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与少女》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处理分析
2024-08-15田麒
一、作者介绍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是浪漫主义歌曲的创始人。舒伯特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其作品的创作中心与主题大多表现爱情和恋情的痛苦,体现人们在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死神与少女》《魔王》等悲剧性题材的歌曲则体现了希望与失望、光明与黑暗、胜利与死亡的对立和冲突,揭示了作者对待生与死之命运的思考。
二、歌曲的艺术分析
(一)歌曲的内容
《死神与少女》是马蒂斯·克劳狄乌斯的一部诗作,歌曲篇幅短小,内涵深刻。这部作品将少女与死神的对话上升到对生与死的深刻探讨,称得上是一篇对死亡的抗议书。歌词内容分两段,一段是少女的哀求,另一段是死神的诱骗。内容如下:
少女:“快走开,唉,快走开!狰狞的骷髅,走!我还年轻,走,朋友!不要向我追求,不要向我追求。”
死神:“伸出手来,你美丽的芳体!是朋友,并不来要挟你。尽管放心!我并不凶,温柔地睡在我的怀里。”
歌词描绘了两个性格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两种不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女对死神的呵斥、反抗、哀求,实际上反映了人民对社会的抵抗和控诉,作者将死神伪善的皮囊同黑暗无情的社会相联系。这部作品内容深刻,通过少女与死神的对话探讨生与死,展现人对死亡的态度。
(二)歌曲的曲式
《死神与少女》这部作品在调性布局方面凝结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这部作品为二部曲式结构,对比为主要的创作手法,调性进行为d-F-d-F-D,清晰地展现了两个不同的人物性格。曲式层次清晰是作品成熟的标志,少女主题采用d-F-d的调性布局来凸显气氛,到了死神主题,逐渐开始向F调进行,这种突然转调的运用,很清晰地区分了少女主题与死神主题。从死神最后一句“安静地睡在我怀里”直到结尾,歌曲又逐渐过渡到D大调。少女部分,一个年轻的少女惊慌地叫喊着,充满了恐惧,伴奏以柱式和旋的紧密排列,用逐渐加快的速度来表现危险的步步逼近,声区低沉和阴暗,随着伴奏的加快,少女惊慌地叫出了“快走开,唉,快走开!”,以弱起开始,表现少女的无助惊慌和呵斥,“走!我还年轻,走”从侧面展现了少女对死亡的恐惧,少女最后两句“不要向我追求,不要向我追求”唱出了对死神的哀求。八分音符柱式和旋交替运用,音型急促,表现了少女的紧张不安,变化重复的使用展现了少女的无奈和对命运的迷惘。作者运用很多细节,将少女恐惧担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死神部分以独特的音乐主题即单音旋法来刻画形象,仿佛在低声吟诵着,深沉缓和地呼唤少女来到其身边,接受死神的洗礼。他向朋友一样呼唤着少女向他伸出手,投入他怀里,并运用平缓、白话的方式,来诱骗少女走向死亡,展现了死神沉郁、阴冷的人物性格,同时预示了少女不完满的结局。
(三)钢琴伴奏的特点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突显了钢琴伴奏的功能,充分展示了乐器的性能,将歌钢琴伴奏提高到与音乐诗词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他的作品中,钢琴不再是配角,不再是单纯为声乐服务。《死神与少女》这部作品中,钢琴伴奏随着少女和死神的对话进行,塑造着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舒伯特在作品中通过加强钢琴伴奏来烘托气氛,设定环境,深化主题,使钢琴伴奏在揭示角色内心变化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曲谱中可以看到少女主题共18小节,前奏以柱式和旋左右手同时进行,右手和旋平稳进行,左手声区在小子组进行,钢琴音色深沉,左右手进行速度逐渐加快,预示危险、恐惧、死神的到来。少女演唱部分的钢琴伴奏以左右手轮替的方式进行,预示着危险步步逼近。与前奏部分相比,作者进行了加快的处理,并运用弱起小节,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和少女的无助惊慌。结尾处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半终止到终止的进行,使气氛更加紧张,为死神主题的到来设下了预示。
死神主题共24小节,引子共2小节,沉重而宁静,钢琴伴奏平稳,左右手都以注释和旋进行,音区低沉,犹如死神一步一步到来。死神并不是狰狞的,而是不断呼唤少女来到他身边,在他身边安静地睡去,结尾处出人意料地落在属音上,形成不完满终止,预示着少女的结局。
三、歌曲的演唱处理技巧
(一)语言处理
歌唱的语言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歌曲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唱好一部作品,清晰的吐字是每个歌唱者不可缺少的条件。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采用诗作为歌词内容,语言优美、生动,演唱者需要掌握好德语的发音技巧。
例如,在演唱“Vor-ü-ber,ach,vor-ü-ber”(快走开,哎,快走开),“und rüh-re mich nicht an”(不要向我追求)时,要注意“o”的读音,这个字母的读音与我们熟悉的汉语拼音中的“ü”的读音几乎一样,并且其母音在重音上,演唱时要清晰地发音。在歌曲的第24小节出现了德语双辅音,如“kom-me”“sollst”,德语的双辅音是十分常见的,但读起来与其他音节有所不同。具体来说,“kom-me”的音节划分是为了体现“kom”是闭音节,德语中闭音节中的元音发音比较短促,因此,对于“kom-me”和“sollst”,演唱者要注意将元音发得短促而清晰。
(二)气息的处理
《死神与少女》这部作品对气息和声音的要求十分高,既要有连贯的语气,又要有明显的强弱对比来刻画角色。少女部分第一句“快走开,哎快走开”都是弱起开始,演唱者需要控制好气息,在弱起演唱开始前,应充分做好呼吸准备,横膈肌充分扩张,打开口咽腔,声音保持在高位置上,以哼鸣的状态带入。在控制好弱音的基础上,要掌握好重音与弱音的对比,来体现少女的惊慌失措。在演唱重音时,腹腔压强要逐渐增大,咽壁更加积极,喉头稳定,充分运用胸腔、头腔等共鸣腔体,使重音结实、饱满。少女部分有很多变换重复,演唱者要通过演唱来表现不同以及递进关系,“不要像我追赶,不要像我追赶”需要演唱者有强大的气息支持,从而将两句区别开来,而不是单纯地重复。在演唱递进部分时,呼吸支持增加,口咽腔咬字更加积极主动,使呼吸与咬字连接更加紧密,增强语气。少女部分的演唱需要保持气息的流动,死神部分则需要注重气息的平稳。死神演唱部分音区较低,大量运用真声成分,且重复音较多,因此呼吸的支持作用更加重要。在演唱时,演唱者要保持横膈肌扩张,呼吸托住声音,始终保持在高位演唱,不能因音区的降低,而降低歌唱的位置和咬字的位置。
(三)音色的运用
《死神与少女》中,少女部分的演唱音区主要在中音区。这一音区以混声为主,演唱者需要有浑厚的音色,同时音色也要更加明亮集中,来体现少女的形象。死神部分的演唱中低音区居多,这一音区是女中音的自然声区,需要换声到真声演唱。演唱者在演唱时要统一音色,声音要更加深沉有力,音色处理上要有一定的诱惑感。
四、两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对比分析
下面对中外两名知名歌唱家对这首作品的演绎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把握和表现这首艺术歌曲。
德国歌唱家路德维希是一位著名的女中低音歌唱家,《死神与少女》是她经常演唱的一部经典作品。路德维希对两个角色有不同的演唱处理,在演唱少女部分时,路德维希的呼吸与声音紧密结合,在横膈膜的支持下,歌唱的腔体始终保持打开的状态,声音饱满;死神部分,路德维希运用了女中音的真声音色,深沉宽广,在真声区,声音位置控制在高位置上,并加入了雄厚的胸腔共鸣。
路德维希演绎了一位惊慌失措的少女形象,并清晰展现了少女迷茫、恐惧、无助的心理。在死神部分,路德维希诠释了一位沉着而安详的、缓慢却又步步逼近的死神。笔者认为,路德维希版本的演唱无论是歌曲内容的诠释还是感情部分的处理都值得学习,尤其是女中音换声的技术,是我们学习演唱这首曲子时一个很好的榜样。
另一个版本的《死神与少女》是由中国女中音歌唱家杨光演唱的,通过欣赏她对这部作品的演唱能够感受到,少女部分演唱得十分流畅,在呼吸的支持下,声音平稳,音色既浑厚又集中,很精准地把握了少女担惊受怕和恳求的语气。其中弱起小节处理得很明显,几句相同的语言和旋律都做了递进的处理,杨光自然的演唱展示了少女的惊慌失措。死神角色则充分表现了这部作品的戏剧性,杨光在演唱低声区时,声音松弛自如,真声的加入使角色更具张力。杨光在演唱时处理细腻,层层递进的演唱和对比值得学习,同时其善于运用音色并发挥音色的特性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在歌声中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演唱旋律和音符。
五、结语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和声丰富,调式清晰。《死神与少女》这部作品是对少女和死神的描写,通过对少女惊慌无助的描写反映当时深受苦难的人民,对死神的描写则表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在这种压迫下,人们不是向死神低头,而是以相和宁静等待着光明。作者经过精心的构思与设想,从旋律、节奏、调式、音区、力度等方面的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死神与少女的形象。演唱者需要完善技术,在表达歌曲时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传递出歌曲的内涵、创作者的用意,以及深刻的含义。通过对国内外两位知名女歌唱家对该作品的歌唱演绎特征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如何用各种音色和技巧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笔者获得了深刻的启发。演唱歌曲需要完善的技术,可诠释作品的时候需要我们用心感受。只有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传达的意境以及深刻的内涵。
(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田麒(199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方向。
责任编辑 李知展