注册建筑师等发展方向)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引导“工匠精神”进一步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固然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高技能型人才为下一步发展方向,重点体现了“技”“艺”的结合。但是,引导“工匠精神”建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时除了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之外,更希望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乃至深化其对追求梦想、创新创造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塑造。这重点体现“工匠精神”的第三层次对“道”的要求,对学生未来的一生而不只是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深远影响。
(二)策略初探
1.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结合的重点引入建筑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
建筑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多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等为主。近年来,逐步趋向将思政元素融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群课程的学习中,将包括专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共同努力。这体现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要求,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学之间的“配合战”,大力保障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职普融通”等重要任务的胜利实现,也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第一支部创建第二批江苏省高校“强基创优”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认为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结合的重点之一,通过单独设置课程、课堂或融入相关专业群课程内容等进一步强化,通过以“工匠精神”为内核,培养学生正确感知、领悟工匠精神的能力,激发高职学生积极践行工匠精神的情感和自觉意识。如图1所示,以2023年上半年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一:建筑设计概述”的“任务二:建筑认识与测绘(2课时)”为例,是基础学习向核心专业学习过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考虑到授课对象为2022级三年制高职的一年级学生,其在前导课程中可能掌握一定的相关基本常识,但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等,通过测量—手绘/机绘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入脑、动手,尝试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空间认识和体验感等,力求小组分工—全班/全年级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如图2所示,例如,专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与思政+结合重点之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大安全观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在现场踏勘数据测绘等过程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进一步讲授测量误差的普遍存在、难以避免和究其原因及控制方法,引导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数据精度,培养学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建筑设计专业群教学中倡导“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模式
本文建议创新考虑中国传统工匠文化中的“师徒制”教学模式与全球设计专业主流教学模式之一的“工作室/导师制”(最早源于20世纪的德国包豪斯、现代主义的摇篮)等结合,在全面训练专业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真实项目/真题实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通过“真实项目/真题”等锻炼能力,徒弟“做”——实践的过程中,师父从旁“教”——指导、修正,双向沟通、教学相长、心口相授引导技术乃至职业精神的代际传承。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群在2022—2023年“现代学徒制”班课程实施情况为例,如图3所示,作为“学徒准备期”的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创新、开放教学模式,以分组、校企合作实践锻炼等形式引入来自企业里的10余位具有丰富生产经验、高级技术人员+校内专业多位专任教师共同线上+线下教学,选用真实项目/真题锻炼学生练手,通过企业调研、建筑考察、专家讲座、工厂参观、课程实施5个方面开展教学。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建议考虑积极将各类校园文化交流、传播等活动与工匠精神密切关联,让工匠精神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生根发芽”。
3.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专业群“院校+行业+企业”产教融合等工作
“工匠精神”是能工巧匠坚持在一线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生产实践工作中升华出的可贵精神品质。一些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群)在雄厚的软硬件条件支撑下,教学和实训场所全面仿真了设计单位、企业。但是这些虚拟企业立足满足教学的需要,与真实地反映出实践项目依然有所区别,从本质上无法代替真实的企业。由此可见,单靠“学”无法完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任务。
因此,围绕党建引领、专业培育、校企合作等方面要求,产教融合打造“院校+行业+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内外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愈发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考虑到当前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群)的专任教师往往是综合型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但是对实际项目的技术储备、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具体建议包括:重视建筑设计专业群的教师群体能力培养和强化,引导专业教师校企合作的挂职/兼职锻炼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专业群与生产型企业的深度对接等。
近年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陆续出台《关于做好2022—2023学年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相关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鼓励引导部分教师脱产挂职、非脱产兼职挂职等工作锻炼,重点跟踪企业真实规划、设计、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如部门座谈、现场调研、问卷访谈等工作),进一步为建筑设计专业群省级资源库建设、在线课程开发、相关专业设计课程积累实践经验、素材和资源,力争将社会服务更好地转化、应用到教学与科研中。
三、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新要求,将工匠精神进一步融入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高建筑设计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全球制造业领导者”、中国制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型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本文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建筑设计专业群相关实践为例进行初步探讨,当前对其的思考、认识和实践相对有限,后续需要进一步积累、跟踪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柯昌林.工匠精神视角下工匠型教师培养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0(3):97-101.
[2] 林迎春,于红红.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体现[J].现代职业教育,2019(5):16-17.
[3] 杨玉慧.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实训[J].农村青年,2020(4):55-56.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